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寒衣節燒紙是為了讓陰差帶到冥間,送給已經過世的先人,讓人們在陰間能夠少受苦難;農歷十月初一為治酒、燒紙、焚香、祭奠亡靈和掃墓的日子。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農村多于此日上墳拜墓。
寒衣節的由來
寒衣節的由來,流傳最廣的是孟姜女新婚燕爾,老公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因此時值農歷的十月初一,被人們稱之為“送寒衣節”。
眾所眾知每年的十月一日都是寒衣節,每每該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都要進行祭祀、祭祖的活動,并且還要燒寒衣,不過由于此期間很多人都在上班,因此大家最關心的莫過于十月一日寒衣節能在后面上墳嗎,一起看看吧。
1、十月一日寒衣節能在后面上墳嗎寒衣節上墳一般建議提前不延后。
十月初一寒衣節,俗稱鬼節,這天可上墳的上墳,不方便上墳的可在居住地的十字路口燒一些紙元寶紙衣等祭品,最佳時間是傍晚認燈時!據祖輩傳說,這個寒衣節起源于秦始皇時期,歷史上講的孟姜女為親愛的丈夫范郎筑長城十月一日而死送衣服安葬禮天演變而來。
2、寒衣節是提前去還是推后去祭祀寒衣節當天最好,但有事情的話建議大家提前。
寒衣節是民族風俗,各地有各地習俗,寒衣節主要女兒、孫女們上墳送寒衣。但是所有人也不例外,同家人一道同祖先們燒紙幣冥布。不過現在禁止上墳,文明祭祀,主要是害怕發生火害,保護生態環境,以后要逐漸改變傳統陋習,文明祭祀,樹立新風。
3、寒衣節哪天上墳最合適寒衣節當天上午9:00-12:00上墳最合適.
古歷十月以立冬為分界線,但古歷十月初一是民間認定的寒衣節,有很多的地方會在這天上墳燒衣,我知曉的是當年五六七月去世的人,后人要在十月初一這天化紙錢燒寒衣,因為這幾個月去世的人沒有穿上避寒的衣服,如果不燒寒衣,托夢總說冷,寒冷的冬季到了,沒有避寒的衣服一定寒冷,燒寒衣要寫帖子做紙衣,有的還要注明誰燒的寒衣,現在還有人去超市購新衣去燒,按舊規去世人收不到,如去世人穿過的衣服燒去可以收到,不論收到還沒收到,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懷念的一種方式,寒冷的冬天來臨后人還想著去世的人沒有避寒的冬衣,要問候一下,這是孝字的解釋,是否去墳上燒,沒有一定規,但一定是在屋檐之外,我知道的民間風俗就約談這點。
“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辛丑年農歷十月初一日,在我當地把這一天叫做“寒衣節”。人們在這天早晨起來都要到先人墳上和墓碑錢,給先人們燒紙送寒衣。流傳著一句話“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諺語,意思是說,清明節的祭祀先人要早于清明這一天,十月一要晚去上墳祭奠。
關于寒衣節的傳說眾說紛紜,其中最為浪漫動情的,莫過于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故事。一、十月一“開鬼門”傳說。“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風塵??蓢@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鎖人。”這首宋朝的竹枝詞,寫的是古代農歷十月一日,俗語稱作“開鬼門”。傳說在陰曹地府被禁錮的鬼魂全“解放”了(來年清明節才重回墓田),在這天都要在各自的墳墓收取親人送來的棉衣和“錢糧”,所以又稱為“寒衣節”。
二、朱元璋“授衣”傳說。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三、孟姜女千里尋夫故事。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新婚三天,范杞良便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悲憤之下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了八百里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這個千古絕唱流傳開來,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大家有什么別的解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