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虎科的該科種類
蜂虎科(26種 52亞種)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須蜂虎 Meropogon forsteni 2. 白喉蜂虎 Merops albicollis 3. 黃喉蜂虎 Merops apiaster 4. 藍領蜂虎 Merops boehmi 5. 黑頭蜂虎 Merops breweri 6. 白額蜂虎 Merops bullockoides 7. 赤喉蜂虎 Merops bulocki 8. 黑蜂虎 Merops gularis 9. 燕尾蜂虎 Merops hirundineus 10. 栗頭蜂虎 Merops leschenaulti 11. 粉蜂虎 Merops malimbicus 12. 藍頭蜂虎 Merops muelleri 13. 南紅蜂虎 Merops nubicoides 14. 紅蜂虎 Merops nubicus 15. 紅胸蜂虎 Merops oreobates 16. 綠喉蜂虎 Merops orientalis 17. 彩虹蜂虎 Merops ornatus 18. 藍頰蜂虎 Merops persicus 19. 栗喉蜂虎 Merops philippinus 20. 小蜂虎 Merops pusillus 21. 索馬里蜂虎 Merops revoilii 22. 馬島蜂虎 Merops superciliosus 23. 藍胸蜂虎 Merops variegatus 24. 藍喉蜂虎 Merops viridis 25. 赤須夜蜂虎 Nyctyornis amictus 26. 藍須夜蜂虎 Nyctyornis athertoni
保護動物知識問答1、下列雉雞類鳥,有一種是我國特產鳥,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是:
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蜂猴、熊猴、臺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貍、云豹、豹、虎、雪豹、儒良、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 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糜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臺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貍、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鶴、黑鶴、朱環、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騖、胡兀騖、細嘴松雞、斑尾棒雞、雉鷂、四川山鶴鴿、海南山鷓鴿、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鵬、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鱷、達爾鱷、白鱷、紅珊瑚、庫氏碎磲、鸚鵡螺、中華蛋鐮、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獼猴 綠海龜 雪兔 小熊貓
巖雷鳥 黑臉鷺琵 棕熊(包括馬熊) 藏酋猴
石貂 黃喉貂 水獺(所有種) 小爪水獺
斑林貍 大靈貓 小靈貓 草原班貓
荒漠貓 叢林貓 猞猁 兔猻
金貓 漁貓 麝(所有種) 河麂
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駝鹿 黃羊
藏原羚 鵝喉羚 豫羚 蘇門羚
斑羚 巖羊 盤羊 海南兔
短尾猴 塔里木免 巨松鼠 鵜鶘(所有種)
鰹鳥(所有種) 海鸕鶿 黑頸鸕鶿 黃嘴白鷺
巖鷺 彩鸛 白鸛 黑鸛
彩鷺 白琵鷺 豺 紅胸黑雁
白額雁 天鵝(所有種) 鴛鴦 隼科(所有種)
黑琴雞 柳雷鳥 黑熊 鐮翅雞
花尾榛雞 雪雞(所有種) 血雉 紅腹角雉
藏馬雞 藍馬雞 黑鷴 白鷴
原雞 勺雞 白冠長尾雉 錦雞(所有種)
灰鶴 沙丘鶴 白枕鶴 蓑羽鶴
長腳秧雞 姬田雞 棕背田雞 花田雞
銅翅水雉 小杓鷸 小青腳鷸 小鷸
黑浮鷗 黃嘴河燕鷗 黑嘴端鳳頭燕鷗 黑腹沙雞
綠鳩(所有種) 黑頦果鳩 皇鴆(所有種) 斑尾林鴿
鵑鳩(所有種) 鴉鵑(所有種) 灰喉針尾雨燕 鳳頭雨燕
橙胸咬鵑 藍耳翠鳥 鸛嘴翠鳥 黑胸蜂虎
綠喉蜂虎 白腹黑啄木鳥 地龜 三線閉殼龜
云南閉殼龜 凹甲陸龜 穿山甲 玳瑁
太平洋麗龜 棱皮龜 山瑞鱉 大壁虎
細痣疣螈 鎮海疣螈 貴州疣螈 大涼疣螈
虎紋蛙 黃唇魚 松江鱸魚 克氏海馬魚
胭脂魚 唐魚 大頭鯉 大理裂腹魚
花鰻鱺 川陜哲羅鮭 秦嶺細鱗鮭 文昌魚
虎斑寶貝 冠螺 大珠母貝 佛耳麗蚌
尖板曦箭蜒 寬紋北箭蜒 中華缺翅蟲 黑脫缺翅蟲
拉步甲 碩步甲 彩臂金龜(所有種) 叉犀金龜
雙尾褐鳳蝶 三尾褐鳳蝶 中華虎鳳蝶 阿波羅絹蝶
黑頭角雉、紅胸角雉、黃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所有種)、褐馬雞
紅腹錦雞
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是什么?
