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水泥灰巖礦區位于鄧州市彭橋鄉。該礦是南陽地區最重要的水泥灰巖產地。
杏山水泥灰巖礦層賦存于中奧陶統。分南坡和北坡兩礦區。南坡礦區的地質工作開展得較早,1956—1957年時建材736隊就進行了普查,求得儲量4580萬噸。1958—1959年河南省地質局豫十二隊在736隊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工作,1959年提交勘探報告,1962年對勘探報告又作了補充修改,儲量擴大為6720萬噸。經省儲委審查,認為報告內容不全,工作程度達不到勘探,儲量都只能作遠景儲量處理。直到1969年,因湖北省光化縣準備建水泥廠,需開采杏山水泥灰巖礦石,湖北省建委四○一地質隊才又在杏山南坡進行勘探,當年提交工業儲量2528萬噸。1973年又進行補充修改,批準儲量2503萬噸。1970年,湖北光化水泥廠建礦開采,設計規模26萬噸/年,實際產量達到30萬噸/年。由上所述可知杏山水泥灰巖礦南坡礦區由于靠近湖北,已成為供應湖北光化水泥廠原料的礦山。
杏山水泥灰巖北坡礦區,勘查工作始于1969年。1969年11月至1970年5月,河南省建材405隊根據鄧縣準備建設水泥廠需要,在北坡局部有利地段進行了勘探,提交儲量2485萬噸。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河南地質勘探公司三隊對杏山全區進行初步普查,估算水泥灰巖總儲量可達12.9億噸。1986年,鄧縣縣政府委托河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調查隊進行杏山北坡水泥灰巖勘探,要求探明水泥灰巖資源量能滿足建設百萬噸水泥廠的需要。第四地質調查隊研究了前人資料,認為建材405隊的工作程度只相當普查,且層位劃分有誤,決定在建材405隊的工作基礎上首先進行普查。第四地質調查隊該礦區技術負責曹玉聘等重新對礦層進行了追索對比,避免了鉆孔布設的失誤,使礦區迅速完成了詳查轉入勘探。在北坡礦區勘探過程中,根據礦區地表風化較強、巖溶較發育,局部地段有一定數量硅質結核的情況,利用多種手段對巖溶及其充填物、游離二氧化硅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深入研究,較好地解決了該區水泥灰巖勘探中的疑難問題,提高了礦床研究程度。1988年元月,提交了杏山北坡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工業儲量11011萬噸。儲量級別較以往工作大大提高,礦床規模達到大型,加深了研究程度,證明其為可滿足建設大型水泥企業的優質水泥灰巖礦床。
杏山水泥灰巖礦已累計探明儲量13514萬噸。其中,南坡2503萬噸,北坡11011萬噸。已分別由湖北光化水泥廠和鄧州水泥廠開采利用。
金牛山水泥灰巖礦區位于河南省確山縣城東南12公里。礦區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近1公里,為豫南地區最大的水泥原料基地。
礦區處于華北地臺南緣。水泥灰巖礦層賦存于中寒武統張夏組層位中,分為上、中、下三層。呈層狀、似層狀沿北西方向展布,北東傾向,緩傾角。下礦層是主礦層,縱貫全區,由西向東變厚。在扁擔山長800米,厚65—160米,出露標高98—155米。在金牛山長1000米,厚48—70米,出露標高100—225米。中礦層及上礦層由東向西變厚,在金牛山礦段略厚(10—40米),有工業意義。礦石以1級品為主,約占80%。礦石平勻成分:CaO 50.01%,MgO 2.38%,SiO2 2.27%,K2O+Na2O 0.44%。粘土質原料位于扁擔山東側,長400米,寬300米,及金牛山東側,長600米寬400米的范圍內。為山前溝谷第四系沖洪積沉積物,巖性單一,以棕紅色亞粘土為主。礦層厚一般10—50米。礦石品級以Ⅰ類為主,平均品位Na2O+K2O 3.47%。硅酸率3.39,鋁氧率2.65。
