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能給菩薩燒香嗎
可以,很多地方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給菩薩燒香。
菩薩[pú sà]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
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對于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即大)、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等,以與二乘區別。
此外,由于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
當然可以。佛門弟子可以天天給佛菩薩上香供養。
上香,是人與神佛、圣尊或先祖的一種溝通方式,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其歷史由來已久。上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于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
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佛教上香含義: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范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于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意,佛并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七月十五可以給菩薩燒香。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復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中國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觀念,后來儒家提煉出孝悌親親意識,發展出宗族組織和社會結構。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很淡薄,祖宗觀念很強烈。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必須允許中國人奉拜祖先,否則傳不下去。佛教最終也接受了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目連救母就是個孝道故事。七月十五文化的第二個層次,是中國人的鬼神觀念。中國人認為,人死了去往冥界,一切生活起居與活人無異,還要定期和我們產生信息溝通。因此有了悼亡活動,定期給親人送吃的、送日用品、送冥幣。
你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給佛菩薩燒香
菩薩并不需要你的供養,但你可以通過供養為了自己積聚福德
所以當然是時刻記得比較好、
鬼節的話,是民間迷信和佛教的一些傳說(是傳說非正統說法)結合的一種民間信仰習俗,但與佛教關系不大,所以是可以燒香的。
七月十五日,是世俗的鬼節,但卻是佛像的歡喜日,這天是佛教盂蘭盆節,亦是出家僧人凈心安居修學整整三個月圓滿的一天,你這一天要是去寺廟進香、禮佛、供養,對你去世的親人,有非常大的利益,對于你自己也是如此,另外,你若時時保持真善之心,那日日皆是吉祥日
寒衣節前燒紙還是當天燒?2020年寒衣節可以祭祀嗎?
寒衣節前燒紙還是當天燒?
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 ,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就像春節到,除夕放炮,顯得你想得比較周到,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一般也是可以提前23天就好了。
2020年寒衣節可以祭祀嗎?
農歷:二0二0年十月初一日
公歷:2020年11月15日,星期曰,天蝎座
【今日老黃歷所宜】
齋醮 赴任 修造 開市 納采 求嗣 祭祀
祈福 解除 納財 栽種 求醫 塞穴 立券
筑堤
【今日老黃歷所忌】
移徙 入宅 安香 嫁娶 上梁 安葬 開倉
針灸 納畜 置產 破土 行喪 出行 動土
豎柱 蓋屋
根據黃歷信息可知,2020年寒衣節這天是宜【祭祀】的,因此這天是可以祭祀的日子。
燒紙是什么意思?
1.亦作燒紙錢。焚化紙錢等以敬神佛。 宋俞文豹《吹劍錄》: 唐王玙傳:‘ 漢 以來,喪葬皆瘞錢。后世俚俗稍以紙代錢為鬼事。’此燒紙、拋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楊萬里《雨作抵暮復晴》詩之二:南商北賈俱星散,古廟無人燒紙錢。《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邊皂纛旗下,奠酒燒紙,一刀斬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爺頭七,小的送這三牲紙馬到墳上燒紙去。巴金《家》二九:你給 鳴鳳 燒紙的時候,請你也給我燒一點。就當作我是個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著她燒紙錢,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神佛的紙錢。《水滸傳》第十五回:次日天曉,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錢、紙馬、香花、燈燭,擺了夜來煮的豬羊、燒紙六人都說誓了,燒化紙錢。老舍《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孫七 點上香燭,焚化燒紙,他自己給 小崔 穿上衣褲。
3.引火用的紙卷。王統照《生與死的一行列》:﹝ 剛二 ﹞便從腰里掏出一卷粗裝燒紙,借了老祖父煙斗的馀火燃起來。
2020年的十月初一能在家給佛祖上香嗎?
