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感興趣: 關于古代二十四節氣歌諺語大集合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歷算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所以屬陽歷范疇。世界范圍內凡是使用二十四節氣的都按陽歷計算。
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為: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這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
你可能感興趣: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
二十四節氣規律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歷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于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稱為冬至。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或南回歸線時,分別為夏至和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此后南移。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后繼續南移。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即古人所謂“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動,循環往復。我國位于北半球,北回歸線穿越我國境內。北回歸線代表了很多事物的分界線,是溫度帶(熱帶和北溫帶)的一條劃分界線,是太陽能夠直射的最北緯度線,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的時候,也意味著北半球到了夏至日(此時斗柄指向午位,太陽黃經達90°)。北斗、太陽等天體運行所標示的節氣與這條線有著密切的關系,季節交替時很多物候現象、氣候類型在這條北回歸線附近漸變。
你可能感興趣: 反映四季變化: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大全
廿四節氣的交節時間,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的變化規律。我國地域廣闊,主要位于低、中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包括熱帶、副熱帶(亞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氣候有很大差異。我國低緯地區(南方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高溫濕潤,季節轉換時光照、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中緯地區(北方地區)少雨、少風暴,季節轉換變化明顯的是氣溫,中緯地區四季溫差大,氣溫變化分明。
1月-6月為上半年,7月-12月為下半年。上半年逢6日,21日是個節氣,下半年逢8日,23日是個節氣,一般相差一二天。
二十四節氣表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于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