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嫩草国产线免费观看_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_六月婷婷网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從秦朝到清朝‘’皇帝‘’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嗎?

首頁 > 財產房產2022-09-23 09:58:50

中國歷史上的皇位繼承是怎樣的?

如果天下太平,那就遵循嫡長子繼承制,若君王無子,就從血緣關系較近的藩王子嗣中選人入主宗廟;如果天下不太平,皇位繼承就會受到外戚、大臣的干預;如果君王有其它想法,則可能上演九龍奪嫡那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皇位繼承。

從秦朝到清朝,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普遍都是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且是長子的男孩。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古代的婚娶制度。在古代,男人可以一夫一妻多妾,在男人眾多的老婆中,只有正妻可以被稱為“妻”,其她人只能被稱為妾。這“唯一”的妻子生下來的首個孩子,就是嫡長子。其他妾所生的孩子,都是庶生子,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能有皇位繼承權的。若沒有意外,嫡長子會從他父皇手里接過皇位,繼續執掌朝政。

如果君王沒有子嗣,就會從血緣關系較近的藩王子嗣中選擇一人入住宗廟。明朝嘉靖就是被選中的藩王子嗣,本來在自己的封地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意外地被內閣首輔大臣楊廷和選為“天子”。

再比如清朝康熙年間兩度廢立太子,最后上演“九龍奪嫡”的鬧劇,在康熙眼中,只有最優秀的兒子有權繼承皇位,所以他打破嫡長子繼承制,兩度廢立太子,想從眾多兒子中選出最優秀的那一個。直接采用嫡長子繼承制,可以打消其他兒子的念頭,保證皇位過渡平穩,國家安定。而康熙這樣的做法,可以從眾多兒子中選出最優秀的那一個,確保國家發展后繼有人。

除此之外,大臣干政、外戚專權也是影響皇位繼承的一大因素。如果皇權衰落,臣權就會坐大,大到影響皇位繼承的地步。比如東漢時期的董卓,就以自己手中的兵權廢立天子,決定皇位繼承。

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皇位的繼承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的,但是后面皇帝其實也有通過自己的觀察來選太子從而繼承自己的皇位。
傳說在上古的堯舜禹時代,王位的繼承采取的是禪讓制。后來就成了父死子繼的王位繼承方式。一般都是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后來就基本沿用這種方式。不過在很多的朝代也存在著一些其他的方式。
大多數情況下是嫡長子繼承。 少數情況下,比如沒有嫡長子,或者嫡長子有明顯缺陷,才會避開嫡長子繼承的慣例。

從秦朝至清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長子

要有人名朝代
西漢
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其母呂后(皇后)
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其母竇氏(皇后)

漢元帝劉奭(前48年—前33年),其母嫡妻許平君(皇后)
漢成帝劉驁(前52年-公元前7年),其母王政君(皇后)
東漢
漢明帝劉莊(28年-75年),其母陰麗華(皇后)
唐朝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其母章敬皇后吳氏
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其母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唐順宗李誦(761年~806年),其母昭德皇后王氏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年),其母莊憲皇后王氏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其母恭僖皇后王氏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其母元昭皇后晁氏
宋朝
宋神宗趙頊(1067年-1085年在位),其母高皇后 高滔滔
宋欽宗趙桓(生1100—卒1156),其母顯恭皇后王氏
元朝
元英宗(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元仁宗(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琜(1300年農歷十一月—1329年農歷八月)
元武宗(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長子,其母仁獻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烏哈篤皇帝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20年5.25~~1370年5.23),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琜的皇長子,其母罕祿魯·邁來迪
明朝
明仁宗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仁孝文皇后徐氏,名儀華,安徽鳳陽人,父徐達。
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在位),其母誠孝昭皇后張氏
明英宗朱祁鎮(1436-1449),(1457-1464),為明宣宗長子,其母一說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孫貴妃。一種是說是個宮女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明孝宗朱祐樘嫡長子,生母孝康張皇后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明神宗萬歷帝(1563年—1620年)長子,其母王恭妃
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其母王才人,初為東宮選侍,1605年封才人,1619年歿,及熹宗繼位,追上尊號曰孝和太后
清朝
清宣宗道光皇帝(1821—1850)愛新覺羅·旻寧,母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清仁宗嘉慶(公元1796年至1820年)即位,冊喜塔拉氏為皇后。),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及清宣宗道光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
應該說沒有幾個是嫡長子,各個皇子都是一陣亂殺,一般老大都當不了皇帝,仔細找一下還是有的。西漢的還是比較多的,以后的就很少了。唐朝李世民你懂得,宋太祖之后是他弟弟趙匡義,元朝我也鬧不清,明朝朱元璋嫡長子的嫡長子朱允文算是一個,結果還讓朱棣給滅了,清朝就更亂了,分幫結派,好多歷史劇都演的差不多
一般情況下是嫡長子,只有特殊情況,才會廢立或篡位。。。。
樓主問得也太大了,秦朝至清朝,幾千年啊,誰會去一個個去回憶,去找啊。。
再說了,又不是每個人想秦皇漢武一樣被人記住。。。。
太多了,清朝只有道光是,其他都不是。同治也不是皇后所出。
好多的,你去百度看一下吧

清朝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制度,是不是皇位繼承方式的進步?