2020年的十月初一能在家給佛祖上香。
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的禁忌
1、身體欠佳的人不要去墳地;老人孩子不要去墳地;路上遇到不順的事不要去墳地;天黑以后不要去墳地;不要在墳地嬉笑游戲;不要在墳地有不敬的言語;不要在墳地方便解手;離開時不要回頭。
2、凡送給逝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并燒盡,只有這樣,這些陽間的紙張才能轉為陰間的綢緞布匹,錢財房舍等。只要有一點未盡,就前功盡棄,去者不能使用。
3、寒衣節這一天,婦女忌外出,婦女體質偏寒,需要特別的注意。
4、不要在床頭掛風鈴,即便是從前就掛著的也要在寒衣節這一天摘下來。因為風鈴是容易招來邪氣的器物,人們在睡覺的時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來邪氣入侵的時刻。
擴展資料:
上香注意事項:
一、不能上化學香或者劣質香,這樣的香上了也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幸的,折損福報。一般是上天然香才是正確如法的,這建議到無相銅爐官網定好點的天然香供奉為好。
二、上香前要注意的就是清潔,手要干凈,所以上香前一定要洗手。
三、上香時,香要自己點,不要由別人代勞。福報才是你自己的。
四、點香完后,火沒有熄滅,忌諱用嘴去吹滅,因為用嘴吹是不尊重的行為。想要滅火手向上方一提,火就能夠熄滅了。或者左右搖晃就好了。
可以的
寒衣節是在每年農歷的十月初一。
而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也都是給佛菩薩上香的日子的。
所以說,在寒衣節是可以給佛菩薩上香的。
“十月一,送寒衣”,你知道寒衣節的習俗嗎?
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這里的十月一,說的是農歷的十月一日,在這一天,都要為逝去的親人少一些冬裝,給親人們送去御寒的衣物。人們給親人們送去寒衣的時候,需要燒一些“五色紙”,就是為了防止一些沒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和自己的親人搶衣服。這些習俗都深刻地表現出,生者對亡者的哀思和崇敬!
在民間,寒衣節的習俗還有很多,不僅僅是燒五色紙和寒衣。通常人們還會煮紅豆飯,而且在祭奠的時候,也有講究,有些地方會要求祭奠的男子磕頭而不哭,而女子需要放聲大哭,而不需要磕頭!
有人說寒衣節的由來是源自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讓很多男子都死于勞役。本來在農歷的十月一日這天,孟姜女要去給去修建長城的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等到她到了長城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丈夫已經死在了這里。悲傷欲絕的孟姜女,放聲大哭,她的哭聲感動了上天,讓長城坍塌,露出了丈夫的骸骨。最后,孟姜女收斂了丈夫的尸骨,將衣物和丈夫一起掩埋,然后殉情。于是,人們便在農歷十月一日這一天,燒寒衣以表示對孟姜女的敬重。之后,便演變成了現在的寒衣節!
從農歷十月一開始,就要進入冬季了。經常有“十月一,穿齊備”的說法!這個時候,活著的人要穿得厚厚實實的,以御寒冬。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國人最重視的便是“孝”。所以,古代人便想到了要在農歷十月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送去寒衣。在唐朝以前,大多數人還是將寒衣直接埋到墳前的土里。但是隨著佛家的傳入,佛教講究“燒祭”,就是無論是祭祀祖先還是神佛,都要燒過去才能靈驗。所以,從唐代開始,人們便開始用“燒祭”。不過,燒布衣服必然是非常浪費的,所以人們便想到了用紙張做的衣服和布匹來代替布衣。
綜上所述,無論是燒布,還是紙,都是為了表達對亡者的關懷,這些燒去的紙張,寄托的都是后輩們對先輩的哀思和懷念。
寒衣節燒經書如法嗎?
傳統的冬季祭祀活動“十月一 寒衣節”即將到來,有些地區講究“十月節燒后”,就是在農歷十月初一之后才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送寒衣;而有些地區講究在立冬后(往往比十月初一早幾天)就開始這一活動。但不管怎么說,都在冬十月的交接前后。目前的祭祀常采取的“上墳祭祀”活動,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城市“路口祭祀”;然而這兩種方式,卻都是依照傳統的祭祀方式——燃燒紙錢。這就有了安全隱患,近些年很多人就提倡了“文明祭祀——鮮花祭拜”。
提倡文明祭祀
為何會有這種安全因素的擔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和十月一,這三個古代的祭祀節日,很多街角路口都有燒紙祭祀的人,而且是很隨意的,找個自己認可的位置,蹲下畫圈,便就開始了自家的祭祀活動。再祭祀結束后,卻對余灰及暗火不及時處理,以致這些節日都相繼報出了火災事件,因此在城市(城市當地居民),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文明祭祀,可以說也是一種認識的進步。
緊記安全防患意識
而對于外地在城市打拼的人,卻仍然采取路邊祭祀活動,這里顯然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內心都是想回到逝去親人墳前進行祭祀的,但受固于一些無奈,是不可能每次都趕回家鄉上墳的,但對于逝去親人的懷念卻也需要表達。由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于祭祀逝者,一直采用的都是“燃燒紙錢”這一方式,這樣才有了移植到城市的街口路角的畫圈為營的方式,以便自己的緬懷能被逝去的親人感知。
農村上墳祭祀
二個方面,可以試想一下,對于用“黃白鮮花”緬懷逝去親人的文明祭祀方式,有多人出門在外的人可以接受,在人們的傳統理念中,認可的還是“焚草紙為錢,化青煙為寄”,已然相信那跳動的火焰和縹緲的青煙是種傳遞。再者是“價格”的考慮,是如有些人所說,對于逝去的親人還要考慮成本嗎?這樣的話孝心和懷念豈不是就很假了?我要說的是,肯定要考慮的,這和孝心程度無關,比如一般人家祭祀用酒,也不過就是低價格的酒,誰又不考慮成本的用高檔酒呢?這個例子或許極端,但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紙錢寒衣”整個辦下來也就在20元左右,而一束黃白鮮花的價格又是多少呢?
