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運動始于14世紀,一直持續到17世紀初,點燃文藝復興火炬的是歐洲的人文主回義答者,人文主義思想主導了文藝復興的整個過程。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這種新的文化觀大大啟發了人們的理性,沖破了封建與宗教的樊籬,影響遍及整個社會,教育領域也有深刻反映。可以說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教育史上出現了嶄新的一頁”。
合理運用高頻詞,簡單暴力,原來中考題如此簡單。
你是我的文藝復興指的就是,你帶我走出黑暗,在困境中帶給我希望,讓我有了新的信仰和目標!
文藝復興,一個高中課本就學過的知識點,但那時僅僅是一個知識點而已。說起文藝復興,大多數人想起的就是但丁,神曲,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除此以外,就沒有太多的了解。其實,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也是如此。讀完這本書,我又擴充了自己的讀書計劃,打算把《神曲》和《十日談》首先找來看一看。凡事都要從源頭做起。現在,我已經能閉著眼睛說出一長串人名,但丁、博伽丘、彼得拉克、萊昂納多、馬基雅維利、洛倫佐、波提切利、圣方濟各、腓特烈二世、佛朗索瓦一世、拉斐爾??感謝鹽野七生,帶我欣賞了一路的美景。
書中一些精彩的論述(有概括,非原文,括號中的內容是我的感悟)
1.寫作的作用:大腦中思考的問題只有通過表達這一途徑才會變得更加清晰,說和寫是向他人傳遞思想的一種手段,事實上,它們還有一個非常有益的作用,就是使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更加富有條理性。
2.領袖的特質:領袖必須同時兼具獅子般的勇敢和狐貍般的狡猾。(好的領袖除了勇敢智慧以外還要有節制,三者缺一不可)
3.教育的反面作用: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可以說必不可少,但是教育也會帶來不利的因素,那就是接受的教育越多,灌輸的既有觀念就越多。但是,如果只是擺脫了教育的負面因素而不懂正面的東西,就會終其一生陷于無智的境地。
4.被驅逐的究竟是劣幣還是良幣:事實上,就算良幣被,劣幣驅逐,那也只是暫時的,長遠來看,被驅逐的還是劣幣。(一個民族有沒有發展的底勁,只要看他的人民有沒有長遠的眼光,會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不計后果)
5.目的與手段:最初的手段最后往往變成了目的。(經常審視自己做事的動機,看看是否還和最初的一樣)
6.金錢與人性:一旦人際關系中介入了金錢的因素,就一定可以看到人性真實的一面。
7.決定貴族的不是血統而是高貴的精神。
8.冷靜的、透徹的、科學的研究精神是改變偏見的最佳武器。
9.質與量:文藝復興是重視質的時代,而不是重視量的時代,無論是與之前的中世紀相比,還是與后來的近代相比,這就是它的特點。(無論做什么事,一開始都是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遇到瓶頸期,這時候要注意從質上尋找突破,技能訓練也是如此)
10.一個事物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無論它有多好,都不會成功。
11.人認知的局限性:人是這樣一種動物,當他不想看的時候就真的會看不見,當他不愿意思考的時候就真的不會去想。凱撒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無論是誰,不可能看到現實中的一切。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現實。馬基雅維利評:沒有比這句能更好地揭示人性真諦的話語了。
12.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操心一日三餐,他不會有閑情逸致去關心學術、藝術。
13.哲學是什么:我認為所謂的哲學早已止步于希臘哲學,以后的哲學只是對基督教和哲學一體化的重復勞動,只能無功而終。如果說重復勞動的說法過于偏激,那么換句話說,也不過是對希臘哲學提出的命題給出的每個時代的答案而已。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宗教是信仰,哲學是懷疑。探索唯一的原理,在哲學中就是一次次地提出原理,再把它推翻。羅素說:“哲學與科學一樣,始于某人對一件極為普通的事情提出疑問。”
14.作家應該具備的兩種性格:謙虛和桀驁不馴。
15.一個人個性越強,他的愛好就越明顯。
16.凱撒說:“無論多么壞的事,最初的理由總是冠冕堂皇的。”
17.西班牙成立過唯一一支正式艦隊叫“無敵艦隊”。所謂“無敵”,說的是它不作戰的時候。(讀到這里我笑出聲來)
18.一位小說家只要看提香創作的人物畫像就可以寫出一篇小說。(寫小說如果找不到創作人物靈感,可以看看一些人物的畫像或者照片,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19.不管一個人的資質多么優秀,僅靠純粹培養是不可能創造出文化的,文化創造需要來自異類的刺激。
20.歌德說:“僅靠肉眼去看威尼斯遠遠不夠,必須用心去看。”(有誰用心去看過一座城市?不得不承認,我從沒有用心去看過上海)
書中一些觸動人心的文字