60年代以前,金牛山水泥灰巖只有零星小型的個體開采,用作石磙、門墩、牲畜食槽,石碑,建房基石等,粘土質原料用來作建材土坯。60年代以后,有個體或集體開采石灰巖,加工和出售不同粒徑的碎石,粘土質原料則用來燒磚、瓦,規模小,都是當地民間開采。
1977年9月—1978年9月,河南省地質局地質八隊二分隊與鄭州鋁廠對獨山熔劑灰巖進行普查勘探工作,陳曾武等人在修測1∶5萬區域地質圖過程中,根據區域地層對比,對地層進行了較詳細劃分,并對各地層各類巖石進行了巖礦鑒定及化學分析。證實中寒武統張夏組及下寒武統辛集組中有水泥灰巖存在。雖樣品少,未圈定礦體,但為今后尋找水泥灰巖提供了可靠線索。
1982年,河南省地質局要求第三地質調查隊在豫南鐵路沿線附近找到一個中型規模以上的水泥灰巖基地,以解決豫南水泥資源短缺狀況。第三地質調查隊責成九分隊進行找礦。技術負責人楊開林,技術人員王忠勤、管忠誠、張世友等人,先對信陽縣柳林靈山坡大理巖進行水泥灰巖的普查工作,經評價該處屬小型礦床,不能作為水泥灰巖基地。9月份,轉移到確山縣獨山礦區,開展了對臥牛山—后胥山、金牛山一帶及鐵路西秀山—雷山的踏勘選點,經篩選結果,除鐵路西秀山—雷山無遠景外,認為臥牛山至后胥山的水泥灰巖儲量可達2000萬噸,勘查中發現的扁擔山、金牛山、尖山張夏組層位中的石灰巖,大部分樣品達到水泥灰巖的工業要求。初步估算,金牛山、扁擔山兩處水泥灰巖儲量可達3000萬噸以上。且層位穩定,規模較大,質量較好,又位于京廣線附近,是豫南較理想的水泥灰巖原料基地。
1983年,由第三地質調查隊九分隊原班人員,正式開展金牛山水泥原料的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礦床的規模和質量,計算金牛山礦段的水泥灰巖儲量為1487萬噸,扁擔山礦段為1582萬噸。證實該處水泥灰巖已具中型規模,可供進一步詳查、勘探。同時,對水泥灰巖頂部及旁側的覆蓋層第四系黃土(亞粘土)進行了取樣分析,大部分達到了粘土質原料Ⅰ類品要求。說明粘土質原料與石灰質原料可同時進行詳查—勘探工作。在進行獨山—金牛山一帶1∶1萬地形地質測量時,進行了5條區域地質剖面的測制,調查了區內的地層、構造及礦產概況,對層位中的水泥灰巖、粘土質原料(黃土及頁巖)均進行了采樣分析了解,為擴大金牛山水泥原料礦床規模和遠景,為今后繼續開拓豫南地區水泥工業的發展,做了一定的準備工作。
1984年轉入詳查。分隊技術負責人楊開林調離,由任學飛接替。探明水泥灰巖儲量4290萬噸,且Ⅰ級品占81%,粘土質原料礦產也具中等規模。
1985年,技術負責任學飛調走,重由楊開林接任。經與工業部門擬定了工業指標后及時轉入勘探。鉆探施工由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探礦隊擔任,野外工作于同年7月底結束,化驗結果陸續在8月底前提交,于9月底提交了《河南省確山縣金牛山水泥原料礦區詳細勘探地質報告》。為確保礦山及水泥廠立項列入“七五”規劃創造了條件。探明水泥灰巖儲量5667萬噸。其中,工業儲量占86%,Ⅰ級品占78.82%;粘土質原料儲量997萬噸。其中,工業儲量占8%,Ⅰ類品占74.05%。該區勘探報告的提交,滿足了礦山設計的需要,為水泥原料缺乏的豫南地區提供了一個較大的水泥原料基地,為加速豫南地區確山水泥廠的籌建,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
