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糾正一點的是,在正史上并沒有孝莊下嫁多爾袞的這件事,所以就更不可能留下孩子了。一直以來都有關于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聞,尤其是在多年前那部孝莊秘史上映后,世人更加認為孝莊和多爾袞兩個人之間就是有私情,甚至孝莊還下嫁給了多爾袞。但實際上這一切都只是傳聞而已,歷史上并沒有實錘。
在清朝初期,一提多爾袞,這可是響當當的人物。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和皇太極是親兄弟。有膽略有氣魄,馳騁疆場戰功無數,從貝勒到親王,再到輔佐順治的攝政王,無處不體現出他的雄才和大略。
1643年皇太極去世后,作為叔父的多爾袞,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力壓豪格親手把孝莊5歲的兒子福臨推上了帝位,這讓孝莊心存感激。而31歲多爾袞也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叔父攝政王。一個是30歲的喪偶美婦大玉兒孝莊,一個是風華卓越的棟梁將才,一定得要擦出點甜蜜的小火花的。 滿族有自己的舊婚俗:就是哥哥死后,弟弟可以迎娶嫂子。當時,正趕上多爾袞發妻離世,而朝臣們也早看透了孝莊和多爾袞的心事,就極力撮合,這就是歷史被人人津津樂道的孝莊下嫁。
據傳說,婚禮是一個偉大的場合,福臨親自下詔書表示祝賀。所以有人想問,福臨都恭喜了,那為什么多爾滾死后,順治也挖他的墳土?我只能說,那是當時福臨的小胳膊還擰不過多爾袞的粗大腿 。你占領了皇帝的母親,皇帝也恭喜了,世界上有這樣的事情嗎?孝莊嫁了,當時孝莊就是美的誘人,甜的掉牙,而多爾袞也是壯男一枚。可是總有意外,7年后38歲的多爾袞在一次野外活動中,從馬上跌落下來,一個錚錚漢子就死了,還真是怪可惜的。更奇怪是,他們的7年的婚姻竟然沒有愛情的碩果,一個子嗣都沒有留下。
事實上,這并不奇怪。多爾滾身邊不乏女人,除了大玉兒,還有十多個妻妾。那時候,他經常對大玉兒眨眼,孝莊也拿著手帕捂著臉。事實上,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現在看來,政治交流的色彩更濃了。至于婚后是否有真愛,只有大玉兒明白.
孝莊根本沒有下嫁多爾袞,何談生孩子?之所以有這個傳言一方面是滿漢文化的差異;一方面是中原抗清群體的宣傳。
一、滿漢文化差異
關于太后下嫁這個問題,孟森先生和鄭天挺先生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滿族有一個傳統,對于功勞巨大的人,會將親屬稱呼和爵秩稱號聯系到一起,以顯示其尊貴。
(孝莊、多爾袞劇照)
在順治元年,福臨加封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在眾多伯父、叔父之中,只加封此二人為叔父王和叔王,原因是這兩人輔政,且封親王已久。其中多爾袞功勞大,封為叔父王。三年后,封多鐸為叔王以表彰其入關定天下之功。在待遇上,叔王俸祿也比親王要高,護衛要多。
(多爾袞)
而且按照滿族文字語言習慣,稱“皇父攝政王”并不意外。因為滿族習俗,向來有稱呼尊貴者為父的傳統。這種敬稱,類似漢族政權中的“尚父”、“仲父”。所以皇父攝政王直接譯為“父王”,確實會讓人大吃一驚,多爾袞不娶大玉兒,怎么能讓順治稱為“父王”呢?其實在滿文原文中,更準確的譯法是“汗的叔父父王”。
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叔王、皇父攝政王本身只是為了與一般親王做一個區分,對立大功親王的一種嘉獎,在滿文愿意就是叔王的意思,并不是漢文中“父王之意”。
二、抗清群體的宣傳
關于太后下嫁,最早的記載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建”是建州的意思,清朝起初是大明的建州三衛,“夷”是貶稱,合起來就是指清朝,這詞大致就是寫“清朝宮中的那些事兒”。
這本詞問世的年月大體是公元1649年,多爾袞稱皇父還不到一年。《建夷宮詞》有十首,其中第七首是寫孝莊下嫁“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張煌言)
大體意思就是禮部尚書錢謙益將大婚儀式送進宮中,全部喜迎太后下嫁。有鼻子有眼,非常熱鬧,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這首詞后來傳播很廣。