1.15世紀,法國國王的軍隊入侵意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向法國派遣了外交使節團。面對他們,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公然說到:“意大利人不懂戰爭。”當時,年僅30歲的馬基雅維利還只是使節團的末席。他當即反駁道:“法國人不懂政治。”
2.達芬奇晚年因政局動蕩而漂泊,64歲那年,他接受有過一面之緣的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的邀請,離開意大利前往法國。國王為他提供了一座葡萄莊園,除了支付從生活費到其他所有的日用開銷,還提供給他足夠的年金。國王從不要求他作畫。國王曾經這樣對達芬奇說:“我不是希望你為我做什么,我只要你留在這里就夠了。”達芬奇在法國安逸而寧靜的生活了3年,1519年5月,他在這里走完了67年的生涯。達芬奇曾說:“無論是強大統治力,還是小小的支配力,只有支配本身的力量才是永恒。”換句話說,就是戰勝自己的意思,也就是克己吧。
3.哥倫布、伽馬、亞美利哥、麥哲倫、韋拉扎諾,這些大航海家中,沒有一個人是在榮華富貴中走完一生的。如果有人說他們是為了黃金才出海的,我是不會同意的。
4.美第奇家族實施僭主政治的60年間,也就是15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迎來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期。活躍于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大量涌現,甚至在這里都懶得把他們的名字一一寫下來。看一看卷末人物簡歷一覽就可以知道,在這個小小的城市里、在這個從低矮的山頂就可以盡收眼底的城市里,百年難遇一個的天才們在競相追逐,就好像這60年間,一個接一個送上夜空的煙花在進行華麗的表演。
思考的幾個問題
1.文藝復興是什么?產生條件是什么?
這個問題有點像高中歷史考題,但是讀完此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問題,無法回避。
從表像和本質兩個方面看。文藝復興外在表現是宗教統治力的弱化,人文主義的產生,文學藝術的繁榮,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及科學領域的進步。內在本質是對中世紀宗教禁錮的打破,對古希臘古羅馬理性世界的回歸,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產生條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古代的繁榮。這里的古代,是指中世紀以前的希臘、羅馬時代。沒有古希臘古羅馬在哲學、文學、藝術、科學、醫學、地理學、天文學領域打下的基礎,也就沒有后來的文藝復興。其次是宗教對人的思想禁錮的松動。到了14世紀,隨著十字軍東征結束,宗教對人精神的控制開始出現弱化的傾向。基督教內部,以方濟各為代表的一些神職人員意識到危機,想要把基督教回歸到耶穌倡導的愛和善的教誨中來,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允許下,成立了方濟各修道會。后來路德倡導了宗教改革。另一方面,世俗世界出現了像腓特烈二世這樣的敢與教皇勢力對抗的帶有文藝復興色彩的君主,也預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第三是新興城邦的興起,以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為代表的城邦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與宗教封建勢力矛盾凸顯。
2.拉丁語和文言文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古代的官方文字,古羅馬時期的拉丁語和秦漢時期的文言文,比中世紀晚期的拉丁語和明清時期的文言文都要簡潔易懂,包括古代日語也存在此類問題,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相似現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語言是對邏輯的模仿,文字是對語言的模仿。很多古典哲學家認為語言高于文字。后來存在主義哲學家提出文字高于語言。模仿,一開始總是很像的,就像繪畫,古典主義時期是高度寫實的,后來出現只講究光影色彩,不注重形體的印象派,到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和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時期,越來越看不到對現實世界模仿的影子。語言大概也經歷過這樣一種變化。到了但丁那里,開始用意大利方言寫作,回歸到了語言的模仿。中國則是到了五四運動才開始新文化運動,開始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可能一件事物偏離軌道太久了總要回歸到從前,就像歐洲離開理性太久最終通過文藝復興這種方式回歸一樣。也許將來繪畫還會回到古典主義。
3.在15世紀歐洲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生產力達到了封建領主以及修道院所屬土地上勞作的人們的40倍,今天,人們的生產力比15世紀的人高出400倍還不止,理論上,人的幸福感應該是古人的成百上千倍,但事實卻明顯不是如此。說明幸福不等于對物質的占領和支配。究竟怎樣做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正確方式?
