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三個發展階段的典型建筑分別是哪個,特點分別是什么?
文藝復興建筑是在公元14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筑風格。基于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筑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筑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筑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15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以佛羅倫薩的建筑為代表的文藝復興早期(15世紀),以羅馬的建筑為代表的文藝復興盛期(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葉)和文藝復興晚期(16世紀中葉和末葉)。
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建筑: 著名實例有:佛羅倫薩大教堂中央穹窿頂(1420~1434),
設計人是F.勃魯涅列斯基,大穹窿頂首次采用古典建筑形式,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教堂的構圖手法;這座教堂大圓頂是繼羅馬萬神廟之后的又一大圓頂,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
這座穹頂的歷史意義是:第一,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作異教廟宇的形制,嚴加排斥,而工匠們竟置教會的戒律于不顧。雖然當時天主教會的勢力在佛羅倫薩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氣,很高的覺醒,才能這樣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會的精神專制的標志;第二,古羅馬的穹頂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頂,在外觀上是半露半掩的,還不會把它作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羅倫薩的這一座,借鑒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連采光亭在內,總高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這在西歐是前無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標志;第三,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施工上,這座穹頂的首創性的幅度是很大的,這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
佛羅倫薩的育嬰院(1421~1424)也是勃魯涅列斯基設計的;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府邸(1444~1460),設計人是米開羅佐;佛羅倫薩的魯奇蘭府邸(1446~1451),設計人是L.B.阿爾伯蒂。
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建筑: 著名實例有:羅馬的坦比哀多神堂(1502~1510),
設計人D.布拉曼特,這座建筑物的形式,特別是以高居于鼓座之上的穹頂統率整體的集中式形式,在西歐是前所未有的大幅度的創新,當時就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是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從歐洲到北美,幾乎到處都有他的仿制品,大多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中央,構成城市的輪廓線;
羅馬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
是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圣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雖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圣的地點。圣伯多祿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圣伯多祿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圣的;
羅馬的法爾尼斯府邸(1515~1546),設計人小桑迦洛等。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建筑: 典型實例有維琴察的巴西利卡(1549)和圓廳別墅(1552),兩座建筑設計人都是A.帕拉第奧。
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后來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圓廳別墅最大的特點在絕對對稱。從平面圖來看,圍繞中央圓形大廳周圍的房間是對稱的,甚至希臘十字型四臂端部的入口門廳也一模一樣。這座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給人一種純潔、端莊和高貴的美感,也有詩情畫意。設計者帕拉第奧從古代典范中提煉出古典主義的精華,再把它們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個世俗活動的理想地點,充分體現了他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現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建筑類型增加,在設計方面有許多創新。世俗建筑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莊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筑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墻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筑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世俗建筑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府邸建筑上。教堂建筑利用了世俗建筑的成就,并發展了古典傳統,造型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往往由于設計上局限于宗教要求,或是追求過分的夸張,而失去應有的真實性和尺度感。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設計,主要表現出:
1、在某些設計元素中,有意識的復興和發展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思想和物質文化.
2、在建筑風格上,主要表現為哥特式建筑.風格上強調對稱,比例,幾何圖形的規律性.如有序的安排柱,壁柱,門楣;使用的半圓形拱門,半球形圓頂;壁龕和aedicules取代更復雜的比例系統等等.
3、對建筑秩序的概念進行了探討和規則的制定,特別是采用古典的細節和裝飾的研究.
4、對建筑空間的研究,作為建筑設計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空間利用不同的方式,方位布置和必要的空間組合.由空間成正比的邏輯基礎上,形成其形式和節奏的幾何空間,而不是僅憑直覺創造建筑.最好的例子是佛羅倫薩的圣洛倫索大教堂(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年).
5、在風格主義時期的矯飾期間,建筑師嘗試使用固體和空間關系.和諧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讓位給了更自由,更富有想象力的節奏.風格主義風格最有名的建筑師當屬米開朗基羅(1475~1564年),發明了從底部一直延伸到外墻頂部的大壁柱.直到20世紀前夕,長期矯飾才有了其負面的含義.但在現在,它是用來描述一個建筑史的發展必然時期,而非審判性的歷史時期.
