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會在某個時候對上學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中,最多的就是抗拒上學,不肯到學校去,還有一些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作為一件痛苦的事情。面對面樣的情況,可以如何做呢?
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
一、共情:在孩子學習壓力特別大的情況下,好多家長都遇到了你現在遇到的這個問題,孩子認為是在幫父母學,這讓人很焦慮,我非常理解。
二、具體化:在哪些情況下孩子就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你可以具體講講嗎?
三、探討原因,并具體分析:
a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可以回憶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不喜歡學習了,找到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小升初沒過度好?或者是不喜歡某科老師?等等。
解決:找到原因,對癥下藥。重新發掘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
b家長對學習成績太過關心,勝過關心孩子。
解決:多關心孩子的心智發展,而不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成績。和諧的親子關系才是第一位。多安排一些家庭時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c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解決:根據孩子的天賦及愛好,讓孩子自己設定未來的目標。然后協助孩子制定達成目標的路徑及計劃。
孩子不上學家長開導的方法重新解讀孩子的“訴求”——孩子不想繼續上學,可見他對現在的學習生活有所不滿,這也許是因為他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也許是“一般”的成績讓他缺乏成就感,也可能是他覺得上學沒有“自由”……這是他的“求救信號”,他希望擺脫現在某種生活困境,有的孩子會用消極的方式來逃避,如沉迷網絡游戲等,他們試圖通過這些來實現“自我價值”,找到樂趣和成就感。
關注孩子的“求救信號”——耐心聆聽他做此決定的真正原因,然后向他表達理解、關懷和支持,讓他明白即使學習不好,父母的愛還是不變的。在建立了信任的基礎上,你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成長經歷來表達意見,幫助他明白現在輟學的可能后果,明白真正的獨立包括行為上、財政上、生活上的獨立,而且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和孩子平等交流——切記,這是一個平等交流的過程,你的社會經驗固然比孩子豐富,但他的想法也許也能給你新的視角。最后的決定權還是留給他自己,無論他做何決定,你還是依然愛他、支持著他。有了這樣的支持和愛的氛圍,孩子往往會更愿意繼續學習。
先不要提過高的要求——老師和家長對孩子暫時不要提過高(超出他的能力的)要求;其次是,讓孩子有同學中找到友誼,培養友情;再者,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但不是遷就;他做錯了,就要溫和地批評,他做好了,要大加贊揚。另外,如果孩子有網絡上癮,人際交往退縮,回避的現象或攻擊行為,請盡快找心理醫生做心理疏導。
高一孩子不上學挽救的方法如下:
1、成績差,勸孩子不要急于求成:很多孩子初中時成績特別好,可到了高中發現自己成績漸漸下滑,越來越跟不上了,但再怎么努力還是跟不上。有句老話說的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成績是慢慢提高的,怎么能像做火箭一下子上升呢,所以要讓孩子找對學習方法。
2、讓學習帶給孩子更多快樂體驗:學習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被動的、痛苦的,但也有不少學生覺得某科學起來特別有意思,一做題就不困了,甚至樂在其中。所以老師和家長要以孩子喜歡學的科目為基礎,引導孩子也喜歡上其他科目,讓高一學生在做題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3、學習并不完全是枯燥無味的,你如果喜歡而且愿意花時間去研究,那么漸漸地就會培養出興趣,同時產生出學習的快樂因子,也就不會再厭學了。
4、高中努力了不會立竿見影:高一很多學生以為自己很努力了,就應該看到成績、看到效果,分數就該提高,排名就該靠前。其實不是這樣的,家長要讓孩子清楚,你在努力的同時別人也在努力,甚至比你更努力,所以如果你不努力排名反而會下降。
5、分數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測試,成績提高或是下降了,只能代表這個階段你是否努力了,并不能代表過去或者將來,高一學生厭學只是因為看的太過短淺。其實,只要你努力,把一個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都學透了,那么成績一定會回報你。
6、最后,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只有讓高一新生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成績才能提高,想其他的都沒有用。
找到孩子產生學習問題的真正原因,對癥下藥,讓孩子不再抵觸學校和老師,愛上學習、提高成績。
在孩子上學后,很多家長都開始守著孩子做作業,不厭其煩地,一道題一道題地耐心講解,有時甚至全家總動員,為的就是輔導孩子的作業。兩年下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一直領先,但是獨立學習能力卻沒有得到提高。孩子自主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而且越小開始訓練,效果越好。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自主學習,把父母解放出來。
尊重孩子
現實中有的家長從來不和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也有的家長想方設法和老師溝通,可就是效果不好,干著急沒辦法。很多孩子因為家長與老師時溝通時的矛盾,被冷落。作為家長應該學習與老師有效溝通的方法,消解孩子對老師的敵對情緒,在體制內為孩子爭取快樂成長空間。
如果發現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者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可以積極求助學校老師、心理老師。更客觀、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順應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把事情做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