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及習俗
1、來歷: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2、習俗:
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后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1、寒食節的來歷
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
《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
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2、寒食節的習俗
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擴展資料:
主要價值
藝術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歷史名著反復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鑒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中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
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中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節日起源 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繼位,即晉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介子推堅辭不來,晉文公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就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節日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 1、 禁煙冷食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2、 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 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 寒食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6、 寒食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7、 寒食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8、 寒食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來歷: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習俗:拜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
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1、來歷: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2、習俗:
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后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有什么來歷?寒食節有哪些風俗?
寒食節是古代社會一個重要的節日,一般設在清明的前幾天。對于寒食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你又了解多少呢?寒食節到底因何而來,又有哪些特殊的習俗呢?下面和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寒食節的起源及習俗吧。
寒食節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對火種的崇拜。火在當時人們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既可以作燒煮烹制食物用途。當時的人們采用鉆木取火的形式獲得新火種,在沒取得新火期間,禁止生火,人們只能吃提前準備的冷食度日,這就是禁火節。
而后禁火節發展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晉國一代先賢介子推。據說,晉文公在外流亡期間,介子推為了不讓國君挨餓曾經為他割下大腿肉。等晉文公榮耀歸國后,卻忘了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也絲毫不爭奪名利夸耀自己的功勞,帶著老母親直接歸隱山林。而后晉文公親自上山恭請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高風亮節不愿為官,一直躲而不見。為了逼他現身,于是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豈不料卻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晉文公悔恨不已,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難日,晉國上下都不允許生火做飯,只能吃寒食,因此稱為寒食節。而后經過歷朝歷代發展,寒食節擴大到全國各地,成為了全國性的節日。
關于寒食節的風俗也有很多,其中拜墳祭祖、插柳踏青、蕩秋千等都是頗為重要的習俗。寒食節當天,一家族到先祖墓地祭拜,上墳不設香火,在墓前掛上紙錢,遠在他鄉的人也可以登山望祭,沾先祖德澤。插柳也是寒食節常見的習俗,將柳枝插在屋檐下,原是紀念神農氏,后來又被用于預報天氣,所謂“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此外,蕩秋千、踏青都是古代女子寒食節最為常見的活動項目,這一天相約結伴去郊外踏青賞春色,或是男女蕩秋千追逐游樂。
寒食節的來歷及習俗?
節日來歷:
寒食節跟春秋時的介子推有關系。
據史籍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節日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凈腸
寒食節去野外采集野菜,不僅鍛煉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后,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緬懷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
寒食節來歷: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習俗: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的來歷及習俗?
有獎勵寫回答共3個回答
李秋言
市場營銷經理,沈陽遠大智能工業
關注
成為第2358位粉絲
節日來歷:
寒食節跟春秋時的介子推有關系。
據史籍記載: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節日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凈腸
寒食節去野外采集野菜,不僅鍛煉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后,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緬懷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相關推薦:
農行小額貸款利率(農行銀行小額貸款利率是多少)
虐待被監管人罪(新刑法虐待被監管人罪怎么判)
協議離婚還是起訴離婚靠譜(協議離婚和起訴離婚哪個比較好)
遺產繼承判決書已經下來了但是對方不履行怎么辦(遺產繼承官司判決后如何執行)
破壞生產罪處罰(破壞生產經營罪的刑罰有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