老話常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是三國史上偏偏有那么一對親兄弟,明明就是一個爹生的,卻非要相互仇視和傾軋,以致讓外人鉆了空子,給一一擊破,最后都不得善終。

也許大家都猜到了,這對親兄弟就是袁紹和袁術。



                                                            影視劇中的袁紹形象

相比較袁術,人們對袁紹印象更加好一點,而且在諸侯討董的聯盟軍中,袁紹是當之無愧的盟主。

曹操、孫堅能和袁紹談笑風生,劉備對袁紹畢恭畢敬,但袁術卻相當看不起這位兄長。袁術跟曹孫劉三人比起來,算是酒囊飯袋,他看不起袁紹,只因為袁紹是父親的小妾所生,而他袁術則是正妻所生,所以雖然袁紹年長,袁術的血統更加高貴。

相似的一幕發生在了《鶴唳華亭》,這部熱播的電視劇中,皇太子蕭定權地位受到了齊王蕭定棠的威脅,蕭定棠的勢力并不比蕭定權差,甚至作為父親的皇帝蕭鑒也談不上對蕭定權有多少好感。



蕭定權如履薄冰,可蕭定棠愣是機關算盡,也不能明目張膽表露取代蕭定權的意圖。

只因為,蕭定權是嫡子,蕭定棠只是庶長子。看來,“拼爹”在爹是一個人的前提下,就得“拼娘”了。



貫穿中國歷史的“嫡長子”繼承制

如果我說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夫一妻”制,估計很多人,尤其是女同志,肯定想把我打死。中國女性幾千年來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你視而不見,你太直男了。

別著急,中國古代窮人能娶到老婆就不錯了,貴族雖然有很多配偶,但人家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三妻四妾”是不存在的。



為什么這樣講呢?

妻者齊也,只有她可以與丈夫平起平坐。妻子要靠三媒六證,明媒正娶,從大門進入,是夫家唯一的親家。

小妾的來源就相對廣泛,贈予、購買、俘獲、妻子之媵(yìng婢女)等等。如果趕上了好時候,妾也可能上位為妻,但這種可能性極小。

妻與妾的差別更多的體現在他們的孩子對父親家族財產的繼承權。

只有妻子的兒子具有繼承權,小妾的兒子是不具備的。

由于家族權力財產只在男性之間傳承,擴展到上層建筑,夏、商、周的君王繼承莫不如此,但是也有區別。



                                                  《瑯琊榜》中“昏庸”的太子

商朝前期是兄終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做家長,武丁之后才確立了父死子繼,結果骨肉相殘伴隨始終。周朝吸取教訓,比父死子繼更進一步,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就是妻子生的大兒子。妻子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叫庶子,次子和庶子統稱余子。

除非正妻沒有子嗣,那么才會考慮到庶長子。

可以說,當中國古代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后,蕭定棠這類人的悲劇就注定了,要想當皇帝,非得加倍努力,再加上時運不可,必要的時候甚至要鋌而走險,發動宮廷政變。



“嫡長子”繼承的不合理之處

雖然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但我們卻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秦朝的時候秦二世還有末帝子嬰都不是嫡長子,兩漢加起來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能算是遵守了嫡長子繼承制度。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形象

唐朝一共有21個皇帝,但是只有兩個皇帝勉強算得上是嫡長子。

宋朝一共有皇帝12位只有3個皇帝是嫡長子。

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個皇帝是嫡出。

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個皇帝能和嫡長子扯上關系,勉強能扯上的也沒有。



就拿李建成與李世民來說,二人“拼爹拼娘”都是一樣,但李建成是長子,所以不出意外,李建成就是唐朝理所應當的繼承人,李世民才不管這么多,簡單粗暴做掉了李建成,自己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的那位表叔——隋煬帝楊廣,即位前也殺掉了自己的親生大哥楊勇。