合口呼感1、 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
2、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文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余只,黔金絲猴僅見于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只。
3、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
4、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文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
5、東方之珠:朱鹮
英文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么,那朱鹮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我國瀕臨滅絕的10種動物
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蜂猴、熊猴、臺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貍、云豹、豹、虎、雪豹、儒良、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 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糜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臺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貍、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鶴、黑鶴、朱環、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騖、胡兀騖、細嘴松雞、斑尾棒雞、雉鷂、四川山鶴鴿、海南山鷓鴿、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鵬、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鱷、達爾鱷、白鱷、紅珊瑚、庫氏碎磲、鸚鵡螺、中華蛋鐮、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獼猴 綠海龜 雪兔 小熊貓
巖雷鳥 黑臉鷺琵 棕熊(包括馬熊) 藏酋猴
石貂 黃喉貂 水獺(所有種) 小爪水獺
斑林貍 大靈貓 小靈貓 草原班貓
荒漠貓 叢林貓 猞猁 兔猻
金貓 漁貓 麝(所有種) 河麂
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駝鹿 黃羊
藏原羚 鵝喉羚 豫羚 蘇門羚
斑羚 巖羊 盤羊 海南兔
短尾猴 塔里木免 巨松鼠 鵜鶘(所有種)
鰹鳥(所有種) 海鸕鶿 黑頸鸕鶿 黃嘴白鷺
巖鷺 彩鸛 白鸛 黑鸛
彩鷺 白琵鷺 豺 紅胸黑雁
白額雁 天鵝(所有種) 鴛鴦 隼科(所有種)
黑琴雞 柳雷鳥 黑熊 鐮翅雞
花尾榛雞 雪雞(所有種) 血雉 紅腹角雉
藏馬雞 藍馬雞 黑鷴 白鷴
原雞 勺雞 白冠長尾雉 錦雞(所有種)
灰鶴 沙丘鶴 白枕鶴 蓑羽鶴
長腳秧雞 姬田雞 棕背田雞 花田雞
銅翅水雉 小杓鷸 小青腳鷸 小鷸
黑浮鷗 黃嘴河燕鷗 黑嘴端鳳頭燕鷗 黑腹沙雞
綠鳩(所有種) 黑頦果鳩 皇鴆(所有種) 斑尾林鴿
鵑鳩(所有種) 鴉鵑(所有種) 灰喉針尾雨燕 鳳頭雨燕
橙胸咬鵑 藍耳翠鳥 鸛嘴翠鳥 黑胸蜂虎
綠喉蜂虎 白腹黑啄木鳥 地龜 三線閉殼龜
云南閉殼龜 凹甲陸龜 穿山甲 玳瑁
太平洋麗龜 棱皮龜 山瑞鱉 大壁虎
細痣疣螈 鎮海疣螈 貴州疣螈 大涼疣螈
虎紋蛙 黃唇魚 松江鱸魚 克氏海馬魚
胭脂魚 唐魚 大頭鯉 大理裂腹魚
花鰻鱺 川陜哲羅鮭 秦嶺細鱗鮭 文昌魚
虎斑寶貝 冠螺 大珠母貝 佛耳麗蚌
尖板曦箭蜒 寬紋北箭蜒 中華缺翅蟲 黑脫缺翅蟲
拉步甲 碩步甲 彩臂金龜(所有種) 叉犀金龜
雙尾褐鳳蝶 三尾褐鳳蝶 中華虎鳳蝶 阿波羅絹蝶
我國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蜂猴(所有種)、熊猴、臺灣猴、豚尾猴、葉猴(所有種)、金絲猴(所有種)、長臂猿(所有種)、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貍、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臺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貍、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鹮、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胡兀鷲、細嘴松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所有種)、褐馬雞、藍鷴、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所有種)、遺鷗、四爪陸龜、黿、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紅珊瑚、庫氏硨磲、鸚鵡螺、中華蛩蠊、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哺乳類大熊貓屬于獸綱食肉目大熊貓科大熊貓屬。體形似黑熊,頭圓而大,尾極短。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內臥睡,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聽、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棲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內,主要以竹筍、竹葉及嫩竹尖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動物性食物。只產于中國的四川、甘肅、陜西,是世界級珍貴物種。馬來熊別名狗熊、太陽熊,屬于熊科,學名為 Helarctos malayanus。馬來熊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胖頸短,頭部短圓,眼小,鼻、唇裸露無毛,耳小而頸部寬。全身毛短絨稀,烏黑光滑;鼻與唇周為棕黃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黃色的馬蹄形塊斑。兩肩有對稱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尾約與耳等長;趾基部連有短蹼。