6、在建筑風格的推廣范圍上,作為一種建筑新風格的蔓延,從意大利,席卷了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地區.大多數其他歐洲也一并開發、沿用了原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也依次在每個國家自己的建筑傳統上,嫁接了新的風格,使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形成了地區的多元化。
佛羅倫薩、城區內高塔林立 中心房屋密集 接到狹窄代表 舊樓建筑 烏非奇大樓 宏偉 米開朗琪羅之手熱那亞、背山面海、呈狹長狀延伸的城市加里波第大街上的氣派豪華宮殿群威尼斯 在一片沙洲上建起的 圣·馬可大教堂集中了拜占庭、哥特、羅馬和文藝復興各時期的建筑風格,和諧協調
古代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經歷那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古代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經歷那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民主政治里程碑1(打破血緣門第•首開先河):公元前594年的“梭輪改革”。
里民主政治程碑2(消除財產限制•最終確立):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里民主政治程碑3(雅典的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伯里克利時代”。
我不知道對不對,僅作為一個參考:
1.從君主制過渡到貴族制,為民主制的建立準備了條件;
2.梭倫執政時期的民主改革,將雅典引上民主軌道;
3.克里斯提尼執政時候繼續改革,確立民主制。
歐洲小說發展的三個階段有哪三個,分別的代表作有哪些?急需,謝謝。
第一階段:現實主義文學-十九世紀歐美發展
從文學的角度說,19世紀是小說的時代;而歐洲小說在這個世紀有長足的發展,出現盛況空前的局面,在 人間喜劇很大程度上又要歸功于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推動。
現實主義作家對反映復雜的現實生活懷有巨大的興趣和自覺性。不論他們的創作側重于生活的那一個側面,選取什么題材,他們的注意力都不限于個別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力圖通過主人公們曲折坎坷的命運概括時代的面貌,描繪它的“風俗”、社會各個階層和錯綜復雜的現實關系。
19世紀,在已成為主要文學形式的長篇小說中,從題材類型說,家庭小說和以年輕人的追求、命運為主題的小說最為突出。但對現實主義作家而言,家庭決未孤立于社會生活之外,而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領域。家庭小說描寫在這個領域中發生的各種沖突,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狄更斯的《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一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家庭生活小說在19世紀的廣為流行并非是作家們要逃進家庭生活的避風港中尋求心理上的暫時的平靜;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在一向溫情脈脈的家庭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戲劇”最能反映道德倫理、社會價值標準的巨變,從而成為作家描繪社會生活的一個絕好的視角。在這些小說中,社會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內部各種矛盾沖突的根源。
現實主義小說中年輕的主人公們更不是遠離社會的荒漠英雄,以他們的命運為主題的小說甚至比家庭生活小說更引人注目。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許多作品(如《幻滅》)、薩克雷的《名利場》、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福樓拜的《情感教育》(它的副標題就叫“一個年輕人的故事”)等可稱為這方面的杰作。作者們在這些小說中或者通過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道路的抉擇,極其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的道德真象以及它如何扭曲、毀滅了年輕一代,或者突出年輕人和社會的對立以反映社會的黑暗和對人的壓抑;追求出路和幸福的青年要么擦干他們最后一滴純潔的眼淚,順應社會的道德而飛黃騰達,要么不屈服于社會而被社會所窒息、扼殺。
《卡門》劇照
可以說,在現實主義小說中,從最真實、最平常的日常家庭生活、一個人的命運,到巨大的社會歷史變革、處在各種社會漩渦中的主人公們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無一不得到清晰的反映。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強烈關注、對個人命運和社會的關系以及各種社會矛盾的深刻理解、內容的豐富性等等,使得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從根本性質上成為了社會小說,在這方面,托爾斯泰等的不朽作品堪稱典范。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司湯達(1783一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善于從政治角度把握社會。他20年代發表的《拉辛與莎士比亞》(1825)第一次闡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1830年出版的小說《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法國早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都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變過程,如雨果、司湯達、梅里美、巴爾扎克。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其廣闊的社會畫面、獨特的藝術形象和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征而著稱。 卡門劇照內容上,主要寫城市富裕平民和沒落貴族的矛盾,以及小市民的虛榮。
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文學家,他善于從經濟角度把握社會。他的浩大的系統工程《人間喜劇》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座高聳入云的豐碑。
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于1783年出生在格勒諾布爾。司湯達的作品不多,寫有長篇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呂西安·婁凡《(又名《紅與白》)和《巴瑪修道院》,以及為數不多的中短篇小說。其中《紅與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法國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簡·愛》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最富于藝術魅力的作家之一,是莫泊桑以前法國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他的主要創作成就是為數不多的20來篇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幾乎每篇都是精品,都是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門》和《高龍巴》。