可以說,真正的“嫡長子”想當上皇帝還是很困難的。

除了李世民、楊廣這種不講道理的“老二”,假如皇帝的正妻皇后生不了孩子,或者生的全是女兒,好不容易生個男孩子,一看是個傻子,比如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他可是妥妥的嫡長子。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形象

這都給皇位爭奪造成了變數。

皇位繼承也不是皇帝一家說了算的,比如有時候會有外戚宦官專政,有時候還會有地方藩王對抗中央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導致嫡長子繼承制形同虛設。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特殊的情況,比如乾隆皇帝,他活的時間不是一般的長,他一個人就熬死了他自己的所有嫡子,最后不得不選擇庶出的孩子來繼承皇位。



                                                      影視劇中的乾隆形象

說句題外話,乾隆這還算正常,《天龍八部》里蕭峰的那位結拜大哥耶律洪基竟然立下詔書,自己百年后,讓叔叔耶律重元繼承皇位,少數民族不講禮法可以原諒,但是耶律洪基活了88歲,這位叔叔要想即位,恐怕得等到90開外了,你說人家能不反叛么?



長幼之爭讓萬歷死不瞑目

若說將“嫡長子”繼承制度貫徹得最好的要數明朝了,明朝的皇帝大部分是嫡子,在沒有嫡子的前提下,往往會選擇庶長子。

明朝的皇位更迭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不過在萬歷年間,卻發生了“爭國本”事件。



                                                   影視劇中的明朝皇帝形象

因為萬歷的長子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萬歷一直想立鄭貴妃的兒子皇三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

首輔申時行為首的朝臣據理力爭,才為朱常洛爭取了出閣讀書的機會。

萬歷為了應對朝臣的壓力,推辭說冊封了朱常洛為太子后,皇后日后生了孩子怎么辦?朝臣不依不饒,誰不知道你都好久沒翻皇后的牌子了。

萬歷又想將朱常洛、朱常洵等三位皇子一并封王,這更加激起了朝臣的反對,這時的首輔已經是王錫爵,

王錫爵既怕得罪萬歷,又怕被朝臣攻訐,于是上疏請由皇后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



然而萬歷只繼續準備行三王并封之禮,頓時朝中大嘩。因為王錫爵這么一說,等于明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手續,質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們紛紛指責王錫爵阿諛順上,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萬歷也迫于眾議收回了前命。

“爭國本”事件前后十五年,在李太后的干預下,萬歷才冊封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但是,朱常洛的待遇遠不能與朱常洵比,出閣讀書時,正值寒冬,太監不給太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凍得渾身發抖,講官郭正域怒斥太監,太監們才給他生火,而福王又不赴封國長期逗留京師。

蕭定權與自己老師盧世瑜的相濡以沫,以及蕭定棠遲遲不赴封國,與這一幕何其相似。

由此可見,“嫡長子”繼承制,只能作為一種比較有借鑒意義的參考方式,只有嫡長子有才有德,能夠控制住局面的,才能順利登基。



如果皇帝不想自己的皇陵埋葬不久就被挖出來,最好的辦法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皇帝。

《鶴戾華亭》還在繼續熱播,后續的劇情如何未盡可知,不過,除了蕭定權的主角光環之外,必然會用個別事件彰顯蕭定棠的“愚蠢”,然后蕭定棠在最后一步,棋差一招,蕭定權逆轉取勝。

至于老皇帝蕭鑒,就跟那位與整個文官集團和祖宗家法對抗的萬歷皇帝一樣,至死都不會遂愿。

我認為清朝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制度是皇位繼承方式的進步,代表著封建社會的變革。
清朝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制度,這怎么會能成為進步呢?原來是一個人指定當皇帝,現在有三個人選一個當皇帝,這就算進步了嗎。
清朝未說明皇位由嫡長子繼承,但歷朝歷代都推崇立嫡立長。清朝也會受到影響主張嫡長子繼承皇位,但古代醫療衛生條件差,很多新生兒難以長大,嫡長子健康成長到能繼承皇位便很少。所以才有其他皇子繼承皇位。
不是,如果沒有嫡長子繼承制度,將會對于皇位了繼承埋下重大隱患,誰都可以當皇帝,那宮中還不天天都為爭奪皇位而打打殺殺,不利于國家和平。

封建社會的繼承制度,為什么是嫡長子繼承制?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的意思就是封建統治者立繼承人的制度,這項制度的內容規定:立繼承人最優先考慮的是立嫡而不是立賢,也不是立長,嫡的繼承權優先于賢,也優先于長,繼承權的優先順序可以這么理解:嫡長子>嫡子>長子,至于嫡長子是不是賢明的,立繼承人時無須考慮。

