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已有很長的歷史,但證券的出現并不標志著證券市場會同時產生,只有當證券的發行與轉讓公開通過市場的時候,證券市場才隨之出現。
證券市場是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從廣義上講,證券市場是指一切以證券為對象的交易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等。證券市場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證券市場參與者、證券市場交易工具和證券交易場所三個方面。
按證券進入市場的順序劃分結構層次,證券市場可分為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證券發行市場又稱為一級市場或初級市場,是發行人以籌集資金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規定和發行程序,向投資者出售新證券所形成的市場。證券交易市場又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已發行證券通過買賣交易實現流通轉讓的市場。
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發行市場是流通市場的基礎和前提,流通市場是證券得以持續擴大發行的必要條件。此外,流通市場的交易價格制約和影響著證券的發行價格,是證券發行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國家,證券市場主要經歷了形成、發展和完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證券市場的形成階段(17世紀初~18世紀末)
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生產經營方式,股份公司形成和發展起來。股份公司的形成使股票、債券得以發行,從而使股票、公司債券等進入了有價證券交易的行列。隨后,在18世紀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影響下,包括鐵路、運輸、礦山、銀行等行業中股份公司成為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其股票以及各類債券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這標志著證券市場已基本形成。
第二階段: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19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
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國的確立既推動了機器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又使股份公司在機器制造業中普遍建立起來。從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極大的發展,大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使有價證券發行量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有價證券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有價證券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已不再是政府公債,而是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
第三階段:證券市場的完善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今)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和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嚴重地影響了證券市場,使各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于是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制定證券市場法規和設立管理機構,使證券交易市場趨向法制化。
二戰后,隨著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各國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也迅速恢復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后,證券市場出現高度繁榮的局面,其規模不斷擴大,證券交易也日益活躍。
在我國,證券市場也有著很長的發展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閑散資金日益增多,而由于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的不斷擴大,資金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各方面要求建立長期資金市場,恢復和發展證券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證券市場便在改革中應運而生。
在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作,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股票市場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場所,使股票的發行得以延續。如果沒有股票市場,很難想象股票將如何流通,這是由股票的基本性質決定的。那么,股票市場結構是怎樣的呢?
股票市場的結構是怎樣的?
股票市場的結構:股票市場一般分為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交易市場兩部分。
發行市場又稱一級市場或初級市場,其交易規模反映一國資本形成的規模。交易市場又稱二級市場或流通市場,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發行市場與交易市場具體介紹
發行市場又稱一級市場或初級市場。股票發行是發行公司自己或通過證券承銷商(信托投資公司或證券公司)向投資者推銷新發行股票的活動。股票發行大多無固定的場所,而在證券商品柜臺上或通過交易網絡進行。發行市場的交易規模反映一國資本形成的規模。股票發行目的:一是為新設立的公司籌措資金;二是為已有的公司擴充資本。
發行方式有兩種:一是由新建企業自己發行,或要求投資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承銷商給予適當協助;二是由證券承銷商承包發售。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發行費用較低,但籌資時間較長。后者籌資時間較短,但費用較高,需要付給投資公司、信托公司或承銷商一定的手續費。
交易市場又稱二級市場或流通市場,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證券交易所市場是專門經營股票、債券交易的有組織的市場,根據規定只有交易所的會員、經紀人、證券商才有資格進入交易大廳從事交易。進入交易的股票必須是在證券交易所登記并獲準上市的股票。場外交易市場,又稱證券商柜臺市場或店頭市場。主要交易對象是未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店頭市場股票行市價格由交易雙方協商決定。店頭市場都有固定的場所,一般只做即期交易,不做期貨交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