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期繼巴爾扎克之后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其“客觀而無動于衷”的美學原則和嚴謹精致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為后來的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開辟了道路。
福樓拜一生創作了8部長篇小說。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1856)、《薩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東的誘惑》(1874)等。他是一位創作態度極為嚴謹的作家,信奉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格言:“流暢的詩,艱苦地寫”。他對作品宇斟句酌,苦心推敲,力求在結構、語言、意境等方面臻于完美。外科醫生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的實驗主義傾向;對藝術美的刻意追求,形成了他精湛、嚴謹、清澈的藝術風格。
莫泊桑是19世紀后期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在文壇上有“短篇小說之王”之稱。1880年《羊脂球》的發表使他一舉成名。聚集在左拉周圍的幾個自然主義作家,以普法戰爭為題,結集出版《梅塘之夜》,《羊脂球》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福樓拜稱之為“布局、喜劇性和觀察的杰作”。成名以后,莫泊桑有機會涉足上流社會,擴大了他的視野。從1883年開始,他寫作以上層社會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一生》(1883)、《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7)、《皮埃爾和讓》(1888)、《如死一般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于30年代,40—50年代進入繁榮時期,出現了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蓋斯凱爾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說家。除此之外,還有奧斯丁、愛米麗·勃朗特、喬治·愛略特等有影響的作家,他們的創作共同促成了19世紀中期英國文學的繁榮。
查爾斯·狄更斯生于英格蘭南部海港樸茨茅斯。查爾斯·狄更斯出生兩年后,全家被調往倫敦。全家在倫敦住了三年后,又遷往查特姆。就是在查特姆,狄更斯開始上學讀書。他父親有一些藏書,雖然數量不多,但其中有像《湯姆·瓊斯》、《威克菲牧師傳》、《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藍登傳》和《小癩子》這樣的好書。這些書,年幼的狄更斯不止讀過一遍。至于這些書對他的巨大影響,可以從他后來的小說創作中分明看出。
1857年,查爾斯·狄更斯已年滿45歲,這10年是他創作的鼎盛時期,也是他社會活動的高峰時期。他幾乎每隔兩年就出版一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如《董貝父子》(DombeyandSon1848)、《大衛·科波菲爾》(DavidCopperfield,1850)、《荒涼山莊》(BleakHouse,1853)、《艱難時世》(HardTimes,1854)和《小杜麗》(LittleDorrit,1857),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簡·奧斯丁(1775—1817)是18世紀向19世紀過渡的一位現實主義小說女作家。在她42個人生歲月中,留下6部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1813)、《愛瑪》(1815)、《理智與情感》(1811)、《諾桑覺寺》(1818年出版)、《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勸尋》(1818年出版)。這些小說的題材均來自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但作者善于從這些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和世態人情中發掘出嚴肅的道德主題。幽默反諷的藝術手法使作品清新深邃,回味無窮。這是奧斯丁對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突出貢獻。奧斯丁的代表作是《傲慢與偏見》和《愛瑪》。這兩部小說都寫愛情和婚姻,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揭示出 簡愛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鄉村生活的閉塞。
薩克雷(1811—1863)是與狄更斯齊名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繼承了斯威夫特、菲爾丁的現實主義傳統,在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運用諷刺等藝術手法,塑造了為數眾多、絢麗多姿的人物形象,成為“當代歐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一位犀利而無情的諷刺家”。他出色的諷刺才能,對社會丑惡的辛辣抨擊以及挖苦嘲笑的幽默風格,使他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特殊的地位。
夏洛蒂·勃朗特(1816一1855)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是一位富于文學才華和藝術魅力的女作家。她一生創作了4部長篇小說:《教師》(1846)、《簡·愛》(1847)、《雪利》(1849)、《維萊特》(1853),描寫了小市民知識婦女的命運與抗爭。
艾米麗·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以唯一的長篇小說《呼嘯山莊》(1847)而飲譽文壇。小說寫希剌克厲夫與女友卡瑟琳生生死死的奇特愛情和他變態復仇的性格,通過希克厲和卡瑟琳之間痛苦而曲折的愛情經歷,展現了人性的扭曲與復歸,表現了愛情和復仇的主題。
肖伯納(1856—1950)受易卜生的影響,堅決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認為戲劇是“思想工廠”,舞臺是“宣傳講臺”,并由此開始他的戲劇創作。從1892年開始發表第一個劇本,到1950年去世,他一共寫了51個劇本。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拿破侖戰爭之后,西方民主思潮、西方文化吸引了俄國人,俄國的文學開始繁榮。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出現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別林斯基、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奧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被譽為“燦若星辰的偉大名字”的文學大師。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較之西歐各國形成稍晚,但發展迅速,成績突然。40年代,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高潮時,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卻剛剛形成,而在50—60年代法國文學批判力量開始減弱時,俄國文學卻迅速發展,蔚為壯觀,并在60年代達到頂峰。