棲息于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緬甸等地。1972年在我國云南南部邊境山地首次發現,數量極少。產于云南南部。紫貂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于鼬科,學名為 Martes zibellina。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厘米左右,尾長12厘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污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松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范圍在5~10平方公里之內。每年4~5月份為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后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紫貂的冬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顏色滑潤為毛皮上品。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貂熊別名狼灌、飛熊、月熊,屬于鼬科,學名為 Gulo gulo。貂熊外形介于熊與貂之間,體長80~100厘米,體重8~14千克,尾長18厘米左右。頭大耳小,背部彎曲,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松。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匯合,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貂熊為寒溫帶動物,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活動范圍廣,溪流、河谷、林帶以上的凍土及裸巖都有它的足跡。無固定巢穴,洞穴多有兩個出口,便于遇險逃遁。屬夜行性動物。貂熊生性機警,行動隱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故又名之為“飛熊”。在自然界中幾乎無天敵,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之一。食勝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有半冬眠的習慣。繁殖時筑巢于樹洞、懸崖、石縫中,或占據其他小動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發情,以吼聲吸引異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貂熊數量很少,現已處于瀕危狀況,應加以嚴格保護。產于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新疆部分地區。大靈貓別名九節貍、靈貍、麝香貓,屬于靈貓科,學名為 Viverra zibetha。大靈貓體重6~10千克,體長60~80厘米,比家貓大得多,其體型細長,四肢較短,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略尖,耳小,額部較寬闊,沿背脊有一條黑色鬃??毛。雌雄兩性會陰部具發達的囊狀腺體,雄性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靈貓香。體色棕灰,雜以黑褐色斑紋。頸側及喉部有3條波狀黑色領紋,間夾白色寬紋,四足黑褐。尾具5~6條黑白相間的色環。大靈貓生性孤獨,喜夜行,生活于熱帶、亞熱帶林緣灌叢。雜食,包括小型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甲殼類、昆蟲和植物的果實、種子等。遇敵時,可釋放極臭的物質,用于防身。在活動區內有固定的排便處,可根據排泄物推斷其活動強度。每年1~3月份發情,4~5月份產仔,每胎2~4仔。大靈貓的經濟價值很高,毛皮可制裘;分泌的靈貓香是香料工業的重要原料,對抑制鼠害、蟲害也有重要作用。廣布于南方各省區。熊貍別名熊靈貓,屬于靈貓科,學名為 Arctictis binturong。貌似小黑熊的熊貍,長著一條與身長差不多長(70~80厘米)的粗壯尾巴。其體毛黑色蓬松,雜有淺棕黃色。耳端具長達5厘米的簇毛,耳緣白色。四肢粗壯,五趾有堅強銳利的爪;尾具有纏繞性。頭、眼周、前額及下頦部呈暗灰色,唇旁長著白色長須。熊貍棲息于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銳的爪及能抓能纏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樹上攀爬自如,成為典型的樹棲動物。熊貍晨昏活動較頻繁,主要以果實、鳥卵、小鳥及小型獸類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產仔,每胎2~3仔,壽命力10~15年。產于云南南部。云豹別名龜紋豹、荷葉豹、柳葉豹、樟豹,屬于貓科,學名為 Neofelis nebulosa。云豹比金貓略大,體重15~20千克,體長1米左右,比豹要小。體側由數個狹長黑斑連接成云塊狀大斑,故名之為,“云豹”。云豹體毛灰黃,眼周具黑環。頸背有4條黑紋,中間兩條止于肩部,外側兩條則繼續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內側灰白色,具暗褐色條紋;尾長80厘米左右,末端有幾個黑環。云豹屬夜行性動物,清晨與傍晚最為活躍。棲息在山地常綠闊葉林內,毛色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保護及隱蔽效果。爬樹本領高,比在地面活動靈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樹上活動和睡眠。發情期多在晚間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產于長江以南各省及陜西、甘肅、臺灣。豹別名金錢豹、豹子、文豹,屬于貓科,學名為 Panthera pardus。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豹全身顏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顏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豹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布,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豹的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靈敏異常,性情機警,既會游泳,又善于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繁殖時爭雌行為激烈,3~4月份發情交配,6~7月份產仔,每胎2~3仔,幼豹于當年秋季就離開母豹,獨立生活。產于廣東山地森林地區。虎屬于獸綱食肉目貓科豹亞科豹屬。體大頭圓,四肢粗大,體魄強健。通體毛色橘黃,有橫列的黑色條紋;腹白色,黑紋明顯;尾部黑紋橫列,尾尖黑色。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動物為食。我國有幾個亞種,分別分布于黑龍江、吉林,華南部分地區及云南。雪豹屬于獸綱食肉目貓科豹亞科豹屬。全身毛色灰白,通體布滿黑色斑點;尾長,尾毛長且蓬松,是豹類中最美麗的一種。棲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動于高山裸巖。性兇猛、機敏,行動靈巧,以巖 羊、盤羊等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獺及雉類等小動物。
