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拆遷補償標準
企業拆遷補償標準一、企業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1、企業拆遷補償標準如下:
(1)土地使用權的補償;
(2)廠房重置成新價的補償;
(3)停產停業損失費的補償;
(4)裝修附屬物重新購置費;
(5)機器設備的搬遷費;
(6)可移動的附屬設施設備的搬遷費。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并將征收范圍、土地現狀、征收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召開聽證會,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二、企業的拆遷程序是什么
企業的拆遷程序如下:
1、調查核實。拆遷人收到征地批文后,首先要到派出所、房管站抄錄征地范圍內的常住人口,以及全部房產情況,按表格逐一登記,并上門大量核實;
2、逐戶走訪。拆遷人應成立拆遷小組,對所有的被拆遷人逐戶走訪,全面進行宣傳接觸,了解被拆遷人的拆遷安置愿望;
3、編制拆遷計劃。根據調查核實的情況以及國家、地方有關拆遷的法律規定,及時編制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確定拆遷時間、拆遷步驟和拆遷形式;
4、申請拆遷。拆遷人持有關的國家批文、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向當地拆遷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申查批準并領到拆遷許可證后,方可進行拆遷;
5、發出拆遷公告。拆遷許可證一經批準發放,拆遷主管機關應將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以公告或其他形式予以公布,同時應作好房屋拆遷的宣傳、解釋工作;
6、簽訂協議。在公告規定的時限內,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按國家和本地區關于安置、補償的有關規定在自愿、有償的基礎上簽訂協議書。協議應明確補償辦法和數額、安置面積和地點、搬遷過渡方式和時限以及違約責任等。協議經雙方同意,可送拆遷主管機關備案和公證機關公證;
7、實施拆遷。被拆遷人搬遷后,拆遷人應及時在批準的拆遷范圍和期限內實施拆遷。
占地國家賠償標準
法律主觀:
占地是指占用土地。國家賠償是指由國家來承擔賠償義務,對于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做出的具體的行政行為對于侵犯公民或者其他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賠償。
一、占地國家賠償標準
國家占地賠償標準是什么
各省的補償標準不一樣,但主要有兩種依據:
一是本地的《土地管理條例》,例如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的以下規定,征收土地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城鎮及其郊區的菜田、工礦區的菜田、精養魚塘為該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九至十倍“這個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致需要賠償如下幾塊地方:
1、承包經營費:即你們享有該地的使用權是否繳納了承包經營費給村里?如果交納了,那么應當由征地的政府退還你們從征地之日起到承包使用該地終止之日的承包費。
2、土地類別分為六類。第一類為耕地,第二類為果園或其它經濟林地和山坡地(在種植的山坡地,下同),第三類為非經濟林地,第四類為養殖水面(山塘水庫),第五類為未利用地,第六類為集體建設用地。
3.各類區和類別的集體土地具體征地補償標準第一類區:耕地3.75萬元/畝,園地、其它經濟林地和山坡地2.0萬元/畝,非經濟林地0.6萬元/畝,養殖水面1.5萬元/畝,未利用地0.3萬元/畝。第二類區:耕地2.7萬元/畝,園地、其它經濟林地和山坡地1.4萬元/畝,非經濟林地0.45萬元/畝,養殖水面1.3萬元/畝,未利用地0.17萬元/畝。第三類區:耕地2.5萬元/畝,園地、其它經濟林地和山坡地1.2萬元/畝,非經濟林地0.4萬元/畝,養殖水面1.15萬元/畝,未利用地0.16萬元/畝。
4、征地補償標準含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被征用的土地屬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自留地,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未能調整其他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和不需要統一安置人員的,按本標準執行。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可以從中提取不超過征地補償標準10%的額度,作為村級土地補償費。征收集體建設用地土地補償標準,按照集體建設用地前的地類加上報批費用進行補償。或者采取產權調換的方式進行安置,采取產權調換的方式進行安置不另作補償。
5、計算田地作物現在的數量和價值(青苗補助),給予一次性補償。”
二、占地
1.對于建筑物而言,占地面積是指建筑占地面積物所占有或使用的土地水平投影面積,計算一般按底層建筑面積。通常用于計劃地塊的建筑密度,計算公式是:建筑密度=占地面積/土地面積。
2.可以指到手的空白地皮的平米面積,即地塊總面積。在最初進行報批立項時,會經常用到“占地面積”這個詞,就是這個意思。用地面積乘以容積率等于建筑面積。
三、國家賠償
國家賠償,又稱國家侵權損害賠償,是由國家對于行使公權利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于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根據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決定》修正。該法第2條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本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應當依照本法及時履行賠償義務。若您對于國家行政機關或者國家工作人員對于占地的行為損害了您本人的權益,您可以準備好充分的資料證明來向行政機關進行索賠。
法律客觀:
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行使職權給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人身權或財產權造成損害,依法應給予的賠償。國家賠償由侵權的國家機關履行賠償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一般包括行政賠償、刑事賠償和司法賠償。關于國家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的具體規定如下:一、國家賠償方式我國國家賠償方式以支付賠償金為主要方式,能夠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的,予以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一)支付賠償金(二)返還財產(三)恢復原狀以上三種賠償方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另外,檢察機關作為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國家賠償法第15條第(一)、(二)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二、國家賠償計算標準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標準的原則是,既要使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得到適當的彌補,又要考慮國家的經濟和財力負擔狀況。我國國家賠償標準基本采用慰撫性原則。