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傳說:
寒食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主要的節日方式是祭奠,踏春跟游玩等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寒食節已經跟清明節滿滿融合了,很少人記得這個節日。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王表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的,當時還未分家成韓趙魏三國的晉國人,跟隨當時避難四處流浪的晉國公子重耳,風餐露宿飄泊不定。下面是我整理的關于寒食節的來歷 傳說 故事 _寒食節的由來與傳說,感興趣的過來看看吧。
目錄
寒食節來歷傳說故事
寒食節的傳統食物
各地寒食節的飲食習俗
寒食節來歷傳說故事
★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傳說篇一
寒食源于重耳辜負介之推
在 清明 節到來之際,寒食節也相隨而至。現在,有些人把寒食與清明混為一談,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兩者一個是農耕節氣,一個是民俗節日,本來就不是一碼事。
清明節 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歷四月四、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訓》云:“ 春分 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時節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說的是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傳說篇二
寒食節吃冷食
清明時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大好時光,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把個清明節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歷 冬至 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并受其影響,因此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傳說篇三
重耳辜負介之推
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割肉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派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文公見燒死了救命愛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 端午節 的發生還要早358年。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后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蔓延全國。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
寒食節的傳統食物
【清明果】在清明節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干等。
【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臺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青精飯】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 “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 諺語 :“蛇盤兔,必定富”。
【馓子】一種油炸面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清明螺】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
各地寒食節的飲食習俗
山西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 立夏 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后,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后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后,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傳說故事相關 文章 :
★ 寒食節的由來簡介
★ 寒食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 寒食節的由來和傳說
★ 寒食節的由來和傳說有哪些
★ 關于寒食節的由來簡介
★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傳說有哪些
★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 寒食節的來歷
★ 寒食節傳說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來歷: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以下是我給大家收集的關于寒食節的由來故事大全 ,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目錄
寒食節起源介紹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起源介紹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返回目錄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據民間相傳:介子推游離在外回家,見到了白發蒼蒼的母親。母子重逢,悲喜交加闊別十九年的話語,自不必細說。
過了些日子,晉文公(即重耳)犒賞功臣的榜文已經貼出,風聲傳到老娘耳內。
老娘對介子推說:“兒啊,人家良田百頃,新宅新院,,你跟晉文公十多年,刮肉奉君,有功有勞,何不去打點上一官半職,咱娘兒倆也好好過幾天清閑日子,何必再泥里來、水里去呢!”
介子推便說:“侍君能治其身,侍母能接其力。晉文公執掌天下,乃天命注定,非兒子一塊股肉所成也!還是任其自然,不去為好。”
母親聽兒子說得有理,點頭便說:“塵世上有烈子,便有烈母,依我兒便是。”
再說介子推同村有個豆腐客,名叫謝張的人,到京城做豆腐生意,發現城門墻上的榜文里,沒有介子推的名字,氣憤得不得了,產生了抱打不平的念頭。
當即寫了一紙黑告:“有龍皎皎,悲失其所;眾蛇從之,周游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深淵,重安壞土。眾蛇人穴,各有寧寓;一蛇無穴,浩于終野。嗟乎!”
偷偷地貼在榜文旁邊,被護榜人發現,揭將下來,送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看了,深知給介子推漏封爵祿,實覺慚愧,急忙派人請介子推入朝。但介子推早已料到會有此事,已把母親背進綿山隱居起來。請的人打探得清楚,回來將此事如實上奏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聞訊大喜,但請不回介子推,著實犯愁。
旁邊丞相趙衰奏道:“臣有一計,能使介子推自己走出山來。”
晉文公忙問:“愛卿有何良策?”
趙衰道:“介子推是個孝子。依我之見,綿山腳下,然起一把火,介子推一見,自然會將母親背出山林。”
晉文公認為有理,便派人火焚綿山。沒料到放火的人沒聽清楚,在山林四周齊點起火來。介子推無路可逃,只好用自己的身體,替母親遮火。
水火無情,竟將母子二人活活燒死在山林中的一棵柳樹底下,連柳樹也燒成了個黑樁樁子。大火熊熊,連燒三日,煙散火熄。
晉文公悲痛欲絕,點起人馬,親自滿山遍野尋找介子推母子的蹤跡。找了好幾天,才在燒焦了的一棵大柳樹茬茬下,從灰堆里找出了一只玉鐲和介子推母子二人的骨灰。
晉文公脫下了他的龍衣鱗袍,動情地痛哭了一場,然后,金頂玉葬了。
當此之時,晉文公齋戒沐浴,設起香案,敕封介子推為山神爺。
火焚綿山,正是清明前一天之事。
后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這一天每年全國百姓不動煙火,冷食三日。
如發現誰家冒煙火,定斬不饒。
國人無不遵從,形成習俗介子推忠君孝母,世人敬仰。仇池一帶的敬山神和寒食節的習俗,跟著也就產生了,一直流傳到現在。
>>>返回目錄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謝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返回目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