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
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的規律,老人去世之后家人就會舉行各種紀念儀式,而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再加上地域的差異,各地的風土人情會有所不同,從而導致地區之間的祭祀方式也不一樣,其中上墳有諸多和禁忌,下面看看為什么說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
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1
“一月不上兩次墳”。
若是你僅從字面上理解,我認為那就錯了。根據我們這里的喪葬習俗,人去世后,當天即搭設靈棚設祭,過了三天就要出殯下葬了,緊接著便要做“七”了。
即從去世或者出殯當天算起,每隔七日都要上墳祭拜的,直到“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故此,民間亦稱“燒七”、“七七”等。
顯而易見,一個月內就要做四個“七”的,若是再趕上清明、七月十五、除夕等傳統祭日,一個月上墳的次數,遠遠超過了兩次。所以,“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法是不符合情理的。
那么,為啥會有這種說法呢?我推測應該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人去世后,除了正常的祭祀之外,一般來說還是不要再去上墳了,畢竟生離死別,陰陽兩隔。
這里的“兩次”并不是指的確切數字,而是頻繁上墳的意思。老輩人迷信認為,常去上墳的話不太吉利,會讓逝者地下不得安息,生者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只能徒增傷悲,沒有任何益處。
其次,上墳祭祖是家庭的重要事項,尤其是兄弟姊妹祭拜父母時,從哪方面考慮都應由主事者帶著大家一起去的,掃墓添土、焚香叩拜,一整套祭祀流程下來,才顯得莊重肅穆,敬仰先人。
若是今天這個去上墳,明天那個去掃墓,不僅隨意不正規,有怠慢先人之嫌,而且在外人眼里,會猜想自己家庭不和,難免背后指指點點。同時,若是父母亡靈有知,也會深感不安的。
“一人不上兩年墳”
在傳統的喪葬文化中,人去世后的重要祭日,除了“燒七”之外,大部地區還講究“頭年”、“三年”,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做“三周年忌”。
第一年必須要上墳祭奠的,俗稱“燒周年”,也稱“小祥”;兩周年稱“大祥”;三周年稱“除服”。在我們這里頭周年“不請”,即不請親友鄰里,只有自己家人上墳祭奠。
到了兩周年為“不辦”,即是不舉辦祭奠儀式的。而到了三周年則為“不擋”,會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親朋好友持禮前往,主人也會設宴招待,還會唱幾臺大戲。
這里所說的“一人不上兩年墳”,意思是說不管是年頭還是年尾去世,哪怕是臘月間亡故,也盡量把一年內的祭祀活動全部完成,切不可拖到第二年,老輩人認為是不吉利的。
上墳掃墓
前面說了,人去世的次年是不需要祭祀的,如果延續到下一年,對人的心理上多少有些影響,悲痛的情緒難以釋懷,難免會胡思亂想,生怕家中再有喪事的發生。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對于“一月不上兩次墳,一人不上兩年墳”這句老話,我認為大可不必糾結,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一切以實際情況出發為宜。
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2
上墳的講究
上墳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類、葷腥食物等,包括魚、蝦、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來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來說之所以選擇一些一直食為主,適當的之所以選擇一些水果、干果、餅干、點心就可以了,或是之所以選擇一些先人生前比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更加顯示自己獨特的孝心,先人也會更加高興。
另外我們都知道供品只是用來拜祭先人,先人是吃不到的。雖如此,但我們在給先人挑選供品時,也必須要精心挑選,切勿馬馬虎虎,隨便買些東西來充數,如此是不尊重先人的行為,會惹先人不高興。
上墳的貢品每樣都應該準備單數,一般擺的水果起碼是三個,擺的水果、貢品不宜隨意,一般以三個、六個、九個這樣的數量遞增。上墳都會帶很多東西,特別是水果是必帶的,但有三樣是不能上的。
水果不能成串的,例如葡萄,龍眼,上墳帶葡萄的話有死成串跟先人走的意思,那樣子是很不吉利的兆頭。
水果也不能的空心的,例如蒲桃,香瓜,這樣子的話去上墳是寓意沒有心,因此是有對先人不敬之意。
上墳有什么忌諱
在掃墓的時候,不宜穿得過于顯現,因為掃墓本來就是一件比較嚴肅的事情,所以著裝盡量淡雅一些,大紅大紫的顏色,在中國具有喜慶的意味,所以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出現。
掃墓的目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掃墓7時至17時最好 從堪輿學角度講,掃墓要選擇好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來說,上午7時后到下午5時前最好,天還沒亮和日落西山時不宜掃墓。如果掃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據說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穩定精神的作用。
燒紙錢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都不如舊盧布、越南盾值錢。要買黃草紙,鋪開后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
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人死后不過百天不能亂上墳3
上墳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二周年祭祀很重要。在中國傳統觀念里,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親人去世后百日內禁忌