普希金(1799一1837)是俄國傳統進步文學的集大成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抒情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俄羅斯民族生活的情調。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開俄國文學史上“多余人”形象的先河。其作品的俄羅斯文學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開創了俄國文學的新時代。
萊蒙托夫(1814—1841)是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短促的27年中創作了400多首抒情詩和一部長篇小說——《當代英雄》(1840)。小說主人公畢巧林對貴族社會空虛的生活深感不滿,但又徒有 油畫反映的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狀況過人的才華,缺乏生活目標,于是玩弄人生,浪費生命。萊蒙托夫借畢巧林的日記寫出了俄國文學史上又一個“多余人”的自我認識,開了俄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的先河。
美國現實主義代表馬克·吐溫
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中后期杰出的俄國作家,1866年發表的《罪與罰》,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880年發表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更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被稱為人類有文明歷史以來最為偉大的小說。有作家點評:“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執著于研討人與上帝的關系,經常擺蕩于天堂與地獄之間,穿梭于神性與魔性的兩極,直到他年屆六十,終于寫下《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在人類精神領域中,豎立了一座高峰。”
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他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
1865年至1914年間的美國文學在美國文學史上稱為現實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是美國精神的表現,尤其是美國小說。現實主義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動。正視現實,不尚空想。現實主義文學又為現代主義文學鋪平了道路。
馬克·吐溫經過內戰以后的美國社會為現實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50年,美國歷史上經歷了巨大變化,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宗教。這一巨變徹底改造了美國社會的性質和觀念。新一代作家不滿意于老一代的浪漫主義思想,生發了新的創作靈感。他們對現實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企圖對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出他們的解釋,主張客觀現實,摒棄主觀偏頗、唯心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人們的興趣現在已轉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到現實的野蠻、骯臟,直接公開描寫階級斗爭,這時的作家已能描寫人物在各種條件或環境下的反映,描述遠西(FarWest)、新移民和勞動階級的斗爭,這些作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這一注意現實生活的創作傾向形成了美國現實主義時期的文學。
這一時期的三個代表作家是豪威爾斯(WilliamDeanHoweils),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和馬克·吐溫。們真實地描寫了美國本地風土人情,帶有濃厚鄉土氣息,挖掘了人們的內心生活。他們忠實地記錄了美國東部地區十九世紀后半葉的生活,有行將消失的邊疆地區、有農村、有小鎮、還有噪動的都市。有本土的主人公、有,美國式的姑娘,、有為生活所迫的中產階級家庭、有商人、有心理復雜的市民。總之,他們為后來的現實文學在題材、技巧和風格上都樹立了典范。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歐美發展
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在二十世紀產生過許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世紀,歐美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普遍得到較大發展,而且在整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呈基本平衡態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有一兩個國家的成就在某個時期處于領先地位。總體上,在19世紀已經取得長足發展的法國、英國、美國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一改原來的滯后面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東歐、南歐和北歐涌現出眾多著名作家;在拉丁美洲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學的第一道曙光就出自現實主義文學,而且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文壇引起巨大轟動的“文學爆炸”,也是源于現實主義文學奠定的基礎。
東歐的現實主義文學
東歐的現實主義文學跟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在政治諷刺小說《好兵帥克》(1920--1923)中抨擊奧匈帝國窮兵默武的行徑,塑造了帥克這個善良樂觀而威武不屈的、代表著捷克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形象;另一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一系列風格獨特的小說,表現捷克人民喪失生存自由、喪失國家主權的極度悲哀和痛苦。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1923一)擅長寓深刻哲理于作品的字里行間,她的詩作從《呼喚雪人》(1953)到《結束與開始》(1993),都著力表現人在自然與歷史中的內涵。
南歐與北歐的現實主義文學
以描寫古老家族盛衰的史詩性作品和表現反法西斯題材的作品最為成功。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碩果》(1917)和西格里德.溫塞特(188—1949)的《克麗絲丁》(1920―l922)都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反映民族生活和斗爭歷程的史詩性作品。
