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寒食的典故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作者簡介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要讀懂這首詩,需有一點文化史的知識。“寒食”是指節名,指“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荊楚歲時記》)。后來,又將節期縮成一天。不過,寒食雖禁火,但對寵臣,皇上可于當日晚上“賜火”,以示恩澤,這在當時被視作是一種殊榮。很顯然,詩人正是以此為視點而來運筆落墨的。詩中的“漢宮”暗射“唐宮”,“傳蠟燭”就是“賜火”。值得注意的是“五侯”一詞。據《后漢書-宦者列傳-單超傳》載,東漢恒帝時,宦者單超等五人因謀誅外戚梁冀有功,遂同日封侯,世稱“五侯”。當然,作者用“五侯”的典實,不能沒有寓意,誠如清人吳喬的《圍爐詩話》指出:“唐之亡國,由于宦者握兵,實(唐)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只‘五侯’字見意”,故此稱此詩是“唐詩之通于《春秋》(春秋筆法)者也”。一句話,借助“寒食賜火”的細節,詩人蘊藉而巧妙的表達了對宦官特權地位的不滿。
這首《寒食》寫得非常美;全詩極富動感,“飛”、“斜”、“傳”、“散”等字都頗傳神,“春城”一句雖歷千古仍膾炙人口,但這并不失其諷喻之址。
寒食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要讀懂這首詩,需有一點文化史的知識。“寒食”是指節名,指“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荊楚歲時記》)。后來,又將節期縮成一天。不過,寒食雖禁火,但對寵臣,皇上可于當日晚上“賜火”,以示恩澤,這在當時被視作是一種殊榮。很顯然,詩人正是以此為視點而來運筆落墨的。詩中的“漢宮”暗射“唐宮”,“傳蠟燭”就是“賜火”。值得注意的是“五侯”一詞。據《后漢書-宦者列傳-單超傳》載,東漢恒帝時,宦者單超等五人因謀誅外戚梁冀有功,遂同日封侯,世稱“五侯”。當然,作者用“五侯”的典實,不能沒有寓意,誠如清人吳喬的《圍爐詩話》指出:“唐之亡國,由于宦者握兵,實(唐)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只‘五侯’字見意”,故此稱此詩是“唐詩之通于《春秋》(春秋筆法)者也”。一句話,借助“寒食賜火”的細節,詩人蘊藉而巧妙的表達了對宦官特權地位的不
寒食:節日名,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該節由此而來。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作者:韓翃 唐代
寒食中運用典故的是哪一句?
古詩《寒食》中運用典故的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日暮漢宮傳蠟燭。
典故: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
古詩寒食的典故
即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可以看相關鏈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htm
等一下······
我看錯了······
相關推薦:
非法同居生子(非婚同居可以生孩子嗎)
遺棄多久才構成遺棄罪(父母扔下孩子多長時間是遺棄罪)
如何去處理遺產繼承糾紛(產生遺產繼承糾紛怎么解決)
有效的遺囑必須具備什么(遺囑有效的4個條件)
如何變更與撤銷遺囑(遺囑可以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