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轉讓不合法監(jiān)事可不可以撤銷
股權轉讓不合法監(jiān)事可以撤銷,可撤銷合同情形如下:
1、因為重大誤解而訂立了股權轉讓合同。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很難證明,因為正常而言,合同當事人應當對合同條款進行過充分了解,并且清楚合同簽訂的后果,發(fā)生重大誤解的可能性很低;
2、股權轉讓合同明顯不公平。例如股權價值上百萬,但僅以幾萬元價格轉讓,就屬于顯失公平;
3、公司股東并非出于真實意思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例如,對方采取了威脅、欺詐或乘人之危等手段迫使公司股東簽訂了股權轉讓合同。
股權轉讓的條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股東資格:只有具備股東身份的人才能夠進行股權轉讓。股東資格的獲取方式包括認購、轉讓、贈與、繼承等多種方式;
2、公司章程規(guī)定:股權轉讓必須符合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公司章程通常對股權轉讓的方式、程序、條件等方面有明確規(guī)定,股東應當在進行股權轉讓前仔細閱讀公司章程;
3、股東會決議:股東會通常需要對股權轉讓進行審議和決定。在股東會上,股東可以對股權轉讓的條件、價格等方面進行討論和表決;
4、相關手續(xù):股權轉讓還需要進行相關的法律手續(xù),例如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辦理轉讓登記、支付轉讓款項等;
5、相關法律規(guī)定:股權轉讓還需要遵守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例如公司法、證券法、反壟斷法等。在進行股權轉讓前,股東需要了解和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以避免違法行為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股權轉讓是一項復雜的交易,股東在進行股權轉讓前應當充分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避免因為疏忽而出現法律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于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股權轉讓后能否解除 為什么
一、 股權轉讓 后能否解除 為什么 股權轉讓后當然能解除。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很完備,只要走正常的法律流程,完全可以解決。在簽署 股權轉讓協議 時,根據《 公司法 》相關的法律 法規(guī) 的規(guī)定,充分設置合同變更和解除的條件,使合同約定明確,一旦落到合同約定的解除范圍,當事人就有權行使解除權。 二、股權轉讓協議之標的 對于股權轉讓協議的標的,應概括為以下兩種主要的理解:協議轉讓一種是的是財產權意義上的股權,包括股東出資,以及作為股東對于公司所有的財產所享有的所有股東權益。另一種是股東資格意義上的股權,為轉讓方所享有的股東權以及應當承擔的股東義務的概括轉讓,因為公司具有外觀性和公示性的商事特征,股權以通過公司登記等外觀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公示和公信效力,即使股權為瑕疵股權,并未實際資產價值,其轉讓仍為有效。這兩種觀點實際都沒問題,但是針對的前提不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合同對價來進行轉讓股權,可以是財產權的也可以是經營權,或者是公司控制權問題,這純粹是雙方意思自治的結果,并不一定限制股權轉讓的具體內容,雙方可以根據股權轉讓協議所包括的具體權能進行對價的確定。因為股權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公司經營不同的時期會發(fā)生變化,就如所有權的不同表現形式一樣,股權的權能也會有不同的組合,但是名稱上其仍然叫股權。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種有缺陷的股權轉讓后受讓方的補充資金義務的承擔,雖可以理解為受讓方受讓了一種義務,而實質上是作為公司法上的一種技術設計,是基于受讓方股東身份而帶來的資本維持責任,一般和股權轉讓無關,除非在轉讓協議中對此情節(jié)作為單獨一項約定,但此時合同的對價中應當已經扣除了補充出資的份額,否則受讓方是不會接受的,讓渡的還是一種財產權利,只是在價值上比正當的股權要低。但是如果是出讓方欺詐的,受讓方可以通過行使撤銷合同的權利來救濟,也可以追究出讓方的瑕疵擔保責任進行索賠,并不構成一種義務的讓渡。 三、股權轉讓協議之履行 也就是說在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后,是否需要進行股權的交付,是否存在一個獨立于締約過程的交付股權的履行行為。股權轉讓協議是一種商事合同,應該從商法理念上來進行認識。首先,股權作為一種公司法上權利,他具有普通民事權利所不具有的特征,并不能參照民法上物權和 債權轉讓 形式就可實現股權的轉讓。