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認真看看英國和德國的歷史文化,求高手指點!!
1,求推薦側重社會文化方面的好書!rn2,求推薦相關的影視資料!偏于紀實性的和表現其社會文化情調的了解德國的近現代史,就必須了解三位德國人,即使有的人曾經發動過世界戰爭。
瓦格納—尼采—希特勒。
書名就是《瓦格納尼采希特勒》,作者趙鑫鑫。
還有二戰后德國為恢復經濟,所作出的貢獻—“華沙之跪”。
認識德國,就要認識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思想。
英國的你就讀《丘吉爾傳》,能完全代表大英帝國的就只有丘吉爾了,近代史中的英國人太傲慢,以為全世界都是他家的。二戰后的英國人事事都或多或少的看著美國。只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人,傲慢中帶有倔強,那鷹鉤鼻不是白長的。
西方古代法律史。西方古代哲學史
要書嗎?
誰能提供一些英國歷史的故事?謝謝!
英國政治文明的起源
公元597年,教皇派奧古斯丁到不列顛傳教。公元601年,奧古斯丁被教皇任命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公元7世紀中葉,不列顛島上的所有國王都成為基督教徒。社會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農村公社。在公社中,土地、荒山、林地、牧場、池溏都是村社集體所有。
盎格魯-薩克森時代是英國政治文明的起源時期。
議會:賢人會議由古代盎格魯-薩克森人的民眾大會演變而來。在征服不列顛和創建國家的過程中,形成了由少數有影響的權貴要人組成的賢人會議。
議會:賢人會議的權力23頁。
王權:這一段得重寫:意為歐洲大陸如何,而英國有其特殊性見35頁。如從威廉開始寫就不用重寫。最終應該實事求是。
王權:[威廉對大陸封建制度的改革]威廉一世在入侵英國之前曾統治諾曼底30余年,深知法國式的封建制度的缺陷。法國王權微弱,只是大封建主中的一個,而且常常不是最大的。許多大貴族的領地遠遠大于王室。經年累月處于分裂狀態中。威廉留下約占全國土地的1/7。其余按照諾曼底的分封方式,分配給軍事部下和高級教士。威廉引進的封建制度比法國自然形成的封建制度完備。在英國“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在法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王權:但男爵們的分裂主義傾向也是對王權的一個巨大威脅。可以這樣理解威廉進入英國后對大陸的封建制度進行了改革。有意識地削弱封建大貴族的勢力。任何一個伯爵、男爵的領地都遠少于王室領地。將大貴族的領地分封在全國各地,不讓其相聯成片。英國大貴族很難像法國諸侯那樣形成與王權分庭抗禮的地方獨立王國。1086年8月1日,威廉一世在索爾茲伯里召開效忠宣誓大會,要求全國所有的封建主全部向威廉行臣服禮,威廉成為全國最高領主。由于全國的封建領主都是他的封臣,在需要是他能夠征集起4200名騎士的軍隊。同時威廉還有召集民軍的權力,而貴族卻無這種權力。嚴禁貴族修筑城堡,而威廉在全國各要沖修筑了星羅棋布的城堡。
王權:但英國有其獨特的經歷,王權相對強大,而歐洲大陸國家在封建時代初期,都經歷過相當長的分裂割劇時期。
議會:賢人會議在諾曼征服后演變為御前會議,成員主要是諾曼貴族,只有2人是英吉利人。國王的直屬封臣都有權利和義務出席御前會議。但實際上只由僧、俗大貴族和王室官員組成。職能是司法審判,調節國王與貴族,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商討國事。御前會議分為大會議和小會議兩種形式,但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后來的議會就是在大會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王權:威廉繼承了盎格魯-薩克森時代的制度。46頁但采取了貶抑伯爵,重用郡長的政策。郡長職務不能世襲,國王有權隨時搞通換。1068年威廉在全國范圍內對土地和賦役進行的調查。以便進行征稅。這在薩克森時代的英國和封建的法國都會遭到大貴族的抵抗,但英國順利的得到了執行。
王權:威廉加強了對教會的控制,將高級教職全部授予諾曼人。宣布,未經國王同意,英國的教徒不得承認任何教皇,不得接受教皇的48頁。于是威廉一世建立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王權。
王權:但是仍潛藏著二股分裂的勢力:以諾曼大貴族為主體的分裂勢力,教會也力圖擺脫世俗政權的控制。
教會:自10世紀開始于法國的克盧尼教會改革運動,這時發展為一場全歐洲的巨著運動,英國的許多修道院深受影響。改革運動的目的在于提高教會的威望,擺脫世俗政權的控制,將各國教會統一在羅馬教皇的集中領導之下。改革運動獲得了成功,到11世紀末,教會和羅馬教皇的勢力大為增強,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一套中央集權制的教會組織體系建立起來。在西歐各世俗政權旁邊,又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國際性宗教政權。
王權:諾曼王朝的君主雖然加強了君主集權,但英國仍保持著“王在法下”的有限君主制傳統。國王雖然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特權,但國王行使權力時不得超越習慣法所許可的范圍,否則便 被視為“非法行為”。
王權:諾曼王朝的后期,王室土地大顯減少,贈給教會;鎮壓貴族叛亂時,賞賜給支持王室的貴族;鼓勵諾曼人移居北部地區,而將王室土地轉讓給移民。
王權:諾曼王朝的享利一世,為防止郡長坐大成為獨立王國,改任中小貴族為郡長,并經常調換郡長的任區。利用欽命法官巡回審判。在北方建立5個國王直轄區,不設郡長,由國王直接任命軍政官統治。并且擴大了國王司法權限。60頁