過去,豫南地區不僅水泥資源缺乏,且水泥生產能力很低,駐馬店地區每年需調進水泥約25萬噸,年消費需求量為34.6萬噸,預測到2000年需水泥75—120萬噸,說明今后需求量愈來愈大。金牛山水泥原料礦產的發現和勘探,由于該區探明水泥灰巖儲量為豫南第一,而且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為緩解豫南地區水泥原料資源的缺乏和水泥的供需矛盾起到重要作用。1992年確山水泥廠和礦山建成投產,設計年產水泥24萬噸,水泥廠今后生產能力可以發展到年產46萬噸或更高,礦區及外圍資源量能滿足水泥廠的需要。
由于在豫南地區找到了一個較大的水泥原料基地,地質礦產部于1987年1月16日授予“河南省確山縣金牛山水泥原料礦區詳細勘探”項目找礦四等獎。
青草嶺水泥灰巖礦區位于平頂山市西北約20公里的平頂山市西區與魯山縣交界處,礦區面積2.5平方公里。該礦區為河南省較大的水泥原料基地之一。
礦區內地形差異不大,屬低山丘陵區。礦床賦存于中寒武統張夏組中,呈層狀、似層狀,近南北方向展布,傾向西,傾角較陡。
礦體由張夏組中鮞狀灰巖、豹皮狀灰巖組成,礦體平均厚達120米左右。整個礦床形態及地質條件較復雜,但出露較好,分布集中,礦床規模大,亦屬較理想的水泥灰巖礦山。
青草嶺水泥灰巖礦,前人幾乎沒有什么開采。只有零星的個體開采制作石磙、門墩、建房基石等。60年代以后,有集體或個體開采燒制石灰用。1977年,河南省革命委員會地質局區測隊測制1∶20萬平頂山幅區域地質圖,對該地區地層進行了較系統地劃分。但對該區非金屬礦資源研究較少,介紹籠統。
1979年,河南省建材地質隊專業找礦組周宰星、黎吾康、余振江一行3人前往平頂山、魯山、寶豐一帶對寒武系底部地層進行石膏找礦。在平頂山市西區與魯山交界處,娘娘山—青草嶺一帶的下寒武統辛集組含磷-膏層位之上,發現中寒武統張夏組為一套適合作水泥原料的碳酸鹽巖建造。經踏勘確認該層是組成青草嶺山體的主體巖層,厚度大,延伸遠,礦量集中,規模巨大,具有可觀的潛在價值。踏勘中實測了一條地質剖面,采系統揀塊樣15件,其主要有益有害組分CaO平均含量51%,MgO為1.84%。礦石質量優良,適宜作水泥原料,初步確定青草嶺石灰石礦山作為水泥原料利用的前景。隨后,由周宰星找礦組編寫了《河南省平頂山市(西區)青草嶺礦區水泥灰巖礦普查地質設計》。設計經隊技術負責人劉友庚審批后,由邵德正地質組于1980年付諸實施。普查工作于1982年結束,樣品化學分析結果CaO、MgO含量均符合要求,但K2O、Na2O含量偏高,影響了礦石質量,工作就此擱置。
1982年10月25日,平頂山水泥廠建成投產,年產30萬噸。但由于資源沒有查明,原來準備使用的香山寺、孔山兩礦山,經勘探只有儲量1000萬噸,而且地質條件復雜,溶洞裂隙發育和地表覆蓋層厚,剝采比較大,故水泥廠投產不久,資源即告危機,該廠便和河南建材地質隊聯系,要求尋找接替礦山,解決資源問題。
1984年,平頂山水泥廠和國家建材局地質公司河南地勘大隊(即前河南省建材地質隊)經過商議,決定在青草嶺一帶開展進一步地質工作。
1985年3月,國家建材局地質公司河南地勘大隊一分隊對礦區進行了詳查地質工作,由呂誠定擔任組長。詳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增加了9條勘探線,對原來的工程進行加密。并布置5個鉆孔,了解深部礦石質量情況和礦體沿傾向的厚度變化情況,取樣1630個。同年10月份,野外地質工作全部結束。詳查工作進一步證實了青草嶺礦是一個地質條件復雜,但規模大(超億噸),連續性好,礦量集中,覆蓋層薄的水泥灰巖礦床。而K2O和Na2O偏高的問題,可通過采用新工藝解決。因此,確定該區為有巨大工業價值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
