清朝為什么不沿用嫡長子繼承皇位傳統
雍正皇帝繼位后,鑒于以前嚴酷的儲位之爭及其給朝政帶來的嚴重影響,決定實行秘密立儲。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就是以這種方式密立了儲君,被密立的儲君,便是皇四子弘歷,也就是日后的乾隆皇帝。此后,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也都是先被密立為太子,而后登上皇帝寶座的。咸豐帝只有一子載淳,其臨死前當然地由此子繼位,是為同治帝。此后同治、光緒二帝都無皇子,均是死時從旁支選取繼位者。
秘密立儲除了將所立太子保密外,另一要點是不拘嫡長,從優選擇。雍正帝密立儲君,所立之弘歷即后來的乾隆帝,其身份就既非貴,也非長。雍正帝所以棄長選幼,立身份并非最高的弘歷為皇儲,當是弘歷的才能與品性被他看重。
乾隆在最初實行秘密立儲時,還有嫡長情結,這或許與他對嫡妻孝賢皇后情篤有關,并愛及其所生嫡子。嫡子死后,乾隆帝對傳統的嫡長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權衡其利弊,決定廢除嫡長制的局限,不拘嫡庶長幼,擇優選儲。為避免皇家內部及朝臣出現異議,還專門為此發表上諭進行說明。他也進一步表明觀點:立儲“以長不以賢,以貴不以長之說”,“實甚謬”。實際上,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實行秘密立儲,就必須破除嫡長制,否則人們仍可從諸皇子中誰嫡、誰長的身份中猜測出誰是被密立的儲君。實際上,第一個實行秘密立儲的雍正皇帝就已經不拘身份高低、長幼之序而選儲君了。
清朝皇帝怎么不按嫡長子繼承法了?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中選立儲君的標準分別有:
1. 汗位推選制(八王以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選拔)
2.嫡長子皇位繼承制
3.秘密建儲制(皇帝本人從賢能中指定)
擇嗣標準不斷演變,有從賢能到嫡長,又有二者兼顧的。道光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人。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中選立儲君的標準分別有:
1. 汗位推選制(八王以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選拔)
2.嫡長子皇位繼承制
3.秘密建儲制(皇帝本人從賢能中指定)
擇嗣標準不斷演變,有從賢能到嫡長,又有二者兼顧的。道光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人。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太子的兩廢兩立,皇子間的爭斗,康熙最終決定取消立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
清朝皇帝從入關前就沒有嫡長子的傳統,但是還是有太子的。從康熙開始,取消了立太子。主要原因是康熙兩立兩廢太子,并且看到了皇子之間的血腥之爭。在他第二次廢掉太子后,將傳位遺詔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駕崩后由顧命大臣與皇子一起拆封,宣布繼位者,并要求愛新覺羅后世按此照辦。
首先,哪有不按?道光不就是嫡長子嗎?咸豐雖是繼后所生,嚴格來講,也算是嫡長子啊!(一定要嫡后所生,那人家沒有呀!)
其次,嫡長子繼承法的前提是得有嫡長子,而清朝,一堆皇帝都沒有嫡長子。如皇太極、雍正、乾隆、咸豐這些生不出嫡長子或者嫡長子早夭皇帝怎么按嫡長子繼承法?(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都充分體現在康乾身上了,剩下的甭說嫡長了,能有就不壞了)
再次,嫡長子資質平庸當然還可以以傳統為先,可如果像康熙朝太子那種三十幾年太子當出躁郁癥來的主,難道為了嫡長子制而讓他上位?
最后,反正兒子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娘立為皇考XXX皇后,所以,嫡子名份沒多大問題。
------------------------------
其實,嫡長子制的前提是老爹一視同仁或者嫡母超級強悍,自古以來能嚴格遵守這條的皇帝也實在有限啊!
第一,他們是滿人,沒有漢人的那么嚴謹的思想,沒有很在乎什么長幼啊,嫡庶的,
第二,在清朝初期就不是按長幼來繼承了,像皇太極不是什么嫡長子,順治爺不是,如果后來再搞什么嫡長子的,那不就是抽祖宗的臉了嗎
第三,他們也意識到了嫡長子不一定優秀,以前的那種制度不一定就能使得江山千秋萬代,所以他們選擇擇優而取,選擇資質更好,更優秀的皇子繼位
為什么清朝大部分皇帝都不是嫡子?
