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行政比例原則包括目的性原則、最少侵害原則和均衡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八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比例原則在行政應急中的運用如下:
1、適度處置
當出現危機情況時,應根據事件的性質和影響程度,采取適當的處置措施。比如,在處理較小規模的事故時,可以采用簡單的處置措施,盡量減少對環境和人員的傷害,并及時予以處理;而在較大的災害事故中,應采取更加緊急的救援措施和全面應對措施。
2、分級管理
危機管理應該根據事件的大小、范圍和影響程度劃分不同的級別,并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例如,在爆炸事故中,應該根據事故地點的不同和事故的程度,劃分不同的區域,實行分級應急處置。
3、靈活應變
在危機事件中,需要靈活應變,根據事件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應急解決方案,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例如,在毒氣泄漏事件中,應針對不同的場所和情況,采取不同的應急處理方案,以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行政原則的合理性、應急性及比例性:
1、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行為應保持適度,符合比例原則的要求:行政機關在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采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最小損害原則)。
2、行政應急性原則
行政應急權力行使的條件:必須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或危害;非法定機關不得行使應急權力,否則無效,除非事后經有權機關作出特別決定予以追認;行政機關作出的應急行為應接受有權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權力機關的監督(行政應急性原則并非排斥任何法律約束)。
3、行政比例性原則。
遵循比例原則主要是要求行政應急行為應當適當、適度,盡最大可能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或者最低程度的范圍內。
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應在全面衡量公益與私益的基礎上選擇對相對人侵害最小的適當方式進行,不能超過必要限度。因而也被稱為“最小侵害原則”、“ 禁止過度原則”、“平衡原則” 等。
比例原則是在符合憲法的前提下,先考慮手段的有效性,再選擇對公民權益侵害最小的手段來實現同樣可以達到目的的目標。最后還必須進行利益上的總體斟酌。考察此手段實現的目標價值是否過分高于因實現此目標所適用的手段對公民的人身財產等基本權利的損害價值。
比例原則三要素:
1、適當性原則
又稱為妥當性原則、妥適性原則、適合性原則,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須能夠實現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達成并且是正確的手段。也就是說,在目的———手段的關系上,必須是適當的。
2、必要性原則
又稱為最少侵害原則、最溫和方式原則、不可替代性原則。其是指在前述“適當性”原則已獲肯定后,在能達成法律目的諸方式中,應選擇對人民權利最小侵害的方式。
3、狹義比例原則
又稱比例性原則、相稱性原則、均衡原則,即行政權力所采取的措施與其所達到的目的之間必須合比例或相稱。具體講,要求行政主體執行職務時,面對多數可能選擇之處置,應就方法與目的的關系權衡更有利者而為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