1985年末,國家建材局河南地勘大隊會同合肥水泥設計院和平頂山水泥廠初次擬定了礦區勘探工業指標。1986年3月,野外勘探工作全部展開。因勘探中發現ZK1101號鉆孔內有大量裂隙土,含量達52%,該隊即向平頂山水泥廠和設計院介紹了施工中發現的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共同就當時的地質資料,對礦山重新進行研究分析,對原定工業指標進行修改,并對主礦體加深控制,對裂隙及巖溶分布情況進行物探查明。12月初,勘探野外作業全部結束,于1987年4月提交了青草嶺礦區地質勘探報告。探明水泥灰巖儲量18402萬噸。其中,工業儲量占59%,Ⅰ級品占83%。
該礦床的發現為平頂山水泥廠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國家計委批準了平頂山水泥廠擴建年產100萬噸的立項計劃。現這一工程已建成投產,從而使平頂山水泥廠成為目前河南省最大的水泥廠,也是全國最有名的幾家水泥廠之一。它的建成投產為緩解豫西、豫南地區水泥緊張狀況、振興河南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家建材局地質公司為了表彰河南省地勘大隊在找礦方面取得的成績,1986年授予該隊青草嶺水泥灰巖礦床勘查與找礦成果三等獎,1991年,國家建材局地質公司又授予該隊“青草嶺水泥灰巖礦區地質勘探成果三等獎”。
角子山水泥灰巖礦區位于禹州市鴻暢、文殊、方崗三鄉及神垕鎮交界處角子山一帶。角子山呈東西向展布,山坡南緩北陡,呈單面山。
該礦床由Ⅰ、Ⅱ兩個層狀礦體組成。
Ⅰ礦體:賦存于中寒武統徐莊組第二巖性段中,分布在角子山以東的山脊及山坡上。礦體呈東西向,沿走向延伸達1876米,傾向南,傾角一般20°左右,礦體平均摩24.78米。總體而言,礦體東厚西薄,沿傾向無明顯變化,礦體傾向與地形坡度基本一致。
Ⅱ礦體:賦存于中寒武統張夏組中,礦體露頭分布于角子山寨以西的山脊和山坡上。礦體走向近東西,延伸達2114米,傾向南,傾角一般18°—24°。礦體平均厚44.51米,從西向東有變薄的趨勢。
Ⅰ礦體礦石類型單一,全由條帶狀鮞粒灰巖組成,僅局部夾有0.02—0.20米的薄層泥質灰巖。Ⅱ礦體由張夏組的4個不同巖性段組成,主要為鮞粒灰巖及豹皮灰巖。該礦礦石平均品位:CaO 49.58%,MgO 2.03%,K2O+Na2O 0.465%。其中,Ⅰ級品礦石占79%。礦石質量好,層位穩定。
1985年,禹縣人民政府為充分利用本區礦產資源,加快工業建設,計劃在近期內建一大中型水泥廠,委托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調查隊承擔水泥灰巖礦山基地的普查勘探工作。要求探明工業礦石儲量8000萬噸左右。
第二地質調查隊選擇角子山一帶進行勘查。1985年底,完成了角子山水泥灰巖礦區詳查工作,1986年12月底完成勘探工作。共求得工業儲量7072萬噸,并于1987年5月提交了《禹縣角子山水泥灰巖礦區詳細勘探地質報告》。
作為生產水泥的重要配料,粘土質原料也在該次工作中作了初步調查。礦區四周分布有大面積的第四系更新統的亞粘土,尤其是礦區南部和東北部,分布面積最大,厚度一般大于15米,最大厚度達30米。該區粘土礦,上部為Q3的黃色亞粘土,下部為Q2的紅色亞粘土,經化學分析表明,幾乎全屬一類粘土,是理想的生產水泥的配料。
總之,該礦礦石質量好,可露天開采,交通地理位置優越,水泥配料豐富,是一個理想的水泥灰巖礦山基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