清朝祖制不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嗎?為什么除道光咸豐同治外清朝大部分皇帝都不是嫡子或長子?難道他們真是“唯賢而立”嗎?其實清朝皇帝都還是很想立嫡子的,只是他們很多沒有嫡子或是嫡子被廢。若是有嫡子,尤其是元后嫡子,還是把他放在繼承人的首選。
從皇太極的皇后(孝端文皇后,哲哲)算起,她沒有給皇太極生過一個兒子,所以皇太極沒有嫡子。順治的兩位皇后都沒有給他生過一個兒子,所以順治也沒有嫡子。康熙的元配孝誠仁皇后先后給康熙生過兩個兒子,康熙的嫡長子早夭,嫡次子(廢太子胤礽)結黨隱私,威脅到康熙的皇權,所以康熙不得不廢了他。雍正的元配孝敬憲皇后給雍正生下了嫡長子弘暉,但這個嫡長子早夭。乾隆的元配皇后先后給乾隆生下兩個嫡長子,乾隆都秘密立為儲君,結果先后早夭。乾隆繼皇后,因為斷發觸怒乾隆,被打入冷宮,剝奪皇后權力,她所生的嫡子12阿哥也遭受冷遇。繼皇后和12阿哥先后在乾隆之前死去。嘉慶的皇后生下了給他生下了嫡長子道光,乾隆都看好這個長孫。道光繼位。道光前面兩個皇后都沒有給他生下兒子,第三位皇后孝全成皇后生下的嫡子咸豐最后繼承大統。咸豐沒有嫡子,因為皇后沒有給他生下,所以最后懿貴妃(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繼位。后面都是慈禧太后統治了,不提了…………
首先說嫡長制,不是清朝的立儲制度!
在中國封建王朝皇位繼承制度發展演變歷程中,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處于一個相對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國最后一個王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具有不同于歷代封建王朝皇位繼承制度的獨特之處。
同歷代封建王朝皇位繼承制度相比較,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所具有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皇位繼承形態的復雜性、多樣性。
清朝皇位繼承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曾先后出現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秘密建儲制、懿旨確立嗣君等4種模式。此外,康熙帝的繼位主要由孝莊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則是利用康熙帝實行秘密建儲計劃中的失誤,僥幸取得皇位。晚清三次以懿旨確立嗣君方式出現的皇位繼承個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儲),繼承人與皇帝的輩份關系及其承繼關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歷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無論在實施中出現何種情況,這一制度本身,并未發生變化,其發展軌跡具有靜態特征。與此不同,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呈現出不斷改革調整,以便更加適合客觀形勢需要的演變軌跡,具有動態的發展特征。這種制度化與靈活性相結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原有制度及時做出更改、修訂,甚至廢棄的特點,反映了滿族統治者的創新、務實精神。
清朝皇位繼承形態的不斷變化,實際上主要是擇嗣標準的反復變化,以及儲君、儲權的時有時無。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中選立儲君的標準,有過數次改變。
汗位推選制下,八王(諸貝勒)以賢能與否作為唯一標準,在八王范圍內推選汗位繼承人。
康熙帝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時,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長身份,作為擇選皇位繼承人的唯一標準。
秘密建儲制下,皇帝是從選賢的標準出發,擇定皇位繼承人,但優先考慮具有嫡長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種皇位繼承形態中,擇嗣標準出現了由賢能到嫡長,又到二者兼顧,既擇賢而立,又重視嫡長的變化,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軌跡。
懿旨確立嗣君的皇位繼承形態下,血緣關系與年齡因素,是慈禧所考慮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無子情況下的嗣君人選,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員外,還要具有葉赫納拉氏血緣,同時必須是幼齡。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演變中,儲君與儲權時有時無,而且兩者的變化并非完全一致。
天命、天聰、崇德三朝確立、實施的汗位推選制度,以及順治朝的皇位傳承,均無儲君,亦無儲權。
康熙前期與中期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公開冊立儲君,儲權隨之而生。
康熙后期實行秘密建儲計劃,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實施秘密建儲制度的過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儲君,但儲君身份不公開,因而不存在儲權。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開建儲,亦無暗定儲君,儲權無從產生。至于己亥建儲,屬于特殊情況,大阿哥溥儁雖然身在儲位,并無儲權可言,惟有聽任慈禧的擺布。