王權:亨利二世(1154-1189)建立金雀花王朝。再次作出加強王權的努力。從中小貴族中擢拔大臣。改革稅收制度和財務署。取消封建騎士軍隊,建立了雇傭軍制。改革民軍的組織,確立了英國獨特的民兵制度傳統,削弱了封建制度的基礎。1164年頒布《克拉倫頓約章》,剝奪教會的獨立的法庭和司法權。諾曼征服后,英國法律體系由兩大部分組成。刑法主要是盎格魯-薩克森時代遺留下來的習慣法,民法主要是諾曼人的封建財產法。進行司法改革,使巡回審判制、陪審制和國王司法令狀成為固定的制度。代替了神判法和決斗法。成為英國司法審判的主要方法。使原來相對獨立的地方法庭和私人法庭納入國王司法系統之中,實現了司法的中央集權化,促進了全國統一法律制度的形成。69頁。形成全國的普通法。使英國最選跨入法律一統的時代。到中世紀后期,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在歐洲普遍發展,從而要求建立全國統一法律時,普通法和議會傳統一起,成為英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強大武器。司法集權化促進了職業法官和獨立司法機構的產生。70頁。亨利二世的改革取得了成功,集權君主制發展為無需強有力的國王個人因素推動也能正常運轉的較為系統完備的國家統治制度了,這在當時的歐洲是無與倫比的。72頁。
議會:議會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王權與地方 勢力及教會斗爭的結果。是不斷自我適應新需要、新目的的結果。亨利二世改革時,為了得到社會的支持,總是先召開大會議,利用大會議對不服的貴族和主教施壓。強化了大會議的政治性能。弱化了其封建色彩。到12世紀末,大會議在性能和作用上已經演化為以議決國家要事為主的全國性政治機構。76頁。
議會:王權加強后,便企圖近使臣民承擔過分的封建義務,于是貴族、教會、市民便不得不聯合起來進行反抗。1215年 6月15日,英王約翰(1199-1216)被迫簽署了大憲章。此憲章雖然只是重申了貴族的封建權力,但卻體現了一個憲法原則“王權有限”。國王無權擅自征稅;國民有被協商權;國王應受監督;國民有權合法反抗政府;國民亨有人身自由;大貴族利用大會議來同王權作斗爭,爭取參政權。1258年大貴族迫使英王亨利三世()接受《牛津條例》。
議會:12-13世紀英國的工商業有了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城市,大多數城市都實行自治。由騎士和城市商作坊主構成的中產階級開始崛起。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適應這種新情況,王室為保證稅收,1220年要求各郡選舉兩名騎士參加大會議,他們有決定稅額的全權。 1265年的“西門國會”又從各城市召集了兩名市民代表參加,標志市民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但直到14世紀初,平民代表仍受到輕視,議會中經常沒有平民代表。直到1325年,平民才最終成為議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到愛德華一世(1272-1307)時期,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松動,經濟關系日益復雜,出現了許多傳統的封建習慣法無法恰當處理的糾紛,愛德華一世制定了大量成文法規,這些法規只有在經過議會通過后才有充分的法律權威。這使得議會的召開趨于經常化、制度化。1341 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1367年下院出現議長的職務。
1297年議會迫使愛德華一世頒布《憲章確認書》,從法律上承認了議會的征稅權。到14世紀后期,議會已控制了國家的征稅大權。財政監督權。平民享有立法“請愿”權,貴族享有立法“同意”權,國王擁有法規“制定”權。15世紀中葉,下院取得了立法動議權。批評、監督國王政府是14世紀取得的第三項政治權力。
14世紀初議會還是一個不定型的,依附于王權的御用工具,14世紀末,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穩定組織形式、完整程序規則和確定權力范圍的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議會制度的基本構架已經形成。
議會形成的原因:城市中產階級興起,為議會特別是下院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曠日持久的戰爭(百年戰爭)給英王帶來嚴重的財政困難,造成了有利于議會的形勢。每當國王要求征稅時,議會便提出某些政治要求作為交換的條件,進行討價還價。為議會擴大權力提供了便利條件。封建貴族間的斗爭,也有助于議會權力的增長。
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時期享利四世。議會選舉逐漸規范化,議員取得了辯論自由和在議會開會期間免于逮捕特權;(享利四世在1074年授予議員的)享利四世同意任何稅收都由下院提出和批準。即下院這時中立法的請愿者,又是立法的同意者,在立法中已和上院處于平等地位(享利五世時)。議會經常不斷地參與、監督國王政府的組成與決策。甚至干預和監督王室內部事務。
偶然性:亨利四世靠武力征服和議會的支持成為英國國王建立了蘭開斯特王朝,因此依靠和尊重議會。為鞏固王位,不惜通過政治讓步維持與議會的關系。小會義發展為后來的諮議會。議會政治是一種封建的貴族政治。大貴族控制了議會。貴族間的爭奪導致中央政府軟弱無力,使英國處于無政府狀態。導致了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的大規模玫瑰戰爭。
特殊性:法國三級會議無司法權,英國議會從大會議繼承了司法權。
1485年博斯沃斯戰役結束了玫瑰戰爭。亨利七世(1485-1509)建立了都鐸王朝。貴族集團和天主教會的政治勢力被摧毀,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治。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封建特征和資本主義特征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個既非封建又非資本主義的世界。 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工農業中占居主導地位。大陸各國爆發激烈宗教沖突,大陸工匠流亡英國。