在我國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白暨豚別名白暨、白鰭豚,屬于喙豚科,學名為 Lipotes vexillifer。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眼小而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鈍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向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雌體腹部生殖裂兩側各有一個乳裂,雄體肛門前方有一個盲狀小孔。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厘米,重125千克。白暨豚生活于長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邊灘并有大、小支流與干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后,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于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干流之中。斑海豹別名海豹、港海豹,屬于海豹科,學名為 Phoca largha。斑海豹體粗圓呈紡錘形,體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廓。吻短而寬,上唇觸須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具鋒利爪;后鰭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對乳房。毛色隨年齡和季節發生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初生仔有一層具保護作用的白色絨毛。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巖礁上之外,其余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斑海豹在冰上產仔,當冰融化之后,幼獸才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后,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后,家庭群結束。少數繁殖期推后的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產仔。斑海豹食物以魚類為主,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主要產于渤海、黃海,東海也有發現,個別遠達南海。儒艮別名人魚,屬于儒艮科,學名為 Dugong dugong。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并列于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后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后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產于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南部沿海。亞洲象別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屬于象科,學名為 Elephas maximus。象是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最為引人注目的特證,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長約二米、彎曲、纏卷自如、感覺十分靈敏的肉質長鼻,鼻端有一個肉突。長達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頭頂為最高點,體長5~6米,身高2.5米,體重達4~6噸。亞洲象棲息于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游蕩。營群居生活,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公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著活動,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范圍很廣。主食竹筍、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大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及冒犯其尊嚴的挑釁部有自衛、報復行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產1仔,8~12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壽命50~60歲。
野生象現已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馴養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國的野生象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與緬甸、老撾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措殺,破壞十分嚴重。在其分布地區國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隨意獵殺野象的兇手,國家按法律予以嚴厲制裁。