呼吁文明祭祀
話再說到“文明祭祀”上,其實提倡文明祭祀是比較可取的,即體現祭祀的肅穆和緬懷,也摒棄了“所謂迷信祭祀”的傳統,這是一種進步。可具體到實際傳統祭祀節日中來呢,卻又會遇到一些問題,基于一些不便,提倡文明祭祀的人,有很多也還會采取“傳統燒紙祭祀”的方式。可以試想,現在的殯葬的改變,尤其是在城市,逝者大都在陵園,而傳統講究的“三大鬼節”祭祀,除了清明,時間節點都是在傍晚,指望城市的人們跑去郊區陵園去祭拜,也不太現實。這樣說來,“城里人在祭祀節日時的不便”和“異鄉人在外時祭祀節日時無奈”,留給人們選擇的,又回到了“街角路口、畫圈為營”的祭祀方式。
街角路口祭祀
其實,一切祭祀方式,都是一種寄托而已,逝者是無法感知的,但活著的人總要表達自己的懷念,行動也只是思想的顯現;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祭祀的認識都會被人們所認可并實行的。在目前傳統燒紙祭祀還盛行的時候,大肆批判也不可取。不過最后還是強調一下,由于路口祭祀選取的地點多是公共空間,加之街角路口為風口,安全隱患真的很大,希望人們在采取傳統方式祭祀時也能“文明”一點,選取合適的地點,適量的使用祭祀用品,從根本上先杜絕隱患的發生;做到煙火完全熄滅后再停留一會,不留火種、不留隱患。當然能做到不燒紙錢更好,也可以換種方式緬懷,比如在節日當天,多備幾副碗筷,也當是懷念親人了(這是我的建議)。
1735閱讀
搜索
2020送寒衣是什么時間
寒衣節三大禁忌
去世第一年用送寒衣嗎
禁止燒紙規定2020
燒紙畫圈的正確方法
2020年送寒衣是哪一天
佛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經書供奉在佛堂的位置應高于佛像,或放置于佛像兩側,而佛像不能置于經書之上。因為佛經是我們及所有眾生今生、來世脫離輪回苦海,破迷開悟直至成佛的所依。身為佛教徒,一定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虔誠心與恭敬心,謹慎因無明造業。
內地有給先人燒紙錢、燒紙扎的風俗,有些人聽說抄佛經對先人和自己有極大的利益,于是就自創發明出“燒經”給先人的迷信說法,這樣做不僅不能給先人增福,反而造作了極大的惡業。
燒經,就是毀壞佛法。佛陀涅槃后,弟子們通過聞思修佛陀留下的教言——“佛經”,作為實修的基礎和依據,是佛教存在與發展的重要部分,怎么能夠燒掉呢?
