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是我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主要是表達對祖輩的懷念。而上墳也流傳著“早清明,晚十月一”規矩。
早清明,晚十月一的含義所謂的早清明和晚十一月指的是清明節前的幾天和十月一這一天。
清明節我們都知道是掃墓祭奠先祖的日子。而農歷十月初一被稱為寒衣節,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鬼節。
很多地方都會把上墳的日子定在這兩個時間段內,達成了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清明節提前上墳的習俗,稱作“早清明”。
我們知道清明是每一年農忙季節的開始,從清明開始,農民就要進行各種耕種勞作。所以在百忙之中,農民不會有時間去祭拜“故人”。
在清明節之前祭祖被稱作是“關鬼門”。很多地方會在清明前兩條去在墳山添土,然后前一天去上墳。另外據一些老一輩的人講,清明節是收鬼的日子,所以要早去上墳,晚了的話鬼就被收走了。
晚十一月的由來農歷十月初一被稱作寒衣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民間這一天也被稱為“鬼節”。
十月初一的時候,一年的農忙也接近尾聲。接下來將進入農閑的時候,所以農民要上墳送寒衣,開鬼門。讓“故人”們吃飯拿衣,享燭拾錢。
當然如果你在十月一有事回不去也是可以晚幾天的,具體晚幾天沒有規定。
另外據一些當地的老人講解,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日子,不能去的太早,去的太早鬼還沒有放出來。所以有了“晚十月一”的說法。
上墳的習俗不僅有“早清明,晚十月一”其實我國的上墳文化源遠流長,不只是“早清明,晚十月一”這一個規矩。
像我們這邊每年除夕的中午就會準備燒火做飯,準備紙錢。然后家里的男性都一起結隊去上墳。在墳前給祖輩燒紙,磕頭,敬酒,喂食。上完墳回來一家就開始坐在一起吃團圓飯。
另外一些地方在中秋節的時候也會去上墳祭祖。我們這邊也是中秋節那天白天去上墳,完善回來吃飯。
還有就是一些年輕人結婚也是需要上墳,通知祖輩家里添新人了。
不管上墳的習俗在各地是如何規定,都是表達了后輩對長輩的一種敬重以及懷念。雖然民間的一些關于“早清明,晚十月一”的傳聞有失科學,不過也不能丟棄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因為這份習俗是一種敬老愛老的傳承!
早清明,晚十月一,我也說說自己的理解吧。字面上的意思應該是清明上墳要在清明節前,十月一上墳可以晚上幾天。那么下面我們來分析吧。
我們中國人比較講究祭奠,所以,定期上墳掃墓就成了民間傳統習俗。一年當中,上墳掃墓的日子有清明節、冬至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那么大家常說的“早清明,晚十月一”。
1,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我們看到的一種離別之意,也就是說清明節后,人們便沒有時間再來進行祭拜,也算是一個分別的節日,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農民也進入農耕時節。農民忙了,就顧不上祖先們的衣食住行了。所以,清明以后,就要把他們收回去。為了不妨礙自己干活種地,當然是盡早的上墳,把他們的墓地修好,給足他們紙錢,讓他們早點歸去。
2、晚十月一
晚十月一,就是說等十月一寒衣節過后一、二天再去上墳。原因是,十月一,正好是秋季收獲的農活已干完了,糧食歸倉。與清明相反,正是農閑的時。這時可以晚一些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等,也可以給陰間的鬼神多一點時間來收錢收物。寒衣節,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親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早清明,晚十一”的習俗,在各地仍有不同,具體的講究也不一樣。不管怎么說,這兩個時間點還是很重要的,我們緬懷逝去的親人,可以有不同方式方法。但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按約定俗成的規矩上墳吧,這是一種很濃厚的傳統習俗,讓我們的傳統禮儀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源遠流長。
民間的早清明晚十一的十一是陰歷。
寒衣節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我國北方百姓祭掃祖先送寒衣的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實際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擴展資料: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
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