蒙古野驢
別名亞洲野驢、餓驢子、野驢,屬于馬科,學名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類。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于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屬典型荒漠動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開闊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帶。營游蕩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積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類為食。叫聲像家驢,但短促而嘶啞。8~9月份發情交配,雄驢間爭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懷孕期約11個月,每胎1仔。
產于甘肅、新疆、內蒙古。
西藏野驢
別名野驢、騫驢,屬于馬科,學名為 Equus kiang。
大型有蹄類。外形與蒙古野驢相似,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黃棕色,在冬季則變成淺棕色或棕褐色;頸的腹側、胸、體側、腹均為白色,與背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線。
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帶,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則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于旱的環境中會找到合適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還可以供藏羚等有蹄類動物飲水。
產于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和四川。
野馬
別名普氏野馬,屬于馬科,學名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類,體長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體重200多千克。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驢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棲息于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只馬群,營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后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野馬原分布于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后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臺、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原產于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野駱駝
別名雙峰駝、野駝,屬于駱駝科,學名為 Camelus bactrianus。
大型偶蹄類。體軀高大,和家養雙峰駝十分相似。頭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內有瓣膜可防風沙。背具雙駝峰,尾較短。四肢細長,腳掌下有寬厚的肉墊。全身被以細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吻部毛色稍灰,肘關節處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黃色。
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帶。駱駝性情溫順,機警頑強,反應靈敏,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野駱駝有季節性遷移及晝夜游移現象。主要采食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飽后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臥息反芻。發情期在3月份,孕期13個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養雙峰駝就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產于內蒙古、甘肅、青海和新疆。
鼷鹿
別名小鼷鹿,屬于鼷鹿科,學名為 Tragulus JAVAnicus。
偶蹄類中最小的動物,大小似兔,體長47厘米左右,體重僅二千克左右。兩性均無角,雄性有發達的撩牙。四肢細長,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縱行條紋,腹部為白色。背、腿側及體側等陽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黃褐。
生活在熱帶次生林、灌叢、草坡,常在河谷灌叢和深草叢中活動,有時也進入農田。性情孤獨,在草、灌叢中十分靈敏,善于隱蔽,一般不遠離棲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動,以植物嫩葉、莖和
漿果為食。全年繁殖,孕期5~6個月,每胎1仔,偶爾也產2仔,幼仔出生半小時后就能活動。
鼷鹿是保留著許多原始特征的鹿類動物,在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很有價值。
產于云南南部勐臘縣。
黑麂
別名紅頭青麂、烏金麂、蓬頭麂,屬于鹿科,學名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較長,頭頂部和兩角之間有一簇長達5~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白尾十分醒目。
棲息在山地叢林中。膽小怯懦,恐懼感強,大多營獨居生活。有游走覓食的習性,在一定的范圍內來回覓食,直到吃飽為止;以喬、灌木嫩枝葉、花果或草本植物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6個月,每胎1仔。
黑鹿是我國特產動物,有較高的研究、經濟價值。
產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白唇鹿