1、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的計算標準國家賠償法第26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2、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賠償金按照下列規定計算:(1)造成身體損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賠償因誤工減少的收人。減少的收人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5倍。(2)造成部分或全部喪失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造成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應當支付生活費。(3)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對死者生前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三、財產權損害賠償的計算標準1.罰款、罰金、追繳、沒收財產或者違反國家規定征收財物,攤派費用的賠償。對于罰款、罰金、追繳、沒收財產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財產權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征收財物、攤派費用的行為,屬于物之失去控制,與之相適應的最好賠償是返還財產。2.查封、扣壓、凍結財產造成的賠償。查封、扣壓、凍結財產的,應當解除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應當返還財產損壞的,能夠恢復原狀的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的,國家承擔賠償責任,按照損害程度給付相應的賠償金。應當返還的財產滅失的,給付相應的賠償金。3.財產已經拍賣的賠償。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財產實行違法強制措施后,如果對財產已經進行了拍賣,原物已經不存在或已為他人所有,恢復原狀已不可能,便應給與金錢賠償。對已拍賣財產的賠償,國家賠償法規定是給付拍賣所得價款。4.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的損害賠償。這種侵害并非直接指向財產,而是剝奪和限制受害人的權利,其后果往往是造成企業停產或法人消滅。對此,國家賠償法規定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造成損害的,賠償停產停業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所謂“必要的經常性”的費用開支是指企業、商店、公民等停產停業期間用于維持其生存的基本開支,如水電費、房屋租金、職工基本工資等。其中職工基本工資是按國家統一規定的勞保工資的平均數來計算的。但不賠償法人或組織在正常情況下,在此期間必定能獲得的利益,也不賠償停產停業期間的一切開支,而只是賠償必要的經常性費用,并且是賠償損失的一部分而非全部。5.財產權其他損害賠償。國家賠償法規定,對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按照直接損失給予賠償。
最新的國家征地補償多少錢
最新的國家征地補償標準為:國家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該耕地在被國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征用前產值四至六倍。
一、最新的國家征地補償多少錢 最新的國家征地補償標準如下:征用耕地土地補償費,被征用前三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安置補償費,根據需要安置的人口數計算,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 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規定。被征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征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二、企業征地程序詳細流程是什么 第一步、農用地轉用、征用土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因此,用地單位在初步選定某農用地為建設用地后,應首先向國土資源局、建設部門、規劃部門咨詢是否符合該農用地的各項規劃。 第二步、確認該農用地可以用于建設,再根據建設部門的要求,進行和編制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向建設部門提交用地申請,建設部門審查符合的,頒發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用地單位應按規定繳納選址規費。 第三步、用地單位持該《選址意見書》向同級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預審申請,由該國土資源局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書》。 第四步、用地單位憑《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書》向建設部門、環保局等辦理立項、規劃、環保許可等手續,并繳納各項審批費用。 第五步、用地單位再持以上審批文件,向原預審的國土資源局提出項目用地的正式申請。 第六步、國土資源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分不同類型,經各級人民政府審批。三、被征收人去世后,親人能繼承征地補償款嗎 可以。 如果去世的被征收人具有補償款,其補償款的繼承應當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進行,即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確定繼承順序,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同時,根據該法第二十六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遺產在家庭共有財產之中的,遺產分割時,應當先分出他人的財產。 如果確定辭世的當事人可以獲得補償,也確定了繼承人,那么該繼承人可以獲得哪些補償呢?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的相關規定可知,征收方征收土地的,需要給予被征收方相應的征收補償款,主要包括土地補償款、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助費。但是繼承人并不是能夠獲得上述的所有補償款,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可知,土地補償款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助費,屬于被征收方的私人財產,其在征收過程中屬于被征收人所有,被征收人死亡的,由其繼承人所有。而對于安置補助費而言,其處理需要先行判定被征收人的死亡是否在統計在冊人口之后,若在冊人口中有被征收人,即便其后續死亡了,其依舊有安置補助費,該部分收益由其繼承人繼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編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編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所以綜合全文所述,最新的國家征地補償標準如下:征用耕地土地補償費,為耕地被征用前年均產值的六到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來進行計算。
相關推薦:
離婚房產價值(離婚后房產估值方法)
偷手機立案了(偷手機警察真會查嗎)
無故退租賠償(未簽訂租房合同中途退租)
工商舉報立案(工商局舉報后多久立案)
偷錢怎么立案(偷錢超過多少可以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