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句子。 |
1. 經過多次徒勞的嘗試后我正要放棄時,我的老師來幫助我 了.( be about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們認為鄉下的空氣要比城里的更清新.(It is though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發生火災后,許多設備都被毀壞了.(equip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學生都緊張,但由于這是我第二次,我很輕松、自信. (獨立主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回到了我度過幸福的童年的故鄉.(where引導定語從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圖中有( )個△,有( )個□。 |
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 ] |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 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這首詞從一般敘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后是設問和概嘆,層層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2)小題。 |
談靜 朱光潛 |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一棵蒼松,你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覺得可以讓人納涼;他也許說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征。反應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強有弱。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姑且閉目一思索,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心境愈空靈,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還可以進一步說,心界愈空靈,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的靜趣了。(選自朱光潛《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刪改) (1)文章題為“談靜”,但最后一段才寫到“靜”,請簡要說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說“靜趣”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說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靜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