別名巖鹿、白鼻鹿、黃鹿,屬于鹿科,學名為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的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頭骨淚窩大而深。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故名“白唇鹿”,為我國特產動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線長可達1米,有4~6個分叉,雌性無角。蹄較寬大。
通體呈黃褐色,臀斑淡棕色,沒有黑色背線和白斑。
棲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叢或草原上。白天常隱于林緣或其他灌木叢中,也攀登流石灘和裸巖峭壁,善于爬山奔跑。喜歡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種樹葉,有食鹽的習性。發情交配多在9~11月份,雄性間有激烈的爭偶格斗,孕期8個月左右,每胎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產于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
坡鹿
別名海南坡鹿、澤鹿,屬于鹿科,學名為 Cervus eldi。
體型與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側平伸出,與主干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線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冬毛斑點不明顯。
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抬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發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發情期,雄性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斗。孕期7~8個月,每胎1仔。
產于海南島。分布范圍狹窄,數量很少。
梅花鹿
別名花鹿、鹿,屬于鹿科,學名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于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堿。9~11月份發情交配,雄鹿間爭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盤范圍,次年4~6月份產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
產于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只。
豚鹿
別名蘆蒿鹿,屬于鹿科,學名為 Cervus porcinus。
矮小粗壯的豚鹿,體長100~115匣米,肩高60~70厘米,尾長約17厘米,體重35~50千克,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對較短。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兩側具灰白色斑點,體側斑點不規則。臀部鈍圓且較低,看似豬臀部,故名“豚鹿”。
棲息于沿河兩岸的濕地。晝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單獨活動,在發情交配期臨時集成小群。喜歡吃燒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蘆葦葉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爾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7~8個月,每胎1仔,偶產二仔,幼仔身上有白斑點。
產于云南南部。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亟侍加強保護。
麋鹿
別名四不象,屬于鹿科,學名為 Elaphurus davidianus。
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并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于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布。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于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麋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后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只,飼養于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野牛
別名白襪子、白肢野牛,屬于牛科,學名為 Bos gaurus。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厘米左右,體重15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部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棲息于熱帶、亞熱帶闊葉林、竹林或稀樹草原,通常每群10余頭。一般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嗅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等為食。4歲時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
產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野牦牛
別名牦牛,屬于牛科,學名為 Bos mutus。
體型似家牦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別高聳。體長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體重在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圓,蹄甲尖小,但特別強硬。頭和軀體背面的毛短而光滑,喉、頸、腹、體側及尾部均具長毛,腹毛可長達70厘米。除鼻吻部周圍有少許白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