但我們來看看張煌言的身份。張煌言,號蒼水,浙江寧波人,官至南明并不尚書,常年在浙東與沿海一帶與清軍對峙作戰,1661年作為鄭成功的前鋒北伐,一舉圍困南京。在兵敗后解散所部,在浙江南部隱居。
作為一位堅定的抗清士大夫,他寫這首詞有非常深的政治寓意,即通過“太后下嫁”這類事來強調清王朝的野蠻屬性,否定其治理天下的合法性。
(建夷宮詞)
因為大玉兒孝莊害怕如果自己為多爾袞生下子嗣后,會對自己的孩子福臨產生威脅,所以才不愿意生。多爾袞在當時是最有可能勝出的,盡管豪格是最名正言順的一個繼承人,但他沒有多少支持者和實權。在歷史上,叔叔取代他的孩子繼承王位也很常見。如果多爾袞繼承了統治體系,皇太極的那些兒子們肯定都不會有好下場。大玉兒孝莊一定也知道這一點,所以為了保護她的兒子,所以她才會跟著多爾袞。作為回報,孝莊要求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孝莊知道如果沒有多爾袞的支持,福臨的王位就不會穩固。
不過畢竟福臨不是多爾袞的親生兒子,福臨對多爾袞顯然也是有些抵觸情緒的,孝莊每天都生怕這兩個人會鬧崩,所以更不敢與多爾袞生孩子了,否則多爾袞如果有了自己的兒子,那肯定就不會再正眼看自己的兒子福臨了。
而且,多爾袞有大量的妻妾,但只有一個女兒,這實在是令人捉摸不透。所以也有傳聞說是因為多爾袞的生育能力有問題,所以孝莊才一直沒能生育。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也許這二人并沒有實質性的婚姻,只是一種曖昧的關系,并沒有對外公開,所以才沒有孩子。
然而,在當時清朝有一部《朝鮮仁宗李倧實錄》中卻記載:鄭太和說多爾袞“似是已為太上矣”,這其中的“太上”和“太后”是對稱的,這意味著多爾袞當時似乎已經是太上了,也就是太后的丈夫。這意味著他們當時非常親密,感覺像一對夫婦,但他們卻又不是夫妻,所以才會用“似乎”這兩個字。那既然兩者的關系還沒有公開,自然孝莊是不會生下子嗣的了。
一、皇九子福臨,在皇位繼承權上,不占優勢。
皇太極一生一共有11個皇子,而大玉兒所生的福臨,也就是后來的順治帝,是皇九子,所以,在皇位的爭奪中,實際上并不占優勢。
當然,多爾袞在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皇位的過程之中,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實際上是占有極大的優勢的。
多爾袞的優勢在于他自己的實力強大,而豪格,能夠得到支持,最多的是因為他的正統地位。但是,皇太極的其他的皇子也具有繼承權,也是正統的繼承人。
所以,在多爾袞爭奪皇位失敗之后,退一步,轉而支持福臨,既能夠保持多爾袞的權力優勢,又能夠便于多爾袞操控朝政,是一步妙棋。
但是,皇太極的兒子,就算是年幼的兒子也非常多,為什么單單是選擇福臨呢?
大玉兒,無疑在這一個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深宮里的妃子,在皇帝去世以后,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兒子。所以,為了福臨能夠上位稱帝,大玉兒顯然是能夠舍棄一切的。
但是,雖然種種記載都顯示,大玉兒確實拉攏了多爾袞,但是,其中的緣由,卻并沒有記載。這就不由得,后人對兩人之間的風流韻事,加以揣測。
多爾袞執掌朝廷大權,成為攝政王,這不奇怪。但是,為什么稱為“皇父攝政王”,而不是“皇叔攝政王”?
這不僅僅是多爾袞自稱的,而且,能夠得到朝廷的認可,出現在朝廷的公文里。甚至,讓順治帝也這樣稱呼多爾袞,無疑是非常不妥的。
順治帝在年紀小、不懂事的時候,能夠這樣稱呼,但是,一旦在順治帝長大成人以后,肯定會非常的抗拒這樣的稱呼。
再加上,一些民間的,關于皇太后下嫁攝政王的記載。于是就將皇太后大玉兒下嫁攝政王的事情,推上了又一個言論的巔峰。
本來,大玉兒費盡了千辛萬苦,將福臨推上皇帝的寶座,當上了皇太后,應該能夠得到福臨的敬重、信賴。
但是,根據順治帝的種種作為來看,順治帝與孝莊皇太后之間的關系,并不和睦。
這一點,從順治帝執意將孝莊皇太后的侄女,當時的皇后廢掉,任憑孝莊皇太后做出種種努力,都沒有改變主意可以看出來。可見,福林并不單單,是為了廢除一個皇后,而是,為了與孝莊皇太后斗氣,才廢掉了這個皇后。
所以,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不和睦,也是極為反常的。但是,如果孝莊皇太后真的下嫁多爾袞,這中間的不和睦,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