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文學
拉丁美洲的現實主義文學,與該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同步發展,從20世紀初期至中葉蓬蓬勃勃、欣欣向榮,成就斐然。墨西哥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馬里亞諾.阿蘇埃拉(1873—1952)和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一1998)。前者的《底層的人們》(1915)再現墨西哥的民主革命歷史,描寫了受壓迫的農民為土地和自由而進行的斗爭;后者的《太陽石》(195)贊嘆古代文化的輝煌,抒發了對祖國河山的摯愛激情。
智利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偉大的民族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是拉丁美洲詩壇最為璀璨的明星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于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米蘭。昆德拉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1929一)的小說把幽默作為表現荒誕的一種形式,以反諷作為解剖人生的有力武器,以輕松、隨意而且常常帶有戲謔、幽默、嘲弄的筆調來寫悲劇性內容,表現出一種超越了狹隘的對人類生存絕對無條件肯定之后的智者的徹悟。他的小說曾經在20世紀20年代初引起世界范圍內的普遍關注,當時的文壇出現過被稱為“昆德拉現象”的熱潮。
現實主義文學-社會主義概括
這個術語及其定義是在1932至1934年蘇聯文藝界關于創作方法問題討論過程中,由作家和理論家提出、經斯大林同意后確定下來的。關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定義,在1934年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通過的蘇聯 靜靜的頓河作家協會章程里作了如下的表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蘇聯文學與蘇聯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保證藝術創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發揮創造的主動性,去選擇各種各樣的形式、風格和體裁。”
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直接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文學。自從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歷史舞臺起,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就開始了。英國憲章派詩歌、德國無產階級詩歌及法國巴黎公社文學就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端。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一般認為形成于20世紀初,即俄國1905年革命之后,是從高爾基的《母親》和《敵人》的創作開始的。19世紀無產階級詩歌,包括鮑狄埃等的巴黎公社文學,只是無產階級文學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雖然科學社會主義在19世紀中期已經形成,它能夠從理論上科學地論證社會主義必然要獲得勝利的歷史規律性,但是,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還剛剛開始。那些與工人運動有聯系的作家、藝術家由于工人運動本身尚不成熟,他們還不能描繪出與工人運動有聯系的整個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廣闊的現實主義圖畫。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思想團結一致的千百萬人民群眾行動起來之后。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成熟階段相聯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才具有這種革命的形勢和特點。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正是在第一次俄國革命的高漲時期醞釀成熟的。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現實基礎。作者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展現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廣闊畫面,明確展示出這一革命的未來前景,通過對革命者的藝術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運行著的革命洪流,并為工人群眾樹立了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在這里,高爾基運用與過去藝術家不同的方法解決了新時代給藝術提出的新課題。《母親》的產生標志著世界藝術史上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高爾基被公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勝利為藝術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盡管在革命勝利初期,蘇聯文藝界出現過許多具有各種不同思想傾向的文學流派和團體,但至2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文學中已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藝術傾向的重要作品,如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馬雅可夫斯基的《列寧》與《好!》、法捷耶夫的《毀滅》、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第一、二部)、潘菲羅夫的《磨刀石農莊》以及阿·托爾斯泰、列昂諾夫、費定等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繼承并發展了高爾基在《母親》創作中的基本原則。它們在忠于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表現出滿腔的熱忱,而且這些特點已成了蘇聯文學中的主導傾向。綏拉菲莫維奇的作品《鐵流》中譯本封面。從20年代后半期起,許多蘇聯作家、理論家開始注意創作實踐中這些日趨成熟的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許多不同的創作方法的口號,如“無產階級現實主義”,“有傾向的現實主義”,“社會的現實主義”,“英雄的現實主義”等。其中“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的理論家竭力主張“辯證唯物主義創作方法”,這是把哲學上的概念直接搬用于藝術創作。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一切進步作家的旗幟,中國人民的文學正在這個旗幟之下前進。正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組成部分一樣,中國人民的文學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組成部分。