典型的高原動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帶。冬季到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帶。集群生活,數十頭一群,有時甚至達幾百頭,晨昏活動。既耐寒,又耐饑,以草和地衣為食。9月份發情交配,這時公牛間為爭奪母牛發生激烈的格斗。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發情期時有雄野牦牛闖入家牦牛群中進行交配,并可產犢。有時乘機“拐”走家牦牛,使之野化。
產于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
藏羚
別名藏羚羊、長角羊、羚羊,屬于牛科,學名為 Pantholops hodgsoni。
藏羚為我國特有動物,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體重達45~60千克。形體健壯。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雄性角長而直,烏黑發亮,一般長約60厘米,雌性無角。鼻部寬闊略隆起,尾短,四肢強健而勻稱。全身除臉頰、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處被毛豐厚絨密,通體淡褐色。
棲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帶。特別喜歡在有水源的草灘上活動。營群居生活,平時雌雄分群活動,一般2~6只或10余只結成小群,或數百只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動。性怯懦機警,聽覺和視覺發達,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極難接近。有長距離季節遷移現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發情期為冬未春初,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1只雄羊可帶領幾只雌羊組成一個家庭,6~8月份產仔,每胎1仔。
華南虎、東北虎(1級)
體大頭圓,耳短尾長,四肢粗大。體長1.2-2米,尾長1米左右,體重100-200千克。通體棕黃,有橫列黑色條紋;凹白色,黑紋明顯;尾黑紋橫列,尾尖黑色。頭部黑紋較密,耳背黑色,當中具一白斑。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多單獨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間活動,嗅覺發達,行動敏捷,善于游泳,但不能爬樹。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3-4年才性成熟,多在冬季發情交配,妊娠期 103天,每胎產1-4仔。
馬來熊 (1級)
別 名:狗熊
體型較小,體長IO0厘米左右,尾長近5厘米,體重不足50千克。全身烏黑光滑,毛短絨稀;耳短圓,基部寬,不成筒狀;足墊粗厚寬大,與黑熊相似,但前足指突和后足趾突基部彼此之間連有短噗。
生活在熱帶和南亞熱帶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中,主要營樹棲生活。
國內僅分布于云南南部綠春黃蓮山一帶。
大熊貓 (1級)
體型似黑熊,頭圓而大,尾極短。體長多在120~180厘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60l千克。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及四肢全黑色,界線分明。
主要棲息在海拔1400—35O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閥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無固定巢窩,常在大樹上或竹林內臥睡,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聽覺、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及嫩竹尖為食,亦喜歡野果或一些動物性食物。每年多在4—5月發情交配,也有秋季交配的,妊娠7個月,多數每胎只產1仔,由雌獸單獨撫育,仔獸5~6個月才能獨立生活。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十分珍貴,在全世界范圍內,只見于我國四川、甘肅、陜西等省的人跡罕至的高山竹林內。
紫 貂(1級)
體軀細長,四肢短位如中型家貓。體長36—45厘米,尾長11.3—14.1厘米,體重0.5~1.0千克。鼻面部尖,耳大,尾毛蓬松,四肢短,足五趾。體色棕褐色,稍摻有白色針毛,喉、胸略橙黃色。
生活在氣候寒冷、針葉林豐盛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筑窩于石堆或樹洞中。善于攀緣爬樹,行動敏捷,夜間活動為主。以嚙齒動物、鳥類、松籽、野果及蜂蜜為食。每年4—5月發情,妊娠9—10個月,每胎產仔多在2—4只之間,3歲可性成熟。
國內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的桓仁縣及新疆的阿爾泰山。
猞猁 (1級)
體長90—13O厘米,尾長11—24厘米,體重18—32千克。體型似貓,四肢粗長,尾短粗,耳端著生有直立的簇毛。體背粉棕或灰棕色。背中線棕色較深,背及四肢兩側有棕褐色斑點;上唇灰白,眼周具白色邊緣;耳背、耳緣、耳端簇毛均黑色;尾端黑色,爪白色。
生活在高大密林中,筑巢在大石下巖隙中,多數晨昏活動;善爬樹、奔走和游泳。以兔、松鼠等小型獸類和雉雞等大型鳥類為食。每年3-4月交配,妊娠期2個月左右,每胎產仔2-4只,哺乳期2-3個月,壽命可達12-15年。
國內分布于北方各省區和青藏高原。
亞洲象 (1級)
別 名:印度象 大象
為大型哺乳類。最顯著特征是有長的、能彎曲的、肉質的鼻子。體長5.5-6.4米,尾長1.2-1.米,身高2.4-3米,體重約5000千克。皮膚顏色由黑灰色至褐色,額部、耳朵及軀于顏色較深。被毛稀疏,尾端有叢毛。額平,頭頂為最高點;鼻尖有一個指狀突。僅雄象有露出的象牙。
生活在熱帶叢林、草原中。10刁0頭為一個群體。主食竹筍、竹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繁殖季節不定,妊娠期600-640天,每胎產1仔,8到12歲性成熟,平均壽命50-65歲。
國內僅分布于云南省與緬甸、老撾相鄰的邊緣地帶。
梅花鹿 (1級)
體型較大,體上白色斑點小而密,且有成行的趨勢。背中線從耳間到尾基部為黑色,臀斑白色。雄鹿的成角只有4叉,茸角約在7月開始骨化,茸皮脫落,成骨質角。
棲息在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林緣耕作區。有群居習性,結群狀況隨季節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有變化,一般群體5—6只,最多的鹿群也只有20余只。以豆科、菊科、白燁、地榆等草類和灌木的皮及嫩葉等多食,3-4月有舔食含鹽較重泥土的習性。在2~3歲性成熟,每胎1仔,哺乳4個多月。
