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歷還是陽歷算的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歷算的。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所以屬陽歷范疇。世界范圍內凡是使用二十四節氣的都按陽歷計算。
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節氣的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后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二十四節氣是以陰歷定的還是以陽歷定的?
24節氣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而劃分的。 而天文歷法大致有三種太陽歷,太陰歷,陰陽混合歷。 現行的公歷也叫格里高利歷是太陽歷,農歷即夏歷是陰陽混合歷。伊斯蘭歷即回歷是太陰歷。 太陽歷內容比較簡潔,便于記憶,而且精度較高,為各國政府所采用。缺點是出了簡潔就沒用了。 太陰歷與農業和航海活動密切相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缺點是可能在夏季過年,與四時不對。 陰陽混合歷吸取了太陰歷的農業和航海活動密切相關,又有太陽歷精度較高四季分明。缺點是復雜不便于記憶。
24節氣是按農歷還是陽歷
24節氣是按陽歷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節氣是傳統農歷的一部分,它本質上是陽歷,通用的公歷也是陽歷,兩者自然吻合度很高,但有1-2天的波動。
二十四節氣本質上是太陽在黃道上進行視運動的24個固定位置(黃道均分成24分,每份15°)。其中四個最重要的是:春分(黃經0°,晝夜平分),夏至(黃經90°,影子最短,白晝最長),秋分(黃經180°,晝夜平分),冬至(黃經270°,影子最長,夜晚最長)。
在觀測出二分二至之后,其余的節氣都可以推算出來。所以每個節氣的間隔大致為365/24=15天(實際上地球公轉不是勻速,所以并非簡單除法)。但是節氣是一個精確的黃經度數,所以節氣實際上是一個精確的時間,而不是一個日子。只是說節氣落在某日,這個日子就被稱為某某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分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納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歷計算還是陰歷計算?
-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歷,其實,它是根據陽歷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于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為315度,我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古時人們以立春為春節,在這一天舉行迎春大典。
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江淮地區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雨水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顯著減弱,長波槽脊調整轉換周期變短,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明顯減弱。江淮地區盛行的天氣過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冷空氣影響前后,氣溫變化幅度加大,冷暖氣團交匯時,會出現連陰雨雪天氣。
有關雨水的天氣諺語中有根據雨雪來預測后期天氣的,如“雨水有雨百陰”、“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有根據冷暖來預測后期天氣的,“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還有根據風來預測后期天氣的,如“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雨水節氣到來后,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人們要預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特點,對三麥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溝埋墑,為排水防漬做好準備。
驚蟄,太陽運行到黃經345度時進入驚蟄節氣。蟄是藏的意思,隨著氣溫回升、土壤解凍,開始出現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動物似被雷聲驚醒,開始出土活動,故取名叫驚蟄。
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中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驚蟄處于冬春季節交替時期,東亞高空環流發生顯著變化,沿海大槽已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尺度減小,移動性明顯。槽脊東移時,北方地區會交替出現移動性高、低壓,影響江淮地區的冷暖氣團比較活躍。受其影響,氣溫變化幅度較大,并會出現初雷雨或連續陰雨。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歷,其實,它是根據陽歷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于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二十一, 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最簡單的驗證方法,當你翻開萬年歷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個節氣與陽歷每年都是那兩天,不會跑到第三天。農歷就相差甚遠了。眼見為實。
24節氣究竟是陽歷還是陰歷
事實上,24節氣是按照陽歷劃分的。
歷法分三種,第一種只看月相變化,以一個朔望周期為一個月,不考慮太陽位置變化,這種叫陰歷。陰歷以29天或30天為一月,12月為一年,所以一年355天。由于陰歷的一年跟地球公轉不同步,所以陰歷與季節無關,新年每年都會提前十天,沒法指導農業生產。回歷屬于陰歷,我國的農歷不屬于陰歷;
第二種只看太陽或恒星變化,通常是以太陽周期性變化為標準制定,一年為365或366天,分12個月或13個,每年同月同日太陽的位置是一樣的,溫度也是類似的,但是月亮盈虧則不固定,比如月亮有可能陽歷5號圓,也可能陽歷12號圓。這種最適合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現在使用的公歷屬于陽歷,節氣也屬于陽歷系統。
第三種是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陰歷與陽歷的結合,其每月長度等于一個朔望月,年則與太陽相關。這種歷法兼顧了雙方的一部分優點,但也有一部分缺點,就是日期與太陽周期仍有一部分差異,不如純陽歷適合農業生產。農歷即為陰陽合歷。
正因為陰陽合歷和陽歷各有優勢,所以農民才會使用農歷和節氣兩套。一套用來確定日期,安排節日;一套指導具體農業生產。
相關推薦:
老年人立遺囑權(80歲以上老人立遺囑有效條件)
遺產分割原則是什么(分割遺產時遵循的原則是什么)
繼承權喪失的情況有哪些(繼承人有下列喪失繼承權)
遺囑執行人如何指定(遺囑執行人如何指定)
怎么寫再婚生育申請書(再婚生育申請應該如何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