工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英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封建舊貴族江河日下,包括鄉坤在內的新貴族,資產階級及自由職業都迅速崛起,日益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農民出現劇烈的兩極分化。封建大貴族迅速衰落,失去以往與王權抗衡、左右國家政治的力量;新興的資產階級還未成熟到足以執掌國家政權的程度,階級力量對比呈現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代表王權的國家獲得了加強的機會。
王權:享利七世為鞏固法律根據不足的王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內政和外交措施。娶伊麗莎白為后,結合紅白玫瑰兩大家族;嫁女蘇格蘭;取媳西班牙;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化解兩國間的多年積怨。解散所有私人武裝,拆毀私人城堡;亨利八世(1509-1547)。開源節流改善政府財政。擴大王至領地。出租皇家船隊,放款給商人。親自經商牟取暴利。由于實現了財政獨立,亨利七世不經常召開議會。
王權:諮議會的成員從中產階級中擢拔。又將諮議會分成兩部分:樞密院和星室法庭。建立北方事務委員會和威爾士邊區事務委員會。各種政府機構的專業化特色加強。所有重要官員都由國王任命。國王在世俗領域的至上權威樹立起來。宗教改革。151頁。
王權:伊麗莎白王時期,專制王權進入鼎盛時期。擴大叛國罪的范圍,加強思想統治。神化王權。當時的歐洲大陸都擺脫了封建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形成了以個人專權為特征的絕對專制主義。英國是一個王權與議會相互依存。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中,給了亨利巨大支持。而議會的權力擴大到宗教領域。“上帝的法律”降為議會法之下。到都鐸后期,形成議會法至高無上的社會共識。1534年的《豁免法》將以前與議會分立的國王,變成議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王、上院、下院。其間國王是議會的主宰。上院僧俗比例變化了。下院人數增加了。上下兩院地位發生變化。以愛德華四世即位為界:前國王與議會的關系相對融洽。是國王附首貼耳的工具。之后,議會特別是下院獨立性逐步增強,每有抵制、違抗王命的現象。資產階級開始把下院作為捍衛自身利益的、反對國王封建統治斗爭的工具。都鐸時期仍是一個法律至上的法制社會。
在地理大發現的后期英國先后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強權。英國能后來居上是因為英國社會與歐洲大陸比較起來,王權相對強大,避免了大貴族的割據和遏制了教會勢力的膨脹。而強大的王權又受到了大會議及議會的限制,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他們利用王權與貴族、教會的矛盾發展自己的勢力,最終掙脫了封建枷鎖,建立起一個維護他們發展生產牟取利潤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產生。這時的英國已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在隨后的200年中,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挑戰它的霸權地位。英國能在當時的世界贏得這一切,有客觀原因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和主觀的努力。
議會: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繼承了英國王位,建立了斯圖亞特王朝。封建貴族日趨沒落,資產階級更加強大,隨之而來的是議會中力量對比發展變化,資產階級開始利用議會作為現成陣地,向封建王權展開斗爭。詹姆士不顧英國的具體情況和英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想推行在法國和西班牙實行的絕對王權,降低議會的作用。1604年第一屆議會拒絕批準國王強征新稅,維護下院對議員資格的審查權;1614 年第二屆議會再拒征稅要求;1621年第三屆議會堅持議會有權參予國家政治事務;彈劾國王親信;反對專賣制,1624年通過《反專賣制法案》;
議會:查理一世(1625-1649)彈劾白金漢公爵,已初步形成大臣責任制的憲法思想;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愿書》內容雖然是具體的,但動機是剝奪國王高于法律的特權,將國王的行為限定在法律和議會許可的范圍之內,基最終結果必將是國家主權從國王手中轉移到議會手中。噸稅、鎊稅之爭。17世紀議會與國王的斗爭實質上是一場主權之爭,即國家最高主權應屬于國王還是議會。在和長達11年的“無國會”個人專制時期,王權擺脫了議會的羈絆,達到無所限制的地步。無所顧忌地橫征暴斂。1635年政府財政達到收支平衡。1640年4月,短期國會召開。
議會:11月3日召開長期國會。處死斯特拉福伯爵和勞德大主教;撤銷星室法庭、北方事務委員會、威爾士邊區事務、高等委任法庭等特權機構;廢除船稅、噸稅、磅稅一切未議會同意的非法稅收;通過《三年法案》;嚴重削弱了國王特權,國家主權開始從國王手中向議會手中轉移。 1642年6月,議會通過“十九條建議”要求對高級官員任命和參加議會選舉的批準權;對外交、軍隊、民兵、海防的控制;教會應改革;國家主權和政府日常工作都要納入議會管轄之內,國王只能聽命于議會。
議會:1642年8月,內戰爆發;歷經兩個階段,于1648年最終結束,議會勝利,國王變為階下囚。1649年1月殘闕國會通過決議,明確宣布議會(下院)享有最高主權。2月,作為貴族勢力堡壘的上院被取消,君主制被廢除。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議會控制了全部國家權力。但實際上一切實權都掌握在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中。1653年12月16日,克倫威爾成為護國主。1658年克倫威爾死。1660年查理二世(1660 -1685)復辟。復辟解決片面吸取了革命年代的教訓,只是將王權和議會重新納入了“國王在議會中”的傳統外殼中,不有從制度上對二者的權力關系作任何實質性調整。