概言之,清朝4種皇位繼承形態演進過程中,在冊立儲君問題上,曾先后出現3次重要轉折,即從不預立儲君(汗位推選制)到預立儲君(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又到暗立儲君(秘密建儲制),再到不預立儲君(懿旨確立嗣君)。另一方面,儲權也經歷了一個從無(汗位推選制)到有(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又到消失(秘密建儲制度與懿旨確立嗣君)的變化歷程。
此外,東宮機構建制,即“東宮官屬”的有無及其實際運作,則與儲權存在與否相一致。有清一代,只有康熙朝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37年期間,存在儲權和名實相符的東宮機構詹事府。康熙以降,直至光緒年間,詹事府雖然繼續存在,但已無從司其職。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九月乾隆帝曾指出,“現在詹事官屬雖沿舊制,而其實一無職掌,只以備員為翰林院升轉之資耳。”
清朝皇位繼承形態所以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滿漢文化為主的多種文化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是這一特點所產生的根源所在,也是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有別于歷代王朝皇位繼承制度之處的核心內涵。
明朝建州女真居住在渾河、牡丹江、松花江三河上游以及鴨綠江、圖們江一帶,長期處于漢族、朝鮮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之下。其先世斡朵里部、胡里改部等,在元代居住于牡丹江下游今依蘭一帶,與蒙古文化多有接觸。所以,建州女真是在其本民族文化與相對先進的上述三種文化的長期交往、相互影響下,逐步成長起來。
這種較為特殊的文化環境,是女真族的一個得天獨厚之處,有利于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女真族上層在考慮與規劃本民族的未來前景時,存在多種參照,這使其具有較為開闊的視野,擁有多樣選擇機會。他們比較善于吸收、借鑒明朝、蒙古、朝鮮的諸多長處和經驗,制定出符合本民族發展實際的各種方針、政策,并有效實施。十六世紀以降,當明朝、蒙古各部日益衰落之際,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地方政權,又于1644年借助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王朝的時機入關,經過長期征戰,終于成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
相對豐富的文化資源,賦予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較大的包容性。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演變歷程表明,清朝統治者并非一成不變地承襲漢制,或因襲滿洲舊制,而是將保留、吸收相結合,既學習、借鑒漢族有關經驗,又盡可能地保持滿族傳統制度與習俗的某些特點,將其溶為一體,有所創新和發展,并隨著形勢的變化與需要,不斷予以改進。這是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在實施中,所以相對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遼、金、元等朝,也曾不同程度地學習漢族王朝統治者的做法,立嫡立長,但是,它們都未能較好地處理采用漢制與保留本民族傳統舊制的關系,因而皇位繼承大都處于無序狀態,對其統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滿漢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內外形勢所構成的壓力,滋養、造就了清朝幾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兩次重大變革(從汗位推選制到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又到秘密建儲制),都出現在康、雍、乾時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演變中所起的至要作用,為其他清帝所不及。康、雍、乾三帝均處于清朝的上升時期(乾隆后期開始停滯),尤其是他們都具備較為深厚的滿漢兩種文化素養,因而能夠多視角地考慮如何促進皇權集中、強化與改革皇位繼承制度問題,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三帝的統治時期長達百年以上,這也是其能夠在上述兩個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的一個客觀條件。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演變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反映出滿漢文化相互撞擊、交流、融合的清朝歷史特色,也為我們觀察清朝皇權政治,提供了一個窗口。
還應指出,中國皇帝制度近兩千年的發展、演變中,歷代統治者已積累了豐富的統治經驗,清朝統治者在此基礎上,又提高一步。因此,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出現較大變革,乃是水到渠成之勢,是中國封建政治已趨成熟的體現。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歷史性地扮演了對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總其成的角色。
