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及有關清明節的古詩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古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相關古詩:“清明(杜牧) 、清明(王禹偁)、 清明(黃庭堅) 、清明即事(孟浩然) 、清明夜(白居易)、 清明日對酒(高翥)、 三臺·清明應制(萬俟詠) 、郊行即事(程顥) 、清明二首(杜甫) 、長安清明(韋莊)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吳文英)、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歐陽修) 、清明日(溫庭筠)……
清明節由來: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
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饑,后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后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清明復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宋 ·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期間有很多的習俗,祭祖掃墓是最長的了,當然還有其他的習俗,如禁火、蕩秋千、插柳等,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清明時節的民間習俗,讓你更加地了解清明!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由來,習俗,詩句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并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關于清明節寒食習俗的詩句,最著名的一篇:《寒食》(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來: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經過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習俗:
一、掃墓祭拜。為先人清掃墳墓,除雜草,修繕。于墳前備好茶酒、菜品進行祭拜,可叩頭行禮,也可圍坐傾訴思念,還可進行聚會。
二、踏青。又叫尋春、探春、踏春。就是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春暖花開,春回大地,到處一遍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此期間踏春正合適。
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出自清代詩人顧太清的《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出自宋代詩人晏殊的《破陣子·春景》。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7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在每年的4.4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出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租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數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既然有人已經說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那我就來說一些有關清明節的詩句吧。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2、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4、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5、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6、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只能背出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和詩句
一、清明節的來歷如下:
清明節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是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風俗。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二、清明節詩篇如下;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5.《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含義:清明節即是節氣又是節日。 從節氣上來說,它是24節氣之一。從節日上來說,它是祭祖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紅樓夢》中的清明活動賈府十分重視,把采百草、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含,在祭炎黃二祖的同時,悼念自己的先祖,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在今天的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俗: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中小】【打印】 【關閉】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時間:陽歷4.5 周三 陰歷3.8有關詩句:《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問 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由來,習俗,古詩,感受經歷
清明節的習俗如下:
1.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2.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古詩如下: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宋代: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譯文:
聽著凄風苦雨之聲,我獨自寂寞地過著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滿懷憂愁地起草葬花之銘。樓前依依惜別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濃密的綠蔭。每一縷柳絲,都寄托著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獨自喝著悶酒,想借夢境去與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
西園的亭臺和樹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掃干凈,依舊到這里來欣賞新晴的美景。蜜蜂頻頻撲向你蕩過的秋千、繩索上還有你纖手握過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悵傷心,你的倩影總是沒有信音。幽寂的空階上,一夜間長出的苔蘚便已青青。
清明節的來歷如下: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習俗主題是掃墓祭祖,踏青郊游。
清明節的古詩有杜牧的《清明》,黃庭堅的《清明》等等,百科一下就有。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
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
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
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
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
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
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
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
升華。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1],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相關推薦:
非法同居生子(非婚同居可以生孩子嗎)
遺棄多久才構成遺棄罪(父母扔下孩子多長時間是遺棄罪)
如何去處理遺產繼承糾紛(產生遺產繼承糾紛怎么解決)
有效的遺囑必須具備什么(遺囑有效的4個條件)
如何變更與撤銷遺囑(遺囑可以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