在圍繞《排斥法案》的斗爭過程中,1679年5月制定了《人身保護條例》。詹姆士二世(1685-1688年)繼位,嚴重威脅到英國人民一向珍視的司法獨立性、議會選舉自由和國教的統治地位。又一次把英國推向絕對君主專制的邊緣。
1688年光榮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復辟解決”兩方面的的教訓,既摒棄了無限制的斗爭,又避免了無原則的調合,它通過三個方面的“革命解決”,王位繼承問題的解決、“憲法解決”和“財政解決”,對中央權力結構作了重要而適度的調整。否定了君主世襲制原則和王位神授觀念;1689年《權利法案》,控制了軍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案》對王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1694年的《三年法案》限制了國王召集、解散議會的隨意性。
1690年3-4月,財政法案將政府歲入分為國王固定歲入和議會特別撥款兩部分。離開議會的財政支持,國王將寸步難行。“國王靠自已生活”到“國王靠議會生活。
到19世紀30年代,議會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國王喪失了原來的各項實權,近代資產階級議會君主制建立起來。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同法國進行了4次大規模戰爭。
國王享有立法否決權,但議會控制財政,立法要求總能實現。議會法案權威越來越高,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司法獨立通過將法官的工資從原由國王控制改為國會控制,得到了保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成為法律原則;1715年《叛國罪法案》使國王政府不能曲解法律,迫害異已。1659年《出版特許法》期滿,自動取消。1689年通過《寬容法案》、1828年《宣誓法案》《市政法案》正式廢除、1829年《天主教徒解禁法案》通過,實現了宗教自由,天主教徒也獲得了政治平等權利。各城市恢復了自治權,地方自治體制一直保持到19世紀中葉。
建立起一套近代財政管理制度。如廢除了承包稅制改由政府直接征收。成立了票據兌換所。建立國債制度。財政預算制度、專款專用制度、財政審查制度和國債制度的建立,從制度上鞏固了議會的財政控制權。1830年《國王年金法案》議會建立起對國家財政的全面控制。英國近代資產階級立憲君主制,是在議會君主制、兩黨制、內閣制三者相互聯系、彼此影響、同步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國王的行政決策權、大臣任免權、外交都受到議會的限制,議會開始凌駕于國王之上。
到1832年議會改革后,隨著責任內閣制和兩黨制的確立與完善化,國王的行政權力被剝奪凈盡,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內閣控制了國家決策與行政管理大權,而議會又通過兩黨制控制著內閣的組成與去留,議會君主制宣告形成。從彈劾到質詢制度的變化218頁。18世紀下院發明了投不信任票的方法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選舉制度的變化。選區劃分、選民資格、選舉方法保持著中世紀后期的傳統面貌。選區的選民數與人口數不成比例;選民資格不統一;選舉方法是實行公開記名投票制。腐敗充斥。工業革命的進行使社會生產力盡善盡美飛速發展,造成經濟地理、人口分布和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英國的經濟中心由東南部轉向西北部。城鄉人口比例發生根本變化。議會中是商業、金融資產階級為主,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崛起。要求分享國家統治大權,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從18世紀60年代起發動了以改革選舉制度為主要目標的激進運動。得到了小資產階級、工人、手工業者的積極支持。保守派和改革派進行激烈的斗爭。在人民的反對下,反對改革的托利黨政府失敗,輝格黨接受了改革的要求,1832年6月通過了改革法案。重新劃分選區;重新規定選民財產資格。使小商人、手工作坊主獲得了選舉權;規定了選民登記程序;選民人數增加了50%,擴大了議會的代表性基礎。1867年議會改革。工人階級掀起憲章運動。為議會選舉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表明了工人階級的力量。雖然選民人數進一步增加,但選民仍不到英國人口的十分之一。1884年12月《人民代表制法》選民人數增加一倍;1885年1月《重新分配議席法》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則;1872年《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取締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法》;1885年以后,(1918年30歲1928年 21歲)婦女獲得了選權,取消了不合理的復票制。1948年《人民代表制法》實現了“一人一票”原則。這個過程中代表的成份發生變化,工商業代表在下院占居主導地位,下院成為資產階級直接控制的統治工具。1911年《議會法》上院喪失了牽制下院的力量。19世紀下院建立委員會制度。議長無黨派性原則。
英國是德意志人的后代,主要事件發生在斯圖亞特王朝,回去自己查一下就行了。
最近的有愛爾蘭獨立戰爭。
早一點的主要集中在新航路開辟的時候,英國于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荷蘭,與法國之間有些戰爭。
拿破侖帝國時期,英國是反法同盟的核心。
好像德古拉城堡,德古拉伯爵是英國的?他的故事多
英國是德意志人的后代
誰能給我大概介紹下英格蘭足球文化?