幸福是什么?
龍應臺在《幸福》一文中說道:“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開店鋪的人天亮時打開大門,不會想到是否有政府軍或叛軍或饑餓的難民來搶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護在前胸,時時刻刻戒備。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擔心自己一醒來發現屋子已經被拆,家具像破爛一樣丟在街上。到雜貨店里買嬰兒奶粉的婦人不必想奶粉會不會是假的,嬰兒吃了會不會死。買廉價的烈酒喝的老頭不必擔心買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學品會不會讓他瞎眼。小學生一個人走路上學,不必顧前顧后提防自己被騙子拐走。江上打魚的人張開大網用力拋進水里,不必想江水里有沒有重金屬,魚蝦會不會在幾年內死絕。??”龍應臺用散文解釋了什么是幸福。
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塞涅卡用哲學對幸福進行了論述,他在《論幸福的生活》中說道:“幸福生活就是與自己的本性和諧一致的生活”,“幸福生活就是擁有一顆自由、高尚、無所畏懼和前后一貫的心靈——這樣的心靈是恐懼和欲望所無法企及的,它把美德看成唯一的好,把卑鄙看成唯一的壞”。看來,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幸福一定是與恐懼勢不兩立的。但是,仔細想來,幸福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概念,就和存在一樣難以定義。
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既然是主觀感受,那么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心靈反應。如果沒有客觀世界,是否就沒有主觀感受?我想是的。沒有了客觀世界,主觀感受就像一團無意識的思緒,如同混沌一樣。那么,既然是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是否等于說幸福由客觀世界決定呢?耶穌說,不管世界多么糟糕,你要愛你周圍的人,寬恕他們的罪過。耶穌的話可以理解為要按照主觀感受而不是外界刺激去生活。釋迦摩尼說,萬物皆空,他采取的辦法是把周圍一切都看成空。其實二者有點相似的地方就是強調對客觀世界的無視。因為他們都知道,凡人無法改變世界,只能從自身做起,改變自己的內心。老子和莊子都選擇了歸隱田園,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他們其實同樣是選擇了與外界環境劃清界限。耶穌和釋迦摩尼是從心靈上與外界隔離,老子和莊子則是直接從物理上與外界隔離,做的更加徹底決絕。還有一類人,就是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包括后來的斯多葛派哲學家皇帝奧勒留,他們的觀點與宗教和隱者又有所區別,他們沒有選擇與客觀世界劃清界限,而是強調要以理性的態度去對待事物。蘇格拉底無疑是最為理性的代表,不知道他喝下毒芹菜汁的時刻內心是什么樣的,雖然柏拉圖在《裴多篇》中對蘇格拉底人生最后時光的言行進行了描述,今天的我們仍然能從中感受到他的理性至上,但我們無法體會蘇格拉底當時的內心是否幸福,有沒有出現過一絲恐懼。唯一確定的是,蘇格拉底死了,他原本可以向法庭承認罪過,懇求不死,但他沒有,他確實選擇了理性。柏拉圖曾經拿起鞭子要懲罰一個犯了錯誤的奴隸,但是在他要揮鞭的時候,他定住了,拿著鞭子的手臂高高舉在半空中,旁人看見柏拉圖一直保持這個姿勢,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柏拉圖說他在懲罰他自己。古羅馬皇帝奧勒留說:“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你認為最好的東西。”以上無論是宗教的創建者還是隱者還是哲學家,無疑都是人類社會至今最聰明最智慧的人。他們采取了不同的辦法追求內心的寧靜。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呢?
你是我的文藝復興指的就是,你帶我走出黑暗,在困境中帶給我希望,讓我有了新的信仰和目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