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種制度在現在看來,似乎不能理解,為何立繼承人不能立最賢明的那個兒子,反而一定要立嫡長子呢?萬一嫡長子是個傻子怎么辦?比如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明明是個癡呆不能處理政事,司馬炎還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立司馬衷為繼承人,結果把西晉弄得一團糟,沒用多久就滅亡,這可是活生生的例子。

父死子繼繼承制度

事實上,嫡長子繼承制是封建社會最先進的繼承制度,經過幾千年的運行,足以證明這個觀點,哪怕是到了清朝,仍然奉行這樣的原則,不能因為個別極端例子的出現而否定嫡長子繼承制的優點,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是經過無數前人的鮮血和內斗換取來的成功經驗,是符合封建社會維系正常繼承制度的最好方式。

嫡長子繼承制是在西周初年經周公旦執政時制定下來歸于周禮的一種制度,規定了整個周朝的繼承制度,規定了在周朝統治范圍下,無論是周天子,還是諸侯、卿大夫、士等所有封建統治者,他的爵位、官職、土地、財產都由嫡長子來繼承,沒有嫡長子就由嫡子來繼承,如果連嫡子也沒有的,就由長子來繼承。

為什么周公旦制定這樣的繼承制度呢?

兄終弟及繼承制度

因為周朝吸取了商朝滅亡的經驗和教訓,商朝時期的繼承制度并沒有明確規定,有時候是兄長死了由弟弟繼承,有時候是父親死了由兒子繼承,沒有統一的繼承制度,所以在老商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和兒子們都開始爭奪帝位,導致商朝的嚴重內亂。

《史記 殷本紀》記載:自中

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

這話的意思是說:自仲丁帝以來,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這些人有時為取得王位而互相爭斗,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因此,歸屬商朝的諸侯沒有人再來朝見。

這很明確地記載了商朝的繼承制度是混亂的,因為商朝沒有一個清楚的繼承制度,有時候是哥哥去世,王位由弟弟繼承,等到弟弟去世后,王位再由弟弟的弟弟繼承,但是弟弟的兒子不同意了,于是起來反叛,就這樣商朝

從仲

丁這位商王之后,開始不斷的內亂,這種內亂持續了一百多年,經歷了九世商王,造成了商朝由強盛轉向沒落,最終被周武王所滅。

周公制定嫡長子繼承制

周朝是商朝之后的朝代,對于商朝的情況是非常清楚,所以等到周朝建立后,就

刻意

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事實上商朝晚期的繼承制度已經更改為嫡長子繼承制,比如商朝最后一位王商紂王,也叫帝辛,帝辛有兩個哥哥,帝辛的母親在生他兩個哥哥時,還不是前任商王的嫡妻,等到生帝辛時,他的母親成為嫡妻,所以盡管帝辛有兩個親哥哥,但由于他兩個哥哥在帝辛未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不是正妻,所以王位由帝辛繼承,這個對現在的人難以理解,但在當時,就是這么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制。

現在回到周朝周公旦執政,周公規定了嫡長子繼承制為周朝唯一的繼承制度,為什么周公會把嫡長子繼承制規定為周朝的繼承制度?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當時,這是最好的制度。

先說說嫡的含義,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從周朝開始到清朝結束,運行了快三千年了,規定了一個男子只能有一個正妻,理論上可以有無數個妾,對于妾的數量也有規定,比如皇帝或者帝王,也就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除了皇后是正妻之外,其他所有的嬪妃、貴妃、美人什么的全是妾。

嫡長子繼承制

妻與妾的區別就在于地位高低,妻是受法律保護的配偶,而妾只能算夫妻的財產,是可以買賣的,是可以揮之即來,呼之而去的,注意了,妾是夫妻兩人的財產,不僅僅男人是妾的主人,妻也是妾的主人,妾在封建社會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為什么妻的地位高,妾的地位低呢?

這在于古代的婚姻其實都是門當戶對的婚姻,如果男主人是諸侯,他娶的正妻也是出身諸侯家的女兒,如果男主人是卿大夫,那么他娶的正妻也是出身卿大夫的家庭,這就叫門當戶對,妻不僅僅出身高,而且背后往往代表了一個家族,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勢力,而妾則不同,打仗打贏了,搶了別的老婆可以拿來當妾,可以在市場看中了直接花錢買來當妾,也可以是進貢而來當了妾,妾與妻的地位比起來,就是一個天下,一個底下,而且即使妻死了,也不是妾能接班的,還是要看地位。

封建社會的等級是非常森嚴的,不同等級之間雖然也有轉化的例子,但基本上極少,正國為妻的地位高,所以決定了妻生的兒子地位也高,而妻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長子就叫嫡長子,妾生的兒子就叫庶子,庶子中的長子就叫庶長子。

繼承制的優先順序

即使妻生的兒子年齡小,妾生的兒子年齡大,仍然是妻生的兒子來繼承,即使妻生的兒子不聰明,妾生的兒子很聰明,但仍然是妻生的兒子來繼承,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為什么封建社會不能以賢為第一繼承順位呢?