誰能給我大概介紹下英格蘭足球文化? (` '叁. '*. -柒' ;*, -C; -*;五' ,點` .C' ;〇* ,M` :)` , -瞧:╯`直,╰*播:╯.現-.場,╰` ,逼. ,` 'B. :表`╯. ` :演- *絕,╯` :色*╰: `M;□'M; :等*□:你*□.來:□`消.□:遣` ,!; 英超聯賽簡介
英國(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中世紀時在英國就出現了類似今天這種足球活動。到19世紀初,足球運動在英國已經相當普及。由于需要對足球比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1863年10月26日,有關人士在倫敦女王大街的弗雷馬森酒店聚會,討論并同意成立足球協會,會上除宣布足協正式成立外,還制定和通過了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它是現代足球競賽規則的雛形。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足球的誕生。
隨著英格蘭足協地位的日益鞏固,在全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在1871年7月20日出現了舉行挑戰杯賽的建議。這個建議是足協秘書長查爾斯.阿爾科克提出來的,他希望通過組織挑戰杯賽,吸引協會所有會員都來參賽,促進彼此間的交流。1871年10月16日,這一提議獲批準。
令英格蘭人引以為榮的不單是他們創辦了首個足球協會,而且第一場國際比賽也是由他們組織的,那是在1872年11月30日進行的英格蘭代表隊和蘇格蘭代表隊的比賽。英格蘭足總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各國陸續成立了足球協會,于是推動了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的成立。可見,英格蘭也就無可爭議的被稱做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
1882年12月6日英聯邦的四個足協的代表在曼徹斯特,通過了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后來幾年里,又對規則進行了多次的修改。1881年前后,開始了職業足球的傾向,英格蘭足協于1885年6月20日承認職業足球的合法地位。但在職業化問題上,英足協曾和國際足聯發生過尖銳的矛盾沖突。英聯邦的四個足協分別從1920年至1924年、1928年至1946年兩次退出國際足聯,不參加國際足聯的任何活動。直到1958年,雙方才達成公識。同年,英格蘭成立了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
1862年,英格蘭第一個足球俱樂部諾丁漢郡成立,從此,英格蘭各足球俱樂部陸續成立。到1870年,英格蘭有39個足球俱樂部,到1881年,英格蘭有128個足球組織。今天,共有160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其中40個俱樂部的歷史在100年以上。
1871年創立的足協挑戰杯賽是第一個全英格蘭的比賽。該比賽采用連續淘汰制,比賽雙方在預先抽簽決定的一方場地進行一場比賽定勝負。英格蘭歷史上第一場足協挑戰杯賽的決賽是在1872年進行的。從1872年至2000年共舉行了119屆,由于足總杯賽不單由甲級隊參加,凡英格蘭所有球隊均可參加,因此頻頻暴冷,許多強隊被弱隊戰勝,所以被稱為"暴冷的溫床"。今天,英格蘭足球仍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當中。
為了擴大足球的影響,英格蘭足協在1888年3月22日做出決定,創辦全國性的甲級聯賽。首屆聯賽參賽隊共12支。最后,普雷斯頓隊奪取了首屆聯賽的冠軍,并在第二年成功衛冕。1892年,英格蘭足協開始舉行乙級聯賽;1920年,出現了丙級聯賽;1958年,又增加了丁級聯賽。至此,英格蘭足球聯賽初具規模,分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實行升降級制度。英格蘭足球聯賽是世界上誕生最早,也是賽制最完善的全國性統一聯賽,后來,世界各國廣泛采用借鑒這一聯賽體制。1992年,英格蘭足球協會為適應日益發展的足球運動,在甲級聯賽基礎上創辦了超級聯賽,原乙、丙、丁級聯賽相應提升一級。首屆超級聯賽冠軍被實力強勁的曼聯隊奪得。
現在,聯賽的升降級制度大致為:每年的超級聯賽的后三名降入甲級聯賽,甲級聯賽的前二名直接升入超級聯賽,三、四、五、六名將捉對舉行主客場的比賽,以決定出二支勝者。然后,擇日在中立球場(一般為溫布利大球場)舉行一場比賽以決定第三支升入超級聯賽的隊伍。乙級升入甲級,甲級降入乙級,以及丙級升入乙級,乙級降入丙級都與超級的升降級制度相同。但丙級的后四名降入丁級,丁級聯賽的前三名直接升入丙級,四、五、六、七名也捉對舉行主客場的比賽,以決定出二支勝者。然后,擇日在中立球場(一般為溫布利大球場)舉行一場比賽以決定第四支升入丙級聯賽的隊伍。
西甲聯賽簡介
