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俗是有的,但是傳錯訛了,原話是“墳不能上兩回”。不是很多人所擔心的兩位親人去世時間都在同一個月里,就不能上墳的意思。也不是遇上祭日和常見的上墳日子在同一月,便不能去兩次的意思。所謂“墳不能上兩回”,實際上是老人過世,大家約好一個日子去上墳,而不能某子女今天去,某子女明天去。這樣的話,后頭去的人,肯定會看見前頭去的人燒過的紙留下的痕跡。兄弟姐妹間,上墳都不一起,這是彼此之間有隔閡有意見,不愿意照面的意思。
已故親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要去,已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悼和思念。然后后兩年是不是也要兩次都去?這就要看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了,如果不沖突,當然可以去看看。至于以后的時間,就按正常的習俗安排了。不過老人會提醒你平常的日子只去一次,就是忌日那天。所謂“墳不能上兩回”,實際上是老人過世之后,子女應該約定一個時間一起去,而不是今天兒子去,明天女兒去。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還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這個一般是老在年尾的親人了。也就是說年底亡故的親人,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一定要全部辦完,不能隔年。寧可合并辦完,也不能拖到過罷年,都是忌諱吧。
“一月不上兩次墳”就是我們在祭拜祖先的時候會講究的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即一個月不能同時把一位祖先祭拜兩次,為什么會這樣說
因為如果去頻繁的祭拜祖先,會讓祖先認為活著的人十分懷念他,所以會晚上托夢,時間久了,就會給在世的人很大的精神壓力,精神狀態不好,整個生活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很多。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多次上墳讓人過度懷念親人,徒增很多傷心,所以還是有所選擇的好。
是的,民間有很多關于上墳的講究和忌諱,同一家人不能上兩次墳,并且一個月也不能去掃兩次墓,會打擾逝者寧靜。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時候,添墳是不可以添兩次的,民間人們認為這樣很晦氣,所以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親屬的話,是可以添墳的,但是自己添墳的話只能添一次。
還有一個月之內,不能去上兩次墳。正如有些人說的“一月不送兩門親”這種風俗一樣,農村的確有些地區有這樣的風俗習慣,但是這種風俗卻不是普遍性的,只有少數的一些人才會遵守。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
后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這個風俗在我們國家是有的,只不過是傳錯了,原話應該是“墳不能上兩回”。這不是說遇見忌日還有平常的上墳日子在一個月里,就不可以去兩次的意思。
所說的“墳不能上兩回”的實際意思就是說,在老人去世以后,大伙一起挑一個日子去上墳 ,而不可以今天某個子女去,明天某個子女去。如果這樣的話,后面娶的人是會看到前頭去的人燒過紙留下的痕跡的,親人之間上墳都不一起去,這就是說彼此之間是有隔閡的,不愿意見面。
擴展資料:
除了“一個月不兩次”之外,還有“一年不兩次掃墓”,這是特指死在年底的親人。也就是說年末要上天入地,正月三忌,正月百日忌,一定要做到,不能每隔一年。寧愿完成合成,也不能拖到年底,都是禁忌。
死亡對一個人來說代表著生命的結束,所以無論鄉村和死者之間有什么矛盾,他們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忘記。鄰居們會不約而同地來燒慰問書,也會伸出手來看看能不能幫忙,這樣葬禮就能順利舉行,沒有任何麻煩。其實,這個時候往往會讓以前的矛盾,增加鄰居之間的感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