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耍樽油撇粊怼x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 *** 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 *** 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頂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 清明節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饕坏?,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澋奶厥鈿夥铡?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
清明寒食”是吳王為了紀念哪一個大臣設的規矩 “清明寒食”是吳王為了紀念哪一個大臣設的規矩? 介之推
清明寒食是吳王為紀念哪個大臣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短茣?#12539;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古代的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是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 名臣義士 介子推??!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是不是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和那些去世的人? 清明在早期原本是指一個節氣,而不是一個節日,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彪m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引自百度百科
大概在唐朝開始,清明因為時間關系與另兩個節日寒食節以及上巳節相融合,到宋元時期正是形成了現在一般意義上的清明節。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踏青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卑拙右滓灿性娋湔f:“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背㈣b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
吃寒食是為了記念誰 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 介休綿山――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 在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是五月端午,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對此, *** 元帥有過精辟論述:“以寒食寄托哀思,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難日乘龍舟往汩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為了紀念屈原,一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子的軀體。這是無權的人民群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寒食節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文公上綿山悼念介之推。當時,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酈姬迫害而流亡國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時,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愿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不獲。文公無奈,聽人之計,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但直到大火熄滅后,才發現介之推母子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詔,在介之推忌日,禁煙寒食。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他觸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愿你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上故事,在先秦時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莊子・盜拓篇》、屈原《離騷・惜往日》、《呂氏春秋・介立》及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劉向《說苑》等歷史名著中都有記載。 后來,介之推隱居被焚的綿上成為介休縣的來歷,《左傳》云:“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司馬遷《史記》說得更明白:“于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鼻厥蓟式y一全國劃分郡縣時,將介之推隱居之邑命名為“界休”縣。按《辭源》注: “界”的本義為“邊界”;“介,作界”。而“休”,《說文解字》注曰:“息止也,從人依木”。可見“界休”與“介休”本為同義,都有以綿山一帶為子推封田“疆界”或“邊界”之義,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時“界休”縣,隸太原郡,兩漢沿襲,《漢書・地理記》、《后漢書・郡國志》都有明確記載。到了晉代,自稱為“左傳癖”的著名學者杜預在其《春秋左氏傳集解》中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睆哪菚r起,“界休”改為“介休”,介之推隱居在介休綿山成為定論。后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記》以及歷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縣志》,都有詳細而準確的記載。
記得采納啊
傳說“清明寒食”是吳王為了紀念哪一個大臣設的 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名臣)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清明寒食是吳王為了紀念哪個大將軍 清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相關典故:“之推綿山焚身”(割股奉君)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歷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煙火,只吃冷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提問:因為要紀念誰才有寒食節?回答:介子推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后,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鹣ㄖ螅蠹疫M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愿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您可能也喜歡:為什么過春節又叫“過大年”?春節是哪一天?春節是初一嗎?除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義?農歷臘月二十五都有哪些習俗?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寒食節是為紀念誰?為什么?
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F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之前一日?,F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前一日。
因為是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百五節”等別稱,歷朝歷代,無數文人留下過關于寒食節的作品,以及對介子推的贊頌。2600多年過去了,發生在山西的歷史故事早已被人們熟知,寒食節“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被全國所接受并一直流傳下來。
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兩千六百多年以來,登綿山過寒食節,朝拜介子推的人越來越多,香火不絕。寒食清明節原發地介休綿山,通過十年多的開發建設,寒食及忠孝文化已成為綿山景區獨特的文化遺產;石窟介公祠已成為千萬人憑吊介子推,過寒食節,登嶺踏青感受介子忠孝文化的旅游度假勝地。
相關推薦:
如何去處理遺產繼承糾紛(產生遺產繼承糾紛怎么解決)
有效的遺囑必須具備什么(遺囑有效的4個條件)
如何變更與撤銷遺囑(遺囑可以改嗎)
老年人立遺囑權(80歲以上老人立遺囑有效條件)
遺產分割原則是什么(分割遺產時遵循的原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