第三階段:現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意大利電影、文學領域出現的流派。新現實主義是抵抗運動的產物,反映了這一運動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經過反法西斯斗爭洗禮的進步作家、藝術家的組合,以爭取社會進步、民主、平等為思想旗幟,以忠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和面臨的現實為藝術綱領。新現實主義文學從誕生到衰退,前后持續了十余年。
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反映抵抗運動和南方問題,象一根紅線貫串在早期新現實主義文學中。作家們以經歷墨索里尼統治的“黑暗的二十年”或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的親身體驗,熱情地描寫意大利人民反對法西斯和德國納粹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爭(維加諾:《安妮絲之死》,1949),對法西斯殘害善良人民的令人發指的罪行,予以無情的揭發和鞭笞(普里莫·萊維:《如果這是人》,1947);以巨大的現實主義力量,暴露意大利南方驚人的貧困、落后(卡爾洛·萊維:《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45);反映南方農民爭取土地的斗爭和他們政治上的覺悟(約維內:《神圣的土地》,1950;貝爾托:《滿天紅》,1947;《強盜》,1951)。但另一方面,早期新現實主義作品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作家們不能正確、深刻理解自己描繪的事實,缺乏對事實本身的藝術概括和揭示。他們尖銳地提出了問題,但挖掘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更不清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常常流露出小資產階級意識和哀傷情調。
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人道主義思想和寫真實的創作原則。新現實主義者滿懷誠摯的愛憐,描寫善良而軟弱的小人物,如失業者、流浪漢、貧苦農民、公務員,他們為了獲得一塊面包、一片土地而同命運搏斗,但都以失敗告終,美好的追求都成泡影。作家們為小人物的遭遇發出憤怒的呼喊和抗議。這些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里廣大勞苦群眾同嚴峻現實的深刻沖突和對立,揭露了整個社會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的陰暗情景。
不知道
歐洲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最近想很系統地學習歐洲史,買了一本《歐洲史》還沒看,但是想先知道歐洲史大概分為哪幾個階段?是從中世紀開始么?一戰二戰?謝謝!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1、古希臘文明
愛琴文明時期。它產生了雄偉的宮殿建筑,而且還產生了文字,這種文明始于公元前2000年,止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荷馬時代,阿卡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半島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階段。
古風時代,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希臘城邦逐漸形成了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的古典時代是希臘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希臘文明在民主政治,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希臘并入羅馬共和國境內,至此,古希臘時代結束。
2、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3、中世紀時期
在經歷了古希臘和羅馬的繁榮之后,蠻族的入侵開啟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序幕。
這一時期,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地理邊界開始逐漸形成(如英國、法國、德意志及北歐諸國等),這牽涉到宗教、戰爭、種族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紀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
5、工業革命時期
公元1776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工業革命正式開始,歐洲正式進入工業時代,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擴展資料:
哲學、藝術、政治思想的源頭都起自古希臘。希臘后被羅馬占領。羅馬人在打仗和治理國家方面都比希臘人更加擅長,但在其他許多方面,羅馬人都非常虛心地向希臘人學習。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基督教的始祖,耶穌,從猶太人的律法和教訓中延伸出自己的教義,耶穌將猶太人的道德教訓轉化成宇宙大愛,基督教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蠻族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問題重重,漸漸地,這些只會打仗的戰士紛紛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是最后一個連結點: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
從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開始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稱為古典時期,從公元476年到1400年歷史學家稱為中世紀。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400年是近代的起點。
至公元1400年,這個混合體開始分崩離析,分裂首先始于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常常被描述為古希臘羅馬學術的再發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歐洲歷史
【歐洲史階段】
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歐洲史】
歐洲最早的人類居住遺跡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歐洲舊石器時代。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出現于前7000年的歐洲新石器時代早期。從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銅是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歷史學家把該時期命名為青銅時代。