國內分布于東北、西南等地區。
白唇鹿 (1級)
大型鹿。雄獸角較扁,唇、額至喉純白色,臀斑土黃色,被毛粗硬厚密,身體暗褐色。雄鹿蹄大而寬;雌鹿較尖而窄狹。
棲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上。白天常隱于林緣小葉杜鵑或其它灌木叢中,也攀登流石灘和裸巖峭壁,善于爬山奔跑,爬山履險的能力很強。喜歡營集群生活,最小的集群僅4—6只,一般多為10—30多只,到了繁殖季節集群可多達數十,乃至一百余只。9—10月發情,孕期8個月,翌年5—6月產仔。食物以禾本科、寥科、景天科等草本為主,有嗜鹽習性。
國內僅分布于青海、甘肅、四川和西藏。
野牦牛 (1級)
體形似家牦牛,更粗重。頸下無肉垂,頸和軀身下以及四肢均被下垂的長毛。尾毛更長,尾端蓬松。肩峰至腰的背中線稍淡,其余全身為一致的黑色或烏褐色,無其他雜色。
棲息于海拔400O—60O0米之間的高原寒漠地帶,適應性極強。食物以早熟禾、莎草、嵩草等高山寒漠或荒漠的植物為主。每年8——9月發情,孕期9—10月,一般翌年4——5月產1仔。
國內分布于四川、新疆、青海、甘肅和西藏。
藏 羚 (1級)
體型中等。雄體吻鼻部腫脹而粗大,角細長而筆直,尾較短而尖。背毛淺紅棕色,腹毛白色。
棲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地帶,是高山寒漠的代表動物。夏季在開闊的山谷或草原上有水、草的地方生活;寒冬遷往避風向陽的溝谷。以各種草為食。冬季交配,妊娠期約6個月,夏季產仔。
國內主要分布于西北等省區。
大天鵝 (1級)
別 名:白天鵝 天鵝
為大型游禽。體長1200——1500毫米。全身羽毛潔白,雌雄相同;頭頸長(約占體長的一半),在水面上經常伸直。嘴黑色,基部有明顯的黃斑,前伸至鼻孔之下;附躍、踐、爪均為黑色。
棲息于湖泊、水庫及沼澤濕地。每年3月中旬一4月中旬北遷,9月中旬南遷。屬候鳥。
國內在北部和西部如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份繁殖,在華中及東南沿海越冬。
疣鼻天鵝 (1級)
大型游禽,體長約1450毫米。成烏全身潔白,幼鳥頭頂和忱為棕黃色或淡棕黃色;嘴赤紅,前額具黑色疣突。嘴甲基部、疣狀突和鼻膜為黑色;頸粗壯,常彎曲成“S”狀;跗跖、趾和踐為黑色。
棲息于草甸、河谷、沼澤地帶。叫聲嘶啞,很少鳴叫。以水生植物為食,偶吃一些軟體動物或魚。屬候鳥。
國內主要在青海、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繁殖,遷徙及越冬時見于河北、山東、江蘇、四川以及東北等地。
小天鵝 (1級)
別 名:嘯聲天鵝 白天鵝
為大型游禽,體長約 11 00毫米。成烏全身潔白,幼鳥褐灰色。頸較大天鵝略短,在水面上微曲。嘴前端黑色,基部的黃斑不伸達于鼻孔之下;跗跖、蹼、爪均黑色。
棲息在湖泊、水庫和沼澤濕地中。生性較活潑,常大群一起鳴叫,叫聲清脆。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水生昆蟲、蠕蟲、螺類和小魚。屬候鳥。
國內見于東北、新疆、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
金 雕 (1級)
體長約860毫米。雌雄同色。頭、頸黃棕色,兩翼飛羽除最外側三枚外,均綴有白色,身體其余部分暗褐色。尾羽灰白,端部黑色。成鳥翼和尾部均無白色,頭頂羽色轉金褐。嘴黑褐色,趾黃色,爪黑色。
多棲山地,常棲息在高山巖石或大樹上。營巢在高大的喬木上,每窩產卵多為2枚。卵青白色,上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紋,大小約為75* 65毫米。
國內分布于東北以及西部山區。
擬兀鷲 (1級)
別 名:白背兀鷲
體長約830毫米。頭、頸灰色,有裸露區,頸基具白色絨羽組成的翎領。上體近黑色,下背白色,翅下具白色帶。
棲于山地或開闊平原,以鼠類、野兔等為食,也吃動物腐尸。
國內分布于云南。
丹頂鶴 (1級)
別 名:仙鶴、紫鶴、大白布衫子
體長約1200毫米。通體大部分為白色,頭頂裸露呈朱紅色,似肉冠狀。次級和三級飛羽長而彎曲,呈黑色,收羽時似象黑尾巴。雌雄成鳥相似。嘴長呈綠灰色。腔、路拓和趾為灰黑色,爪灰色。
主要棲息在有水草地或泛水沼澤等濕地環境之中。食物主要是蘆葦,水草及小魚、蝦、蛙類和水生軟體動物,也吃一些昆蟲和谷物。
國內分布于東北、華東和華北各省。
朱 鹮 (1級)
別 名:朱鷺
體長約765毫米。全身羽毛遠看為白色,近看翅和頭呈粉紅色,額頂和面頰裸露呈朱紅色,后枕部有冠羽。虹膜淡紅色;嘴長、向下彎曲,黑色,端部紅色;跗跖較短,紅色。
棲息在沼澤或河灘溪流附近,夜間棲于高樹上,巢也筑于樹上。多采食小魚、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
目前僅分布于我國陜西省洋縣。
揚子鱷 (1級)
體長2米左右。身體扁長,具長尾。頭扁長,一對外鼻孔位于吻端上方,有活瓣;吻長,內有錐狀齒;四肢短,趾(指)間具圖,端部有爪。全身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背部體色黑黃色(亦呈褐色),腹部肛門以前呈灰色,尾部灰黃相間。
棲息在水塘、沼澤等淡水區域,穴居,其洞穴建在近水的地方。廣食性,吃河蚌、魚、蝦、蛙、水鳥及鼠類,偶爾也襲擊水邊的小家畜。耐饑能力強,可連續數月不進食。在寒冷季節進行休眠。5-6月交配,7-8月產卵,每次產卵20余枚。
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局部地區。
蟒 (1級)
全長可達6-7米。肛孔兩側有爪狀后肢殘余。背面發棕色或黃色;背脊具有一行紅棕色、鑲黑邊、略呈方形的大斑塊,兩側各有一行較小的而中央色較淺的斑塊。頭頸部背面有一矛形斑。頭部腹面黃白色,軀干及尾腹面黃白色,雜有少數黑褐色斑。眶前鱗2枚,眶后鱗3或4枚;上唇鱗10-12枚;背鱗平滑無棱,中段鱗65-72行;腹鱗較窄小255-263枚,尾下鱗65-69對。
生活在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亦可棲于水中。善攀援,夜間活動。吃各種野生的哺乳動物、鳥、巨絨、家畜、禽等。卵生,壽命達25年以上。無毒。
國內分布于云南、貴州、福建、廣一東、海南、廣西。
金斑喙鳳蝶
體大型,綠色、具金色尾突。前翅長55毫米,翅表黑色,被有稠密、光亮的綠色鱗片及一端緣為亮黃綠色的黑色帶。后翅翅表盤域區內具一大型金黃色斑,并有一些藍黑色、桔色以及綠色帶跨越該斑,尾狀突起與翅表的黑色帶近等長,端梢黃色;翅里斑紋與翅表一致,唯色澤略淡。雌性不明。
山地種,棲居于 IO00米以上的闊葉及針葉常綠林中。成蟲活動多見于3月底與4月份。
國內分布于廣東、福建。
相關推薦:
民事訴訟偽造證據如何處理(民事訴訟中偽造證據的法律后果)
快遞損壞賠償包括哪些(快遞出現損壞如何賠償)
民事訴訟費用怎么算(訴訟費收費標準速算法)
醉駕標準及處罰規定(醉駕的標準是多少毫升)
中止訴訟時效的情形(刑法訴訟時效中斷的四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