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于什么時候呢?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起源于大禹時期,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
清明節掃墓則起源于唐朝,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起始于歷史哪個朝代?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開始于周代。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但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們就逐漸把這兩個節日的習俗進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就合并成同一個節日了。成為古代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二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帶著隨從過著逃亡的日子,在逃亡的路上,二公子重耳饑餓難耐,奄奄一息。有一名叫介子推的隨從見此情景就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給主子煮熟吃了。重耳得己蘇醒。當得知介子推是割肉救了自己,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君臣們歷盡磨難,流亡國外十九載,終于還朝稱王。曾經跟隨的臣子們個個加官封候,唯獨忘記了割肉充饑的義臣介孑推。介孑堆是個很有骨氣的人,并沒去討要官職,背著老母親進了山。待一曰晉文公終于想起了多時不見的介子推。派人到處尋找,四處打探才得知背著老母進山了。于是文公親自帶人進山呼喊,晉文公是了解介子推的個性的,知道是不會出來的。于是就命人放火燒山。知道介子推是大孝子,在煙熏火燎的情形下為了老母也得出來,可是,直到山火熄滅也沒有出來。只見一株被火燒焦的樹干,走上前去看到樹洞中介子推懷抱老母己經死去。
這一天就是陽歷的四月五曰。晉文公悲痛不已,決心要做一個清楚明白的君王意為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向全國下昭四月五日為清明節。這一天不許看見明火,不能用明火做飯,要吃冷食,俗稱寒食,因這一天介公是被火燒死的也叫寒食節。
晉公為了不忘記介子推,用燒焦的樹干做了一雙木履每天穿在腳上。現在我們穿的拖鞋就是由木履演變來的。
清明節祭祖,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文字記載始于周朝,距今2500年左右。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因為清明時節,氣溫升高,萬物復蘇,又星春耕的大好季節,農民開始種瓜點豆。人們在大忙之前選擇祭祖,是最好的時節。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祭祖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3天法定祭拜日至今。
我國的清明祭祖,從周朝開婚看似順理成章,可是我國在上古時期,對祭祖已經十分重視。
在距今9784年的上古時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創造了人類文明“伏羲八卦預測”,定節氣,創歷法,以經可以精確到秒,十分完善豐滿。
在漫長的歷史運用中,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所以我國真實的清明祭祖節,比文字記載的周朝要早的多。
清明節的歷史非常悠久,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清明節。
清明節源于周代,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冬至日之后的第108天,是中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當中,我們往往會祭祀祖先。
清明節原名為“寒食節”,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晉國公子重耳在逃亡過程中,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給他吃,介子推死后,重耳就設立寒食節紀念他。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你知道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清明節的傳承與發展 在上古時期,春天的禮儀是很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開始不斷的融合了一些節日,尤其是清明節,它就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下面詳細介紹了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1
清明節通常是公歷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而2020年的清明節是四月四日。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日子,即冬至之后的第108天,通常在公歷的四月四日或四月5日。清明還有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蕩秋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習俗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掃墓: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最喜歡做的事。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在風箏下面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小彩燈,像閃爍的星星,叫做“神燈”。從前,有些人在把風箏放上藍天之后,便剪斷了牽線,讓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去,據說這樣可以治好疾病,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2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bai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起源于什么時候?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三月節。起源于我國古時著名的氣象學著作《歷書》
“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
1、清明節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將軍的“墓祭”儀式。后來,在這一天,人們也照做,祭拜祖先,掃墓。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最初,寒食節
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唐朝來的時候,朝拜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
2、“清明節”的名字也來自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
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105天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持續15天。作為一個節氣,清明在春分之后。此時,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充滿活力,天氣晴朗,田野明亮干凈,大自然處處充滿活力。用“清明”這個詞來稱呼這一時期是恰當的。
3、冬至后105天被稱為冷食。在過去,火和冷食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也被稱為“寒節”和“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在綿山被燒死,晉文公
下令禁止生火。介子推來自山西,所以冷食習俗最早流行于山西。在過去,冷的食物會引起火災。第二天,王宮里舉行了一場為生火而鉆孔的儀式。人們還用柳條互相乞求生火。
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
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假期安排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
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
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
、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
陳元靚《歲時廣記》
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一、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
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二、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三、吃青團(清明粿)
在江南一帶地區清明時期總會吃一種特別的美食——清明粿,也有地方叫做青團、糍耙、艾草團子、艾草餅等。清明粿多用艾草制作而成,加入糯米粉或者大米粉揉捏而成,內襯以白糖,豆沙、肉餡、菜餡等。口味或甜或咸,軟糯可口。
四、斗雞
斗雞曾經盛行于明清時期,是古代達官貴人地主階級的貴族游戲。早在春秋時期的《左傳》
便有記載。但是清中期之后,斗雞慢慢消失了。
五、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相關推薦:
遺棄多久才構成遺棄罪(父母扔下孩子多長時間是遺棄罪)
如何去處理遺產繼承糾紛(產生遺產繼承糾紛怎么解決)
有效的遺囑必須具備什么(遺囑有效的4個條件)
如何變更與撤銷遺囑(遺囑可以改嗎)
老年人立遺囑權(80歲以上老人立遺囑有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