西班牙的足球運動也是英國人引進的。1872年前后,居住在烏埃瓦的英國人開始從事這項運動,并很快在西班牙居民中引起了興趣。上世紀末,英國人又將足球引進巴斯克地區。于是,在西班牙各地陸續的成立了多家俱樂部,這其中就有著名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和巴塞羅那俱樂部。1893年西班牙舉行了首次正式的足球比賽,這次比賽除了一些西班牙球隊外,還包括一些由英國商人和海員組成的球隊。1902年,該比賽正式取名為西班牙錦標賽,它是一種友誼性質的比賽。
1900年前后,大部分的足球俱樂部成立自己的小協會,即現今西班牙足協的各地區協會。從1902年起,各地區協會開始醞釀成立西班牙足球協會。1909年10月4日,在馬德里俱樂部的倡議下,多家俱樂部的代表在西班牙首都成立了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并于1913年加入國際足聯。
1902年以前,西班牙所有的足球比賽都是地方性的,最多也只是省級或地方上的比賽。1902年,開始舉辦跨地區比賽,即后來的西班牙國王杯賽。西班牙國王杯賽的參賽方式多種多樣:1902-1903年是自由參加;1913-1940年由各地冠軍隊參加;1941年,參賽的是甲級、乙級和丙級比賽的冠軍球隊;1942年由各地區冠軍參加;1943年由14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冠、亞軍共16支隊伍參加;1944年可自由報名參加;1945-1947年,由甲級和乙級各14支隊伍參加;1948年和1949年由甲、乙、丙三個級別的所有球隊參加;1950年只有14支甲級隊和32支乙級隊參加;1951和1952年由12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冠亞軍參加;1953年由甲級中的12支隊和乙級中的32支隊參加;1954-1955年由12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兩個冠軍參加;1956年由14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兩個冠軍參加;1957年和1958年由16支甲級隊參加;1959-1968年由16支甲級隊和32支乙級隊參加;1969年,又只有16支甲級隊參加;1970年經多方磋商,終于決定由甲級、乙級、丙級三個級別的球隊參加,這一決定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早在1902年西班牙國王杯賽就初具規模,雖然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于1909年10月4日就宣告成立,但直到1928年11月23日,西班牙全國聯賽才千呼萬喚始出來。由于西班牙國家足球隊在1920年奧運會足球比賽中力奪銀牌,大大的推動了西班牙足球運動的普及,各地足球俱樂部希望能創辦一種新的比賽,這樣就有更多的比賽機會,以增加財政收入,從而應付日益發展的足球局面。經多方面的反復磋商,西班牙的聯賽終于誕生了。但第一屆西班牙甲級聯賽實際上是在1929年舉行的。
現在,根據聯賽的規定:甲級聯賽的最后三支球隊降入乙級聯賽,乙級聯賽的前三名升入甲級聯賽。
德甲聯賽簡介
德國是從大不列顛島上引進足球的第一個歐洲國家。19世紀70年代,按照1863年在英格蘭通過的比賽規則,足球運動在德國迅速的發展起來。1900年1月28日,德國足球協會(DFB)在萊比錫成立。1903年,第一屆德國跨區域全國性比賽的決賽在漢堡舉行,萊比錫隊獲得了冠軍。1904年,國際足聯將德國接納為會員國。在此后的漫長的風風雨雨中,德國足球在漫無目的地胡亂發展。自1900年德國足協宣告成立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占領德國止,德國足協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隨著二戰的結束,德國經歷了一段東西分裂的歷史,德國足協被迫解散。 1947年,在西方三國管轄下的法蘭克福市,成立了聯邦德國足聯。次年蘇聯紅軍管轄下的民主德國也成立了足球協會。聯邦德國于1947-1948賽季開始組織聯賽,比賽仍沿用了過去德國聯賽的方式,即決賽在聯賽期間成績最好的球隊進行。這一比賽方式一直沿用到1962-1963賽季。在這期間,聯邦德國足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即力量型足球,講究充沛的體能和完美的戰術配合。在1963-1964賽季里,聯邦德國對聯賽進行了整頓,開始進行統一的職業聯賽。聯邦德國的甲級聯賽有18支隊伍參加,是歐洲大陸最負盛名的比賽之一。每個賽季結束時的最后三支球隊降入乙級,乙級比賽中的前三名升入甲級。乙級聯賽分南、北兩組,每組參賽隊為20支。乙級聯賽的后四支球隊降入業余球隊,回到各自所在地區參加本地區業余性質的聯賽。在聯邦德國,足球運動受到足協的嚴格控制。 民主德國的足球運動是業余性的,它的聯賽開始于1949-1950賽季。