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后,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后,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故事: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擴展資料: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寒食節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為了紀念大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功勞,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禁止生火做飯。
寒食節由于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也許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實寒食節已經擁有了很長的歷史,究竟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設立的節日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01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在他們沒有東西吃的時候還將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了下來,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是介子推的肉后,十分感動,稱如果有一天做了皇帝,一定要好好報答他。
02最后,重耳終于當上了晉國的國君,而此時的介子推不求名利,于是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面,下令放火燒山,最后介子推被燒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功績,便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03寒食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由于寒食節的日期和清明節相近。因此有許多人就將這兩個節日放在一起過。在寒食節的時候,人們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食,這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
04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05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古代的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現在的寒食節又名清明節。寒食節的由來與介子推的故事有關,因為介子推被火燒死,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嚴禁煙火。嚴禁煙火的結果就是只能吃生冷食,故為寒食。
說起清明節,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寒食與踏青。清明節寒食的習俗已不為人所推崇,倒是清明時節上山踏青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清明”節除稱寒食節外,還有踏青節之稱。
介子推的故事生動感人,流傳了兩千多年。介子推功不言祿的高尚品格,已經成為中國人民一種可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原平市東郊古代建的石鼓祠,大殿內塑有介子推與母親的全身坐像,兩側墻上繪有二十四組有關介子推故事的壁畫,每逢清明節成千上萬的人到石鼓祠憑吊介子推。
現在侯馬市新建“晉文公宮”及盂縣藏山“晉國城”都塑有重耳周游列國、介子推割股濟君、火燒綿山等景點,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東周列國》電視劇也有“火焚綿山”專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