與其他封建大一統中央王朝相比較,清朝皇位繼承形態雖然復雜多樣,但是,其皇位傳承卻相對平穩。如果將清朝入關前皇太極承繼汗位包括在內,清朝在將近300年中,累計完成11次皇位交接。少數情況下,皇位爭奪也很激烈,如皇太極去世后曾出現繼統危機,康熙后期諸皇子角逐儲位,以致雍正帝僥幸繼位后大規模清洗政敵。但是,雖然最高統治層內部出現激烈紛爭,卻皆未釀成內亂,11 次皇位傳承,大都比較平穩,統治秩序基本上未受過多干擾。不僅如此,清朝前期與中期的一些皇權傳承個案(如順、康、雍三朝的皇位傳承),從其結局與效果看,還促使清朝統治得到進一步加強。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改革,以及歷次皇位交接的相對平穩,都推動了皇權的集中與強化,使清朝大政方針在制定與貫徹中始終保持沿續性與穩定性,清朝在較長時期內,擁有一個相對安定的內部環境。在此前提下,出現了康乾盛世,中國作為一個廣土眾民、泱泱大國的統治格局,最終確立。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一定開創性,然而其終極目的,是延續已經腐朽、沒落的中國皇帝制度,維護并促進清朝皇帝的絕對專權,所以它又是保守、落后的最高權力傳承制度。正是中國皇帝制度與清帝的專權統治,以及其他原因,嚴重地阻礙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社會轉型,致使中國進一步落后于西方,造成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長時期的深重災難。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早已成為歷史的遺跡,我們應當采取辯證的態度,看待它的功過得失,以資借鑒。
清朝的祖制是立賢。特別是前期就可以看得出這種原則。如立努爾哈赤不傳嫡子褚英、代善而傳位皇太極,順治不立實際上的長子福全而立玄燁,康熙不立老三允祉而傳雍正(就算是傳說中傳位十四子允禵,也不是長子),乾隆不傳老八而傳十五阿哥。
康熙原來受漢文化影響,并不按照祖制,立了才兩歲的嫡子胤礽,但他不爭氣,就廢了。
到了清中后期,受漢文化影響越來越深,也為了避免為了爭奪皇位而兄弟相爭的事情發生,越來越偏向于立嫡和無嫡立長。如嘉慶傳位于道光,道光帝旻寧是嫡子和實際上的長子,兩者都具備了,之后的咸豐帝情況跟道光也一樣。再往后的幾個皇帝都沒有兒子,也就無所謂立嫡立長了。
不是皇后生的就不稱為嫡子,那些是三宮六院生的就稱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他們那是唯賢而立啊,是皇后生不出當然就只有立長子了
我認為如果“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話,可能清朝早就滅絕了。
清朝為何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不僅僅是清朝,封建王朝除了明朝比較好的遵循了嫡長子繼承制之外,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少之又少。清朝歷代皇帝中,只有道光帝旻寧一人而已。
清朝是滿洲所建立,并不恪守中原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是選擇能者居之的“立賢制”。由于嫡長子繼承制的各種弊端,雍正朝后,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不再公開冊立儲君。
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這個嫡長子指的是嫡出最年長的那個,不過這種制度有很多弊端,也就是繼承人只看其生母地位高低與長幼,不論賢能與否。這就造成了繼承人質量只能“靠天收”了。
歷史上因為嫡長子繼承制造成的各種禍端數不勝數,比如晉武帝冊立癡障兒子晉惠帝,結果賈南風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唐朝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儲,卻使得兄弟反目,最終爆發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與宗祧繼承的核心,滿洲入關后也基本繼承了明朝的各種相關制度,然而一開始就發生了禍端——康熙朝的九子奪嫡。
順治帝福臨與康熙帝玄燁的登基,也并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康熙朝,康熙帝玄燁屢屢廢立太子胤礽,引發了諸子的不安與對儲位的覬覦,最終甚至威脅到了皇權,使得當時局勢動蕩。清朝統治者狠狠心,最終摒棄了延續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在皇位繼承上的應用。
經歷了九子奪嫡勝出的雍正帝胤禛開始,不再公開冊立儲君,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雍正駕崩后冊立庶子弘歷為繼承人。不過這種情況也比較特殊,因為雍正帝只有一位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育的唯一嫡子也幼時早夭,也就沒了嫡出。
而后的清朝皇帝中,乾隆帝長壽,兩個嫡子都比他死得早,也就沒有了嫡子。咸豐帝奕詝的母親鈕鈷祿氏雖然也是皇后,卻只是繼后并非元后。同治帝載淳雖然是庶出,卻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咸豐帝也沒得選。
清朝以“立賢”取代了“立嫡立長”,以秘密立儲取代了公開立儲,甚至正宮皇后也不再居住坤寧宮中,這既能避免嫡長子變成眾矢之的,也能夠讓諸皇子有盼頭,能更加努力。
因為清朝的時候選皇帝不再以嫡長子為標準,而是選取賢德之人,當時的嫡長子沒有幾個符合當皇帝標準的,后來只有一個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因為清朝采取的是立賢不立長,因此。都是選取有能力的太子,所以只有一位皇帝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
回答如書:因為清朝不是實行長子立儲制,而是秘密立儲制。歷代皇帝的嫡長孑繼位,要先預言為太子。清朝不遵守這個規矩。繼位者不一定是嫡長子。是皇帝生前經過考察后秘密立儲,死后,當眾宣布繼位新皇帝。這樣做避免了皇子們為爭立太子而自相殘殺悲劇的發生。
問題是清代大部分皇帝都沒有嫡子啊
相關推薦:
拆遷賠償記錄(怎么查農村拆遷賠償款記錄)
槐樹占地賠償(占地樹木賠償標準價格表)
世博拆遷賠償(政府征收廠房如何補償呢)
村路占地賠償(修鄉村路占地賠償國家有標準)
懷遠拆遷賠償(懷遠縣拆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