股權是屬于公司法語境中的一種權利確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任何民法中的所有權、債權都無法準確地對他進行定義,其存在和變動都依賴于公司法給予的既定空間。因此,對于股權的轉讓協議,也需要結合公司法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企圖從現有的民事權利去進行套用,這樣只會把問題復雜化。其次,按照公司法的理念,雖然股權協議轉讓是公司自由的一種表現,是公司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股權的轉讓是一個復雜過程,并不能在轉讓協議中完成股權轉讓的所有程序安排。股權轉讓必須履行公司法規(guī)定的必要程序,如需要履行公司其他股東的同意手續(xù),進行公司的內部登記,甚至工商登記,只有完成了這些手續(xù)后,受讓方才能取得股權。 四、股權轉讓協議中解除權之行使 股權轉讓協議的性質確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也就確定的違約的適用空間。而我國 合同法 總則規(guī)定了法定解除權的前提是預期違約和根本違約兩種情形,以及在分則中的若干獨立規(guī)定,都是和違約行為有關,所以下文主要根據轉讓協議中義務情況的不同,來分析解除權的主要問題。 1、瑕疵出資與 合同解除權 的行使 合同法第68 條規(guī)定:“應當先履行 債務 的當事人,有確切 證據 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的;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的; 三喪失商業(yè)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同時合同法第69 條規(guī)定,“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 解除合同 。”這兩條規(guī)定是對于預期違約中適用解除權的直接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案件中來鑒別適用是非常復雜的,因為要對特別是對于出讓方的哪些義務可以行使解除權,經常引起混淆。在實踐中經常碰到的是瑕疵出資,對于這一情況,受讓方能否行使解除權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瑕疵出資包括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在這兩種情形下,經常會涉及到股東資格的問題,和公司法人資格的問題。首先是虛假出資的問題。民法通則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了法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七十八條對此作了具體規(guī)定。如果股東虛假出資,股東實際投入的資本總和低于公司法第二十三所規(guī)定的最低限額,公司就不符合法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在法律上已經不能作為獨立法人來對待,相應地,股東自然就不能享有股東資格,而只能作為 合伙人 的地位。如果股東實際投入的資本總和雖然沒有達到 公司章程 所記載的數額,但已達到公司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的最低限額,意味著公司已經具備了從事經營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條件,應當認定其已經具備了法人資格,股東資格也就有效。因此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如果受讓方發(fā)現對方虛假出資,并有可能造成股東資格的喪失,那么受讓方可以通過預期違約來解除合同,因為出讓方存在無法交付股權的風險,其股東資格是無效的。 其次是股東抽逃出資的問題。實踐中占主導地位的認識是,出資與虛假出資是不同性質的情況,后者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導致公司法人資格的否定,而前者不論抽逃多少,哪怕將資本抽逃完畢,也不影響公司獨立法人資格。其依據是法發(fā)(1993)8 號《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在“關于執(zhí)行法人制度的問題”一節(jié)中的規(guī)定,理由是公司的獨立法人資格取決于公司成立時的資本情況,抽逃出資的前提是公司成立時的資本是真實的,法律一旦根據其成立時的真實資本情況授予其獨立法人資格,一般就應自公司成立時起至公司解散時止始終具備,當然也不因為抽逃出資而改變其獨立法人地位。因此,抽逃出資時,出讓方的股東資格仍在,受讓方不能行使解除權,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救濟,如行使合同的撤銷權力。 2、股權轉讓不能與 合同解除 的行使 按照合同法第94 條第4 項的規(guī)定,也能達到解除合同的目的。合同法第94 條規(guī)定的不可抗力解除有些接近,因為造成過戶不能的原因是客觀因素。