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有名的宋代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與趙明誠的分開并不是因為走散,而是因為趙明誠的去世。在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過得并不好。
1、第一段感情遺憾結束李清照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很深的感情,他們倆門當戶對、情投意合。在結婚后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常常一起吟詩作賦,小日子過得也幸福滿滿。盡管之后李清照的父親因為官場上受難而使家境變得窘迫,但是這也絲毫不影響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
在中間有過分離,卻在相遇時依然互相喜歡,感情也一直都在。直到趙明誠因病去世,李清照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開始了奔波結束了這段美好的生活。
2、第二段感情被渣男所騙李清照隨人到達杭州后,繼續著她的人生。因趙明誠的去世以及在跑路途中喪失了大量的錢財,李清照過得很悲傷。在這個不如意的時期,她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個男人張汝舟,張汝舟一開始的時候對李清照關懷備至,這十分打動在人生低谷的李清照。
于是,李清照開始了第二段婚姻。但是張汝舟其實只是貪圖李清照的錢財,而不是真正喜歡李清照,在他知道李清照并沒有很多錢財后,開始對李清照使用家暴。這使得李清照最后無可奈何與之離婚,李清照過得不如意在這里就很有體現。
3、晚年的悲傷生活在結束了第二段感情之后,李清照不再對感情生活有所奢望,而是將全部的生活熱情投入到對文學的創作中。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李清照創作出了的大量的詩詞。有名的《武陵春》、《聲聲慢》、《題八詠樓》等都是其晚年所作的詞,從這些詞都十分孤苦、凄涼。
從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前后詞的對比,就可以知道她在丈夫去世后過得并不好。
李清照的悲慘人生都是因為北宋滅亡,她不得不跟隨丈夫難逃,在難逃的路上,她的丈夫趙明誠又病逝,最后無依無靠的李清照又被小人騙婚,最后才會顛沛流離中錢財散盡,在孤苦中度過晚年。
李清照是宋朝有名的女詞人,她少年便成名,家世不俗,成年后便由父母做主將她許配給了當時宋朝有名的才子趙明誠。李清照與趙明誠成婚后,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當時二人不僅年齡相仿,興趣愛好也相同,并且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都愛收集金石字畫。并且因為李清照成名已久,丈夫趙明誠非常仰慕李清照的才學,所以對婚后的李清照很少干涉。可以說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比起其他女子要富庶和幸福的多。
可惜李清照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靖康之難打破,金國的鐵騎兵臨開封城,北宋滅亡了。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不得已只能帶著這些金石字畫南逃,當時為了可以更好的保護這些心愛之物,李清照與丈夫選擇了水路,但是水路費時比較久,不想趙明誠居然病逝在了南逃的路上。
這個時候李清照一個孤女除了這一船的金石字畫便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當時便有小人看中李清照的財物,便向李清照投其所好。當時李清照也是沒有辦法,國破家亡,她一介女流只能改嫁才能在這亂世生存下去,于是她便改嫁了,但是不想這個小人只是為了李清照的錢財,最后李清照離開了第二任丈夫,最后李清照在孤苦無依中度過了自己悲涼的晚年。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從名門閨秀到漂泊無依,從琴瑟和鳴到孤獨終老,李清照的前半生與后半生可謂是天差地別。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這時期她的作品不復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起句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因為缺乏資料記載,我們很難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軌跡。我們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寫了《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拜訪米芾的兒子米友仁求題跋。據說李清照還完成了趙明誠未盡的著作《金石錄》,呈送給了朝廷。同時,李清照沒有停止詞的創作,在逆境中寫出了許多作品。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時所作,當時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散失殆盡,孑然一身,而長江北岸金軍正聯合偽政權齊軍再次南侵。漂泊流寓的李清照歷盡崎嶇坎坷,發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嘆。她有意泛舟雙溪,舒緩一下情緒,但總放不下那江水也載不動的愁苦。可見,李清照的最后歲月是極為悲苦的。
據史料記載,李清照晚年在病中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生活極其困窘。有媒人給她介紹了一位叫張汝舟的書生,作為一個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動蕩的時局中很難生存,于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誰知,張汝舟是個貪婪自私的小人,迎娶李清照也是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貴文物,在遭到拒絕之后,便對李清照百般虐待,忍無可忍的李清照毅然選擇結束這段婚姻。
如果說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個悲劇,那么國仇家恨則是伴隨她后半生的一塊心病。在南方漂泊的這段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不曾忘記故土,一刻也不曾放下憂國憂民之心。她追隨宋高宗趙構逃亡的路線南渡,經越州、明州輾轉至奉化、臺州,后來又從溫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攜文物珍品被金兵、盜賊甚至官兵盜走大半。建炎四年,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國之主只顧自己保命,心中無限失望。風燭殘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靈的凄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世道像洪水一樣動蕩,而李清照卻如漂泊其中的一葉孤舟,經歷了來自家庭、情感、國家的一波又一波的打擊,她已經心力交瘁。可是在我看來,對晚年的李清照打擊最大的,就是她作為一位文人,沒有機會實現自身的價值。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的雙重身份無法融合,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具有很高的社會聲望,而作為一個女性,她又處在社會的底端。在那樣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偏偏李清照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