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有企業破產時,一部分職工申請自謀職業,不再保留國有企業職工身份,對這份人發給一次性安置費,不能再享受失業保險待遇;職工安置方面,一方面是工齡的買斷,另外一方面,如果是有重組,一般會考慮優先安置原來的職工。
2.破產企業所在地的市或者市轄區、縣人民政府應當采取轉業培訓、介紹就業、生產自救、勞務輸出等各種措施,妥善安排破產企業職工重新就業,并保障他們在重新就業前的基本生活需要。
3.政府鼓勵破產企業職工自謀職業:對自謀職業的,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放一次性安置費,不再保留國有企業職工身份。一次性安置費原則上按照破產企業所在市的企業職工上年平均工資收入的3倍發放,具體發放標準由各有關市人民政府規定。
4.國企倒閉破產的職工安置,國家有許多政策,地方政府也有相關規定,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單位會有一個破產重組的方案的,這個方案除了需要上級相關部門批準,也需要在此之前交職代會討論的。
擴展資料
破產企業離退休職工的離退休費和醫療費由當地社會養老、醫療保險機構負責管理。破產企業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金社會統籌的,其離退休職工的離退休費、醫療費由當地社會養老、醫療保險機構分別從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金社會統籌中支付。
沒有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金社會統籌或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金社會統籌不足的,從企業土地使用權出讓所得支付;處置土地使用權所得不足以支付的,不足部分從處置其他破產財產所得中撥付。
破產企業中因工致殘或者患嚴重職業病、全部或者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作為離退休職工安置。距離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職工,經本人申請,可以提前離退休。
公司破產,是指對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由債權人或者由債務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還債。公司破產成立的條件有兩層意義:
一、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指公司在經營中陷入困境,不能償還債務或者不能繼續償還債務。償還的能力表現于:
1)公司的負債超過公司的資產,出現資不抵債的情形;
2)是指公司的負債雖然未超過公司的資產,但由于種種原因,公司無力調動資產還債;
二、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公司已無能力償還已到期應依法償還債務的情形。
公司出現上述情況,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債務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還債。
企業經人民法院批準宣告破產,進入破產程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政策性破產
百度百科-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
[每日科普小知識]
LEARN FINANCE EVERYDAY
硅谷銀行倒閉
為什么會破產?
REASONS FOR BANKRUPTCY
硅谷銀行倒閉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的一系列加息政策導致硅谷bank的流動性出現緊張,進而擠兌債券,又導致債券被大幅拋售出現資不抵債進而被迫倒閉。
01
美聯儲持續加息導致債券投zi賬面浮虧,擠爆了投zi端
在貨幣大放水的時候銀行買了很多的債券,債券的價格跟利率成反比!所以當美聯儲加息的時候債券價格大跌銀行虧了很多錢!另外一方面因為美聯儲加息導致科技類公司生存艱難(加息會使高科技企業經營變得更加困難),而硅谷銀行的主要儲戶都是硅谷的公司,所以在2022年很多公司從銀行取走了錢,這其實會給銀行造成一定的擠兌風險但是只要他自己不說,儲戶估計也不知道。所以2022年硅谷銀行借了幾百億度過了難關
02
貨幣緊縮導致企業不斷取出存款補充現金流,擠爆了流動性。
硅谷銀行在出售其投資的美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時損失了18億美元。并且增發股票融資他一賣掉債券別人就知道他經營不善,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損,大量的儲戶取款使硅谷銀行發生了擠兌!銀行是不可能同時讓所有客戶取走錢的,這是銀行的結構決定的!當天硅谷銀行跌60%資不抵債宣告破產!
而這兩點導致流動性危機。根本原因還是美聯儲加息。這一年多科技初創企業急于尋求現金,一邊大量裁員一邊從銀行提現-而與科技初創企業有著密切往來的硅谷銀行,也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與此同時,硅谷銀行在兩年前低利率時期吸收了大量低息存款,然后將這些資金用于增加貸款以及瘋狂擴張其“持有至到期”(HTM)證券投資組合(主要是購買10年期以上抵押貸款),而后者就成了此次暴雷的直接導火索。
給我們的啟示
ENLIGHTENMENT FOR US
在銀行業里面最可怕的是信用破產。所以對于信用的管理尤其重要!硅谷銀行就是屬于信用破產,當普通人不再相信銀行的時候銀行就不可能存在了!硅谷銀行事件給整個銀行業將會造成巨大的沖擊。
硅谷破產事件加劇了人們對美聯儲加息阻礙bank籌集資金的擔憂,帶動整個板塊和大盤一起下挫。受此影響,市場對于美聯儲3月加息50個基點的預期減弱,美元指數重新跌至105以下。
此外,對貨幣緊縮引發的金融風險,關注對象不限于bank類金融機構,還應包括養老基金、bao險企業、對沖基金等非bank金融機構。后者透明度較低、杠桿率較高,一旦相關機構出風險,更容易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羊群效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