不過這里的客觀因素的范圍顯然要比不可抗力寬廣,不可抗力的范圍我國《民法通則》第153 條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按照民法原理,第一種情形的規(guī)定實際可以解釋為履行不能,包括自始不能和嗣后不能,如果是這兩種原因造成的,都可以發(fā)生合同的解除后果,這也符合合同法第94 條第(五)項的兜底規(guī)定,即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 實踐中對此有爭議的是被吊銷 營業(yè)執(zhí)照 的問題,在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后,因為公司經營者的原因造成營業(yè)執(zhí)照被吊銷,在公司法修改以前,實踐中對公司的法人資格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工商部門視為法人資格已經不存在,而法院則視為法人資格仍然存在,只是失去了經營資格。由于實踐中工商部門對吊銷后公司視為已注銷,所以對于吊銷后公司的股權轉讓是不允許的。這樣,在當時條件下,公司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可以視為股權無法過戶的客觀原因。但隨著公司法的修訂,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是公司解散的法定事由,公司經 清算 后才能進行注銷,公告公司終止。目前工商部門的態(tài)度也有了變化,只有經過清算程序的公司才視為注銷。所以在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后,公司的股權轉讓還可以進行過戶。不能視為前述 公司法解釋 中不能過戶的客觀原因。 3、瑕疵擔保責任下的解除權行使 在股權轉讓過程中,根據合同法第174 條的規(guī)定,即: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沒有規(guī)定的,參照 買賣合同 的有關規(guī)定。受讓方能否根據此規(guī)定,參照合同法第148 條的規(guī)定,因股權的瑕疵,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要求解除合同?對于這一問題,在研究界對此探討的很少,通常對于瑕疵股份或者瑕疵出資的轉讓問題,都是通過行使撤銷權或者損害賠償請求權來得到救濟的。 為了充分保障受讓方的權利,筆者認為應該允許受讓方行使合同的解除權。因為“ 合同撤銷 的原因在 合同成立 時即已存在;而合同解除的原因大多發(fā)生在合同成立以后”而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往往股權在簽約后會產生問題,如抽逃出資行為,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行為,都會產生股權的瑕疵,引起股權權能的不完整,影響受讓方 股東權利 的實現。這樣如果剝奪了受讓方解除合同的權利,要在遭受損失后才能得到救濟,無疑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在 北京 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第15 條中,對這一問題有類似性的處理,即“股權轉讓協議生效后,股權受讓人已經支付了股權轉讓款,公司尚未辦理轉讓后的股權確認或變更登記即被吊銷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致使股權受讓人對公司的收益權無法實現,股權受讓人只有在《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九十四條規(guī)定的情形下,才有權請求撤銷或者解除 股權轉讓合同 。”所以在該條規(guī)定下,只要出讓方對此有過錯,存在違約行為,受讓方就可以解除合同。而且實踐中在與股權相似的債權轉讓過程中,也可以適用轉讓方的瑕疵擔保責任,“對于有償的債權 轉讓合同 ,適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的瑕疵擔保義務的規(guī)定。” 4、違反從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下解除權的行使 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如果出讓方違反了合同的從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導致了股權轉讓不能,或者造成股權有嚴重瑕疵。在這種情況下,受讓方能否行使合同解除權,也存在不明之處。 從合同義務又稱從給付義務,“是指主合同義務之外, 債權人 可以獨立訴請履行,以完全滿足給付上利益的義務。”《合同法》第136 條所規(guī)定的“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或交易習慣向買受人交付提取標的物單證以外的有關單證和資料”的義務,即為出賣人所應負的從合同義務。從合同義務主要輔助主合同義務來實現交易目的,既可以由當事人在合同中作出特別約定,也可以根據交易習慣產生。 而附隨義務是依照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合同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合同法第60 條所規(guī)定的“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即為附隨義務。從合同義務和附隨義務相對于主合同義務來說,都具有輔助作用,有利于當事人給付利益的實現。 