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足球同出一宗,無論是對足球運動的認識,還是所體現的技戰術風格,都流露出濃厚的日爾曼氣息,具有良好的紀律、充沛的體力、頑強的斗志和整體的配合精神。1990年世界杯賽結束后,分裂45年之久的德國終于走向統一,兩個足球協會也合二為一,成為德國足球協會。 統一后的德國足球運動基本沿襲了聯邦德國的足球體制。民主德國的并入,曾使德國足球出現了暫時的混亂局面,歷經四年的陣痛,德國足球終于走上了大統一。一些老牌俱樂部舉起了德國足球的大旗,夕日的一些中、小俱樂部也憑借自身的實力取得了立足之地。這使德國足球走向了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 德國甲級聯賽在經過四年過渡期的發展后,又保持在18支球隊的水準上,其中每年甲級聯賽后三名降入乙級。乙級聯賽的前三名升入甲級,乙級聯賽的后三名降入丙級聯賽。丙級聯賽分東、南、北三個區進行,各區的前兩名共6支球隊進入第二階段,爭奪升入乙級的三個名額,各區的后兩名共6支球隊進行附加賽,成績最差的4支球隊降入地區業余性的比賽。
意甲聯賽簡介
浪漫而柔情的意大利人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塊熱土上曾誕生了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杰出的人文藝術大師,也曾培育了凱撒大帝、墨索里尼等絕代梟雄。意大利人同樣賦予了足球以極強的想象力,意大利國家隊是繼巴西之后第二個三奪世界杯的球隊。100多年來,意大利人以自己獨特的歐洲拉丁派風格與歐洲力量派、南美技術派鼎足而立,先后創造了"鏈式防守"、"自由中衛"、"快速反擊"等現代足球戰術,并創造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優秀球星。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如若失去了癡迷的觀眾和狂熱的擁戴者都將黯然失色,而偏心的意大利人卻單單給予了足球那么深、那么執著的感情。在激情似火的亞平寧半島,足球迷已高達總人口的72%,其中的30%還是紅顏粉黛。難怪每逢周日下午聯賽揭幕之后,整個亞平寧半島都沉浸在一片喧鬧的海洋之中。最優秀的球星、最先進的戰術與最良好的管理層,使意甲聯賽散發著逼人的魅力。世界各地的超級球星紛至踏來,云集于此,在亞平寧的綠茵場上縱情表演、群星燦爛。聞名遐邇的AC米蘭、尤文圖斯、國際米蘭、都靈、拉齊奧、羅馬、帕爾瑪、佛羅倫薩等球隊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把意甲聯賽的整體水平推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把亞平寧半島變成了舉世矚目的足球熱土。
這里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綠茵豪門,最耀眼的足壇巨星,最優秀的足球指揮家,他們的名字讓每個人為之怦然心動,這就是百年華誕的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
十九世紀末,現代足球由英國傳播到意大利,最早出現在北方工業城市都靈和港口城市熱那亞。1898年3月15日,意大利足球聯合會宣布成立,當時只有4支球隊申請參加了該組織。5月8日,一個和煦溫暖的春日,第一屆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如同稚嫩的新生兒在都靈哇哇墜地,參加的球隊是都靈國際隊、F.E都靈隊、都靈體育隊和熱那亞隊。比賽只進行了一天,熱那亞隊兩戰全勝登上了冠軍的獎臺。
從這一刻起,足球,這股強勁的旋風吹遍了亞平寧半島。參加比賽的球隊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觀眾也日益踴躍。其間,圍繞著賽制、賽程、地點、資格等問題人們展開了長期的爭論和磋商。
因為當時意大利足協是一個比較松散的組織,對聯賽管理不力。不久,足協屬下的職業隊和業余隊在賽制、時間、地點等方面發生爭執,最終導致分裂。職業球隊進而成立了職業足球聯盟,與足協分庭抗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兩大組織才化干戈為玉帛,重新合并,并于1920年舉辦了戰后第一次全國錦標賽。但由于合并后比賽規模過大、工作復雜,足協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再搞全國性比賽,而是把球隊按地區劃分為幾個大區,分別進行區域性錦標賽。這一錯誤的決定使足協喪失了對全國足球運動的統一管理和報紙雜志權,成為形同虛設的組織。由此造成全國足球運動停滯不前,球隊的生存成為大問題。直到1929年,意大利足球聯合會才最終確定了新的比賽制度:各球隊根據水平分為四個檔次:甲級隊、乙級隊、丙級隊、丁級隊。比賽采取主客場雙循環積分制(最初為2分制,現為3分制),以后又將地區隊和新組建的隊劃為選拔隊,資格在丁級隊以下。新的比賽制度確定之后,意大利足球運動一掃頹勢,走向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日月穿梭,斗轉星移,在歷史漫長的磨洗下,意大利足球日益放射出無比輝煌的光芒。1980年,意大利足球聯合會宣布外籍球星市場開放,每隊均可引進二名國外球星。1988年擴增為3人。1993年改為只允許3名外籍球員同時上場。"博斯曼事件"之后,各隊外援人數不再受限定,但非歐共體國家的球員只允許3名球員同時上場。1982年意大利國家隊獲得西班牙第11屆世界杯足球賽的冠軍,于是這片熱情的土地愈發成為了足球明星成長的搖籃,意大利也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足球王國。
