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青春期思想比較叛逆、不愛跟父母溝通,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少和孩子站在對立面。
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有一些叛逆,他們在思想上總是不喜歡聽家長的話,有時候對家長的管教置之不理,甚至專門跟家長作對立。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也經常會跟家長鬧一些小矛盾。因此,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也很頭疼。但是孩子要這樣的想法是比較正常的,父母應該努力去幫他們度過這段叛逆期。在平時的生活中,盡量你不要和他們站在對立面,更不要因為一些小事情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批評,這樣會讓他們的叛逆心理更加強烈。
二、要積極的去尋找和孩子的共同話題。
孩子跟家長沒有太多的話可說,只要還是因為他們認為跟家長沒有共同語言,不知道該說什么,這個時候,做完家長的就要努力的去了解他們,去尋找他們說喜歡的話題,這樣才能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孩子放松抵觸心理,當然也可以陪著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運動,或者經常帶他們出去走一走,這樣也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三、要把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都比較忙,甚至會忽略孩子的心理變化,那這個時候,孩子叫更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久而久之,雙方就會變得無話可說。兩個人之間也會產生隔閡。當然,想要了解他們的心思,也不能逼迫他們說出來,更不能因為他們不愿意交流而批評他們,要學會引導,學會和孩子做朋友,放下做家長的姿態,才能更好地走進他們的心中,讓他們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改善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試試:
1、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標準,會產生自責和不滿的情緒。家長也會難免責備孩子。在責備和不滿中,孩子的表現就更加差勁,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反之,如果家長能降低標準,孩子的點滴進步鼓勵夸獎,就能增強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的表現更加突出。
2、擺正與孩子的關系。家長要以引導者的身份與孩子相處。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意識,有自己的人生,不是依附于我們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不要以權威者教育者的身份,對孩子加以指責,發布命令。雖然希望孩子變好,可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被被擺布的感覺,是孩子失去自覺和主動性。
3、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想法。每個人的都有向善向美的本性,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們不能因一時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不符合我們的標準,交否定孩子、干涉孩子。或許孩子一時的判斷或者做法并不正確,我們也要相信孩子,能夠在錯誤中不斷地修正。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覺得不對,我們可以給予適當引導,告訴孩子怎樣正確處理。如果孩子與家長意見不一致,家長可以適當放手,在某些事情上讓孩子做決定,讓孩子感覺到被信任,被尊重,多鼓勵多支持。
4、嘗試對孩子放手。給孩子機會自己做一些事情,做一些選擇,孩子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成長經驗、學會承擔責任、更能理解家長的不易和良苦用心。
打孩子是一定不能的,這是一種體罰,因為您的打壓導致孩子隱藏內心最真實的情緒,長時間會導致心里不健康。
大多數有青春期子女的父母相信,自己家的孩子本來就懂事,會有共同的問題。但是現在越來越不聽話,關于他的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不愿意直接和父母溝通,成為家長是一個苦惱。有些孩子回家后,會把自己鎖在房間里,采取不聽父母話的共同行動。父母生氣了,說幾句難聽的話會引起更大的矛盾,所以與子女溝通成為家長們的問題。
第一,停下來傾聽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們往往無法在心里傾訴很多情感,父母可以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無視孩子的情感訴求。實際上,通過傾訴溝通,可以在孩子和家長之間建立更多的信任。父母平等地與子女溝通,從一個人的角度給子女忠告,有助于子女排解情緒。
第二,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可以直接用體驗指導孩子。
面對孩子錯誤的想法,很多父母一般都會上來批評孩子,但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情。事實上,此時孩子們需要理解他的人,而不是批評他的想法。因此,父母不要上來,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想法,而是要努力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時家長可以說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判斷他的想法是否正確。那么孩子會慢慢改變,因為他真的認為你為他好。其實教育孩子是講究技巧的。有人說可以把牛牽到草地上。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他吃草。高效的溝通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學習的。只有這樣,孩子們拒絕溝通的時候才能合理處理,之后我們對子女的教育也會更加容易。
第三,允許他犯小錯誤,做好模范。
只有不斷地嘗試很多小錯誤,才能領悟道理。才能不斷修改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不要自己趴在牌桌上,嘴里罵孩子,學好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實踐自己的身體,孩子才會受到積極的影響,成為你想要的樣子。很多父母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很難做到,所以父母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實踐,讓自己的性情平和。只有這樣才能和叛逆期的孩子成為知己,才能讓他成長好。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那么家長可以想想,平時是不是總像大人一樣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愿意聽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平時嘮叨,讓孩子覺得認為和父母溝通是沒有用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懶惰溝通,如果是這樣,父母應該盡量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1、每天應該有時間和孩子單獨交談。我們有沒有留出一些時間與我們的孩子交流。無論我們有多忙,我們都需要每天有時間和孩子單獨交談。我們需要與我們的孩子交談,分享他的心情和內心。即使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但只要注重品質,還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孩子自然愿意與父母溝通。
2、能夠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交流。蹲下不僅是在身體高度上盡量保持與孩子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指心理高度要平等,就是態度和視野要平等,以認真深情的態度,讓孩子作為一個需要被尊重的獨立的人。蹲下是一種態度,我們是否真的把孩子和自己一樣,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3、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做到會聽父母的話。孩子渴望有人聽他們說話,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和父母無法溝通,是因為只有人說話,沒有人聽。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對他們多一些耐心,不要太快打斷他們,他們遇到事情就會樂于與父母溝通。
4、孩子說話的時候,不管父母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隨意打斷,盡量表現出你聽得津津有味。讓您的孩子表達他的觀點并完整地聆聽他要說的話。如果你在一個重要原則上不同意他,你也應該告訴他你不同意他并給出理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