對于違約解除的情形,直接依據是合同法第94 條的規(guī)定,其中主要是針對的對合同主要義務的違反,如其第二項和第三項的規(guī)定,但是對于其第四項的規(guī)定,即“當事人一方延遲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在這一規(guī)定下,存在了違反從合同義務和附隨義務解除合同的空間。這就是“其他違約行為”的條件,“是指除了延遲履行以外的違約行為,包括拒絕履行、履行不能、履行不當,等等。如果這些違約行為嚴重影響訂立合同時期望的經濟利益,同樣構成根本違約,債權人可以不經催告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但是在因當事人違反從合同義務或附隨義務時,不能輕易提起合同的解除,只有當義務的違反導致了合同目的的落空,也即構成根本違約時,才能行使。 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出讓方的從合同義務體現為對于公司的協助辦理義務,也即通知公司辦理變更股權的情況,以及協助受讓方取得股權。附隨義務主要體現為在履行義務過程中的注意義務、告知義務、照顧義務等情況,這些義務體現為在履行股權交付過程中,因謹慎從事,隨時注意各種情況的變化,防止出現損害受讓方利益的情況,甚至是導致股權轉讓不能的情況。一旦發(fā)生導致合同目的的落空,受讓方可以解除合同。 看了上述的解答,我們很容易就知道“ 股權轉讓后能否解除 ?”這類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股權轉讓后當然能解除。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很完備,只要走正常的法律流程,完全可以解決。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
取消公司股東怎么辦理
取消公司股東辦理流程如下:
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準確定義叫做股權轉讓,一方想退出公司,應該對現有股權進行轉讓,可以由其他股東或第三方收購。一般包括以下流程:
1、股東與受讓方簽訂《股權轉讓意向書》;
2、撤股股東通知目標公司其他股東;
3、公司其他股東表態(tài)。其他股東不同意轉讓的,自己應當購買出讓方擬轉讓的股權,否則視為同意轉讓。即其他股東只能通過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方式阻止出讓方對外轉讓股權;
4、撤股股東與受讓方(可以是其他股東,也可以是其他第三方)簽訂正式的《股權轉讓合同》;
5、辦理公司股東名冊變更和工商登記變更。
股權轉讓與資產轉讓的區(qū)別如下:
1、轉讓的客體不同。資產轉讓的客體為資產,股權轉讓的客體為股份;
2、來源不同。資產來源于三個方面,即股東對于公司投入的資本金、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積累的和通過舉債所獲得的資金來源。股權則不同,它只存在于公司中,不是公司制企業(yè)就不存在股份;
3、交易的主體不同。資產的所有者是公司,股權的所有者是股東。公司有權轉讓屬于自己的資產,而不能轉讓屬于公司股東的股權,否則就是侵犯了股東權利的行為。相應地,公司股東只能轉讓自己擁有的對公司的股份,不能轉讓公司的資產,否則就是股東對公司權利的侵犯;
4、是否需要繳納營業(yè)稅不同。一旦轉讓活動就被認為是資產轉讓,就應繳納營業(yè)稅,而如果被認定為股權轉讓,則不需繳納營業(yè)稅;
5、獲得的權利不同。資產收購獲得是對企業(yè)全部資產的實質性經營權,而股權收購購買的是對被收購企業(yè)資產的擁有或控制權,收購企業(yè)不直接參與被收購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其財產也沒有直接的處置權;
6、承擔風險的方式不同。資產收購完成后收購企業(yè)直接組織或參與被收購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承擔和處理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的一切風險活動。股權收購只承擔投資收益風險,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也遠遠不如實施資產收購的企業(yè)。
綜上所述,股東未按章程約定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全部出資,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繳納或返還出資的,公司可以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yōu)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相關推薦:
最高額保證法律依據(民法典后保證最高額擔保的規(guī)定)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的資本(中外合資企業(yè)注冊資本金要求)
車輛抵押貸款(汽車抵押貸款需要什么條件)
國有企業(yè)設立的資料(國有企業(yè)注冊條件)
怎么注冊公司流程(公司注冊流程及需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