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對現代會計的影響有哪些?
一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的形成標志,即1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的問世,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端。15世紀航海技術的發明使人類發現了地球,從此掀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的商業和金融業因此特別繁榮。日益發展的商業和金融業要求不斷改進和提高已經流行于這三個城市的復式記賬方法。復式記賬技術首先來自銀行的存款轉賬業務。為適應實際需要,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威尼斯的復式記賬法,并給予理論上的闡述。有此開始了近代會計的歷史。
從15世紀到18世紀,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仍然是比較緩慢的。直到蒸汽技術的發明實現了社會的工業革命,才使得會計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英國,由于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會計迅速發展。過去,會計主要是記賬和算賬,現在還要編制和審查報表,而為滿足編制財務報表的需要,還要求研究資產的估價方法和有關理論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無論是生產上、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上都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因此,會計學的發展中心,也從英國轉移到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國對標準成本會計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這一時期,會計方法已經比較完善,會計科學也已經比較成熟。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開始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于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中文名
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發源地
英國
開始標志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快速
導航
興起原因
意義
重要發明
歷史進程
擴大
評價
影響
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后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興起原因
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
傳統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但是,為何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了英國而非歐洲大陸國家或是亞洲國家?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主要內容如下:
1.政治前提: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進入18世紀以后英國本土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戰亂。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2.農業進步:英國在17-18世紀基本完成了農業革命,具體表現為:輪作制的推廣、生產工具的進步、新作物的耕種以及肥料的使用等。通過圈地運動,地主獲得了大量成塊的土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則向城鎮轉移,或是為資本主義農業服務,進而擴大了國內市場。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農奴制度早在中世紀晚期就已基本絕跡,英國農業社會的發展受到封建殘余的阻礙相比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和地區(西班牙、德意志)更小。英國農業產量提高,農產品價格下降,這也就意味著英國人可以通過較低的消費獲取較多的生活資源。
3.較高的工資水平:首先,受到14世紀的瘟疫、饑荒的影響,英國的人口在中世紀后期跌至了低谷。在直到18世紀中葉的300多年時間里,英國人口經歷了長時間的緩慢增長,勞動力數量并不充裕。同時,英國農業社會的基本特征也進一步限制了手工工人的數量,在新的政治制度建立之前,即使是圈地運動的出現,也并不能改變英國工業勞動力成本高這一現實。英國勞動力成本高決定了英國工人的工資相較歐洲大陸國家更高,在這種情況下,為大規模提高生產率滿足市場,研發先進的生產工具勢在必行。由于前文所述,受到農業革命的影響,勞動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生活成本,進而過上更加體面舒適的生活,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后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準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制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后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9、[粵教版]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后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學習會計有何作用
“會計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這一認識基礎之上的。我認為,通常講的“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有人說:“會計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統一”,因此,在“會計”這個概念中,“包含了會計學和會計工作兩個方面。”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科學。稍懂詞法的人都知道,這叫做一詞多義,“名義”就是多個概念:把多個不同義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概念,也是違反邏輯常識的。會計工作和會計學是實踐和理論的關系,是兩個緊密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概念。會計工作就是會計工作,會計學就是會計學,盡管它們都可簡稱為“會計”,但卻不能混為一談。正象有的同志說的那樣“企業管理不等于企業管理學,計劃不等于計劃學,物資供應不等于物資供應學”一樣,會計工作是一項實踐活動,會計學則是一門學問。“會計”這一概念,是人們對會計實踐的理論抽象。實踐中有會計這種工作,人們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稱之為“會計”。“會計”這個概念產生于會計工作,而會計學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會計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太古時期的共同體5到今天,上下已有幾千年;而會計學的發展歷史,則是十分短暫的,即使從1494年算起6,前后也不過幾百年。在沒有“會計學”的概念時,就有了“會計”的概念,顯然就是指的會計工作。“會計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會計就是指的會計工作”這一固有的含義基礎之上。那么,會計是一種什么樣的工作呢?從會計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會計雖然原來是“生產職能的一個附帶工作”7,但“生產和生產的簿記終究是兩件事”。會計的產生固然和生產活動有密切關系,但它不是生產活動本身,而是人們對再生產過程進行管理的一種活動。生產越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經濟關系越復雜,講求經濟效益的要求越高,會計工作就越重要。幾千年來,會計隨著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講求經濟效益的內容和方式的不斷變化,隨著經濟管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發展過程。到現代社會,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了。
給企業做賬 還有就是給自己一個理財觀 總之用途很大
混飯吃
現代會計發展史
現 代 會 計
“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公認會計準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后,人們認為松散、不規范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準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準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準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1)利潤必須實現;
(2)資本盈余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3)子公司并購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余;
(4)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5)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6)捐贈資本不作為盈余。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準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后,會計準則制定團體先后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C
or FAS)。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準則的出臺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側重于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范性會計研究法占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后,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并逐漸取得了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相關推薦:
最高額保證法律依據(民法典后保證最高額擔保的規定)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資本(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資本金要求)
車輛抵押貸款(汽車抵押貸款需要什么條件)
國有企業設立的資料(國有企業注冊條件)
怎么注冊公司流程(公司注冊流程及需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