首先,賢無法衡量。你怎么來衡量哪個賢能哪個不賢能呢?根本沒有標準,也無法衡量,立賢首先得解決標準問題,但在周朝這個標準無法解決,因為周朝是奴隸制封建社會,維護的是封建社會的等級,憑出身決定命運,你這弄個選賢不是否定周朝制度嗎?

其實,如果以選賢為繼承人標準的話,那理論上所有的兒子都能參與競爭,那還不天下大亂。古代信息又不透明,如果一個帝王生了幾十個兒子,以賢為標準的話,那幾十個兒子都來競爭,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難免會發生血腥手段,而且范圍太廣,容易引發動亂,根本無法操作。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最后,正妻背后的勢力決定了只能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唯一繼承制度。就像上面舉到司馬炎的傻子兒子司馬衷的例子,司馬衷是司馬炎的皇后楊艷所生,楊艷出身弘農楊氏,這個家族是一個百年大家族,勢力非常大,當時又是士族的黃金時期,再加上楊艷的父親楊駿在朝中的勢力也非常大,你弄個賢明的兒子來繼承帝位試試看,你弄了誰當皇帝,楊駿以及背后的弘農楊氏也會給你廢除掉。

況且古代社會,帝王是不是賢明真的不重要,作為手下人來說,只要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地位,那就會擁護,如果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地位,你弄個再賢明的皇帝,也會給你廢除掉,再說了,嫡長子繼承制非常簡單,標準清楚,操作性強,不會產生爭議,也很適用。

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是繼承制中最穩定的一種方法,他不受任何個人因素上的制約,僅僅依靠無法改變的出身來決定繼承者,這樣有利于維護統治穩定。
因為封建社會往往非常講究長幼尊卑,高低貴賤,嫡長子是所有兒子中地位最高的,當然會繼承大統
因為這是歷朝歷代皇帝得出來的最好的繼承制,雖然并不完美,但是比其他的制度都好。
其實在封建王朝中,嫡長子繼承制也是經過長時間血腥斗爭之后,流傳下來最為認可的方式,這樣也可以大大減少矛盾。

為什么在古代的封建王朝都一定是要嫡長子繼承王位?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古代皇帝立太子的時候,都要立嫡長子。為什么在古代的封建王朝都一定要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呢?

什么是嫡長子?

我們知道古代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其中妻子生的長子,就是嫡長子,妻子生的其他的孩子也都是嫡子,如果是女兒的話則是嫡女。至于妾生的孩子,則都是庶子,而女孩則是庶女。

為什么嫡長子繼承王位?

封建王朝一定要嫡長子繼承王位,也就是說一定要妻子生的長子來繼承王位。這是由于封建王朝的宗法制。最早在周初,當時的法律就規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選繼承人的話一定要選嫡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也不管是否其他的庶子比嫡子還要賢能,總之一定要選嫡子。

后面一句立子以貴不以長,則是說選擇嫡長子方面,就看身份貴重而不看年齡相差多少,因為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妾先生了孩子,然后妻才生孩子,這樣的話妾的孩子就比妻的孩子年齡大,這時候并不看年齡,只看母親的身份,妻的身份是比妾高貴的,所以還是妻的孩子為嫡長子。

這樣的話,一方面避免了兒子們互相爭奪爵位、官位和財產,一方面又維護了正妻的地位,體現了正妻與小妾的不同;同時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因為當時是嫡長子繼承王位,這位嫡長子的其他兄弟們則會被分封出去,或者去各部門任職,總之是為嫡長子服務,因此古代都是選嫡長子繼承王位的。

因為嫡長子才是結發妻子的孩子,是正根,所以才有資格繼承王位。
因為長子為第一的老婆的兒子,這樣的人是歷代皇位的繼承人。
因為這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同時也是因為嫡長子是正妻所生。
因為在古代封建王朝君主都認為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就是自己的太子,還有就是最早之前的宗法制的遺留問題。

相關推薦:

拖欠工程款利息的計算(拖欠工程款如何計算利息)

什么是金保工程(請問一下金保是啥意思)

房子過戶費(房子過戶費怎么算)

有限產權房屋的形式(有限產權房是什么)

房地產項目轉讓的條件(新房轉讓要符合什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