今天,意大利有18支甲級隊,20支乙級隊,兩組16支丙級隊,四組72支丁級隊。
大浪淘沙東流去,蒼茫歲月已百載。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在經歷挫折和風雨之后,終于云集各國球星,博采眾家之長,兼收并蓄,水乳交融,造就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盛會。被譽為"世界第一聯賽"的意甲堪稱世界足球王冠上的明珠。
參考文獻:北國體壇
在地理上,英格蘭被分為8個大區。首都倫敦領銜的正是東南區(South East);倫敦以北是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劍橋、諾里奇和伊普斯維奇都在這個范圍內;倫敦以西,則是西南地區(South West),包括南安普頓、樸茨矛斯等西南沿海城市;倫敦的西北方向,是英格蘭的傳統工業區之一的西米德蘭地區(West Midlands),核心城市當然是伯明翰;從中部將英格蘭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的奔寧山,正是西米德蘭和東米德蘭(East Midlands)的分界線,東米德蘭包括謝菲爾德、諾丁漢和萊斯特等城市。東米德蘭正北方向,是約克郡地區(Yorkshire and Humberside),重要城市為利茲;約克郡的西部,便是聞名遐爾的英格蘭西北地區(Northwest),從約克郡再往北,就是北部地區(North),包括英格蘭北方最后一個重鎮紐卡斯爾,以及桑德蘭、米德爾斯堡等中小城市。
粗粗掃一遍英格蘭地圖,要用足球俱樂部來標量這個地區,會顯得非常便利。其實一個了解英超的球迷,會對這8大地區的重點城市都比較熟悉,因為每個英格蘭大城市或者中型城市,都至少會有一支不錯的優秀球隊。現代足球在這片土壤上誕生,卻在全球開出了各種不同的花朵,可是只有在英格蘭,只有在英格蘭的西北,你才能找到足球那種最原汁原味的樂趣。同時也只有在西北,你才能找到那個最繁榮璀璨的足球帝國。
英格蘭西北,這是一塊神奇的足球土地。一片依山傍海的狹窄土地上,居然活躍著20多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在2003-2004賽季,這里就有著6家英超俱樂部、5家英甲俱樂部和5家英乙俱樂部。以曼徹斯特、利物浦為軸心的西北足球地帶,百年來一直是英格蘭乃至英國足球的中心地帶。足球文化傳統的累積和豐富,與英格蘭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每一部關于現代足球的歷史都無法輕視這片土壤對現代足球的影響。
任何一個喜愛足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曼聯;任何一個研究足球的人,不可能不研究曼聯。曼聯就是曼聯,你可以痛恨它,鄙視它,唾棄它,譏嘲它高度商業化的“曼聯公共有限公司”——在倫敦股市上,曼聯就是這個公司名稱:Manchester United Limited Company,其中已經找不到“足球”和“俱樂部”的字眼,可是沒有人能夠忽視曼聯。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曼聯球迷,永遠也不會是,但是從我產生記載自己在英國的足球朝圣行跡的念頭時,我就知道,不研究這個巨大的聯合帝國,對英國足球的了解便永遠都只會是一知半解。曼聯已經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它的態度,球迷可能各不相同,很多人都未必會認同曼聯的存在和繁榮模式,可它就是那樣存在著并繁榮著,這個事實誰又能忽略?
在現代足球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俱樂部能像曼聯這樣充滿傳奇色彩,至今也沒有第二個俱樂部能像曼聯這樣,建立起一個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更沒有哪個俱樂部能像曼聯這樣,在不同球迷心目中,激起如此多不同%
相關推薦:
最新繼承法全文(新民法典遺產繼承法全文)
怎樣訂立遺囑信托(辦理遺囑信托的需要哪些條件)
遺產稅的征收范圍(中國遺產稅開始征收了嗎 稅率是多少)
離婚房產問題(離婚房產分割問題)
非法同居生子(非婚同居可以生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