皈依后,有三項應該學習之行為:
已皈依佛,進入佛堂或他處壇城,應禮敬諸佛,看到殘缺佛像亦然。
已皈依法,念誦經典或平日安置,應供為妙法,看到殘缺字句亦然。
已皈依僧,跟隨僧伽修行或共處,應尊為僧寶,看到破損僧衣亦然。
三寶“佛法僧”極其殊勝,理應從心而外珍惜珍重。
很多藏民,自己吃的東西很簡單,穿的衣物很樸實甚至破舊,但是他們對三寶的供養永遠是毫不吝嗇,具足感恩與虔誠之心。
我們能看到藏區有很多莊嚴輝煌的寺廟,藏民家的佛堂永遠是他們家最明亮豪華的地方,這與我們內地是不同的。
看看內地信徒的家,客廳是最豪華的,臥房也非常潔凈舒適,有些有書房,陳列著藏書珍玩,最后才是佛堂。
有不少人都把佛菩薩們趕到陽臺上,或者小角落里,留一個小空間,大部分時間還給他們關上窗簾,不見天日。
“信佛”的差距,通過佛堂就可見一斑了。很多人都會講,“心中有佛”就好了,問題是,許多時間里,你心里并沒有佛菩薩的位置。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法會,有不少從內地來的弟子。那天突然下起小雨,大家就開始站起來往各自的房間跑。所有的藏族人都把袍子打開,將經書好好放在衣服里,頭淋著雨往前沖;而幾乎所有的內地弟子,都把佛經放在頭上擋雨。
一個原因是不知道這樣做不如法,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根深蒂固的虔誠信仰。
藏族人寧愿自己身上被打濕,也要保護佛經,因為他們知道佛經的殊勝與重要;而內地信徒第一念想到的是自己的頭不能濕,佛經在他們手中就好像一本普通的世俗書籍一樣。
不少內地弟子,念經的時候一個個都很虔誠,當說可以休息的時候,把經書往地上一放,就從上面蹦過去了。后來,我們慢慢告訴大家:經書是不可以直接放在地上的,是不能隨意跨越的,不可以蘸著口水翻經書,不可以肆意污染經書等等,這是有罪業的,大家才學會尊重佛經。
佛陀曾言:“末世五百年,我現作文字,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佛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所以,經書在佛堂的擺放位置,一般應高于佛像,或放置于佛像兩側,佛像不能置于經書之上。
身為佛教徒,一定要具備基本的謹慎恭敬,不斷增強自己的虔誠心與恭敬心,就不會無明造業了。
比如:對各國家及地區的佛教文化,佛菩薩的造像,不要以自己的看法妄加評論。各種法器表諸佛菩薩及其密意,不能作為世俗裝飾。
佛像、佛經和佛塔等佛教文物不能買賣交易,以增加財富和名聲,如果不是為了佛法流通,只是想要賺錢等私利,這樣的罪過是很重的。
很多藏族人就算看到一個紙片丟在地上,只要寫有藏文,就會恭恭敬敬收起來。
也許只有兩三個藏文,也許與佛法一點都不相關,也許只是衣服的標簽,但是他們會珍視藏文,認為藏文是為了信仰而生,是為了將殊勝的佛法引入藏區,所以會慎重對待。
有些弟子曾在僻靜地找到一些紙片拿給我,“上師,我在一個石頭縫里找到這個東西,請您幫忙看一看。”
那上面可能就是香盒上的字,或是藥盒上的字等等,被有心的藏族人發現,放入干凈的石頭縫里,以表對文字的尊重……尊重、虔誠,是由心而發的,自然會體現在言語和行動上。
學佛之后,大家可以問問自己,“我把信仰排在第幾位?”真正的虔誠佛教徒,必然會將世俗的一切往后排,信仰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也會通過他的言行表達出來。
嘴上說信佛,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有很多,通過所言、所行,及其思想是不是如法,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是不是達到一個虔誠佛教徒的標準。
大乘經典是佛教教育里最重要的法寶,是眾生的真正善知識。「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嘆,恭敬合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制作新的經論容易,但一定要印刷得很精美,令人看后生歡喜、生恭敬贊嘆之心,故經書不能隨便印。隨便印制,人家看到不歡喜,就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經本一定要盡量印得很精美。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舊書的價值高,因為它傳得很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所謂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的。故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若自己沒有力量,應勸導大家共同發心,皆是無量功德。至于經典修補后,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舊的經典修補好后可將其翻印,復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計算機,在計算機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絡上流通,都是很好的流通方法。
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后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若是佛家四眾弟子,或者是道場,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還不免要墮落。因為障礙佛法的流通比什么罪都重,做再多的好事也抵不過此罪,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這幾個字斷掉,故此利害得失,我們要清楚明白。凡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就要布施流通。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下面是小編收集...
相關推薦:
非法同居生子(非婚同居可以生孩子嗎)
遺棄多久才構成遺棄罪(父母扔下孩子多長時間是遺棄罪)
如何去處理遺產繼承糾紛(產生遺產繼承糾紛怎么解決)
有效的遺囑必須具備什么(遺囑有效的4個條件)
如何變更與撤銷遺囑(遺囑可以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