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號。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的習俗
燒寒衣,也就是準備供品,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彩紙及冥幣、香箔備用。晌午吃過飯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面條,民間認為,寒衣節過后天氣漸冷,應及時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大家都知道寒衣節是每年的幾月幾號嗎?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嗎?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寒衣節是每年的幾月幾號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寒衣節是每年的幾月幾號
寒衣節是農歷十月初一,所以陽歷的話,每年的都不一樣。2022年的寒衣節是陽歷的10月25日。
寒衣節為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同時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是秋冬交界處,人們要添置棉衣,而已故的人也要添置棉衣。在古代有燒包袱燒棉衣的祭祀方法,在明代紙張盛行后,慢慢演變為了燒紙錢紙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四大鬼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叫做送寒衣。這也標志著冬季的來臨。
寒衣節民俗由來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中國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的注意事項
1、寒衣節禁談婚嫁
寒衣節的時候是我國的傳統的祭祀的節日,即民間流傳的鬼節,這天是祭奠祖先緬懷親人的日子,是個傷悲沉痛的日子,不適宜婚嫁喜慶的氣氛,同時,寒衣節婚嫁給新人姻緣會蒙上不長久的陰影。
2、寒衣節忌喬遷
寒衣節是民間傳統祭奠亡親的重要日子,十一寒衣節,路人忙祭拜,據老一輩人講,寒衣節在道路兩旁有亡親收寒衣,如果在寒衣節喬遷,會有亡魂跟隨喬遷路人到家,對喬遷新宅不利,所以這些忌諱的事情不可以做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