歐洲古典時期從前700年古希臘文字再次出現開始。羅馬共和國于前509年建立。羅馬帝國的領土約于公元150年到達最大。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476年,最后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一般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為止。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更早或者更晚。
15世紀末以來,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志,歐洲進入近代時期。 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為止的三個世紀,大約從1500至1800年,或者從1492年發現新世界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
從1914年到1991年,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包括了納粹德國和蘇聯的崛起和衰落。這些災難性的事件宣示了歐洲殖民帝國的終結,并吹響了廣泛的非殖民化的號角。1989年至1991年蘇聯的解體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引發了鐵幕的崩潰、德國統一和現仍進行中的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當代歐洲1992年,歐盟成員國簽署了歐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歐洲史(書籍)簡介】
《歐洲史(上下)》是一部從冰河時代延伸到原子時代的歷史類精品著作,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表現出一種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歐洲史(上下)》以時間為主線由快到慢逐漸推進,第1章覆蓋了長達百萬年的史前時期,而在最后一章討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歐洲史(上下)》出版當年為止的46年間的歷史。
一、原始社會:達馬尼斯遺址。
二、石器時代:庫庫特尼文明、特里波特文明、卡慕尼文明。
三、銅鐵器時代: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哈爾斯塔特文明。
四、城邦時代: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馬其頓、錫拉庫扎等等200多個各自獨立城邦,城邦聯盟與爭霸。
五、亞歷山大時代:馬其頓崛起一統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病逝后王權爭斗城邦獨立帝國四分五裂。
六、羅馬帝國時代:羅馬征服周圍的城邦并且不斷壯大。395年狄奧多西一世于米蘭去世,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份分治,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日耳曼蠻族(西哥特、東哥特、法蘭克、汪達爾、匈奴、盎格魯、撒克森等等)入侵,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推翻,建立了互相攻伐不已的諸多王國,精神上依然繼續尊宗西羅馬帝國的天主教。
1461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消滅。奧斯曼占領了東羅馬帝國的地盤,而在精神上斯拉夫人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
…………
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工業革命開始
求歐洲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征
包括政治 、經濟、文化、科技等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并,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于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并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后,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于緩慢,從此開始落后于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后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范。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并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欲、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準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于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于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欲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于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于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于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百科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準備、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意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并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于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欲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杰》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意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準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大衛》、《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人文主義者杰出貢獻在于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總體特征是資本主義開始興起,封建主義勢力加速衰落。
政治上的表現主要有宗教改革和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經濟上表現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思想領域:文藝復興運動。
相關推薦:
最新繼承法全文(新民法典遺產繼承法全文)
怎樣訂立遺囑信托(辦理遺囑信托的需要哪些條件)
遺產稅的征收范圍(中國遺產稅開始征收了嗎 稅率是多少)
離婚房產問題(離婚房產分割問題)
非法同居生子(非婚同居可以生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