——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們傳統的過年習俗,但是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現在社會比較開放,人們對于生老病死看的比較看,不像以往那樣的忌諱,但對于上面介紹的這些習俗還是需要有所風水講究的,對今后的發展運勢好。
——忌諱走親訪友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在離世的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游、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不要去參加是最好的。
——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代家中有人離世的話,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
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去從事娛樂活動。
去世百天怎么祭奠
一、死后百日頭上叫“百期”,文稱“過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這天死者的一般親戚不來,但死者的親屬及近親中的晚輩如侄兒、外甥、已出嫁的女兒等必須上墳祭祀。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墳上去請靈,到墳前先燒紙祭奠,然后將“牌位子”頂在頭上,至大門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燒夜紙祭奠,次日早飯后,再到靈牌前哭祭,名曰“燒百日紙”。
二、現在由于環境保護,城區里內的墓地都不允許燒紙點蠟,所以人們開始用鮮花代替紙臘。上墳的鮮花一般采用白色或者黃色的鮮花,如黃菊,白菊,黃玫瑰,白玫瑰,白百合等等。不過也有一些不用黃白二色,而是選擇淺色系鮮花,如香檳玫瑰,粉玫瑰等。切記在上墳的時候不要選擇鮮艷的鮮花,鮮艷的衣服等,以免給人一種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我們那里是沒有這個說法的,每年過年的時候,初一初二都是連著兩天早晨去上的,這都是本家人,一個家門的過去上墳的,再過幾天親戚過來了,比如女兒那頭,也是會過來上墳的,尤其過年的時候,上墳的次數還算頻繁。至于這個一月不上兩次墳,應該是某些地方的習俗吧。所謂十里不同俗,能不能上,還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的。
我剛剛查了一下,有人是這樣說的,說一個月上墳兩次或者兩次以上,會被已故的親人認為你舍不得他,晚上就會托夢給你,這樣的話,確實影響人的心神,容易損傷活人秉性。
也有人問,如果忌日和過年的時候在一個月怎么辦,有網友是這樣說的,如果是去世多年的人,合并上一次就行,也就是過年的時候上,如果是才去世的人,三日,五七,百日,不能分兩年上,必須當年上完。
反正就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如果自己不懂,我覺得可以去問地方的長者,畢竟每個地方的這個習俗不一樣。
我們那里上墳過后,還要磕頭的,同輩的人一排,磕三個,燒的紙還要畫個圈,給老人留個口,對著墳,這樣的話就不會刮跑了
我們當地喪葬習俗是人去世之后,三天后下葬,每七天上一次墳,叫"燒七"。如果一月不上兩次墳,這顯然說不過去,因為一個月內最少要燒四個"七"的。若是再趕上清明、秋祭等傳統祭祀之日,還要多。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或許別的地方人家是有"一月不上兩次墳"這種講究也不可知。與這種說法相近的習俗,是我們這里的"一日不上兩次墳"。為什么這么說呢?
想必大家也參加過農村的白事,遇到燒七、祭日時候,親戚朋友都會聚集到東家,人齊以后再帶上祭祀用品,一塊到逝者墳前祭拜,很少有一撥兒一撥分別去祭祀的。少,不等于沒有。有些人家,長者去世后,由于財產糾紛或生前贍養等問題,曾經兄弟姐妹之間鬧矛盾過。老人離世后更是鬧個不可開交,于是連燒七等都各燒各的。
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像這種兄弟姊妺間關系不和,連燒七等都無法一起去的情況,會讓去世的老人"寒心″。老人在那邊看到子女不和,心中肯定不好受。所以即使是再有啥過不去的坎兒,畢竟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借就的呢,就算是為了讓老人安心,也該合好吧。
這個民俗是有的,但是傳錯訛了,原話是“墳不能上兩回”。不是很多人所擔心的兩位親人去世時間都在同一個月里,就不能上墳的意思。也不是遇上祭日和常見的上墳日子在同一月,便不能去兩次的意思。
所謂“墳不能上兩回”,實際上是老人過世,大家約好一個日子去上墳,而不能某子女今天去,某子女明天去。這樣的話,后頭去的人,肯定會看見前頭去的人燒過的紙留下的痕跡。兄弟姐妹間,上墳都不一起,這是彼此之間有隔閡有意見,不愿意照面的意思。
前兩年,西安有兄弟倆就因為這件事鬧翻了。以往兄弟姐妹清明節一起給老人上墳,結果2012年清明節,弟弟去的時候,發現有人已經燒過紙了。他們鄉的習俗就是“墳不能上二回”,所以大哥上了墳,他就不能再上了。本來就是因為彼此有意見才分開上的,這回更憋氣。
上墳有很多日子,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煙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后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是寄托思念之情,如果不思念,就為走個過場“好看”,干脆就別去了。更不要老人生前你什么孝都不盡,什么事都撇得干干凈凈。人一死,發喪,最屬你哭得慘,上墳也挺積極。平日里要是工作忙,可以偶爾悲傷一下寄托哀思,然后繼續前行。別搞什么雇人代替你去掃墓的事,沒用。
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努力做出一番成績。老人泉下有知,必然可以瞑目。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不要作奸犯科,使身體遭受髡墨之刑,這是孝的開始;立身行道,做出一番成就,揚名與后世,這是孝的終極。
整天研究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屁事,放大開來當作一生的事業,古人管這叫“沒出息”。
民間確實有這種說法,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對這個比較忌諱,會提醒年輕人注意。
“一月不上兩次墳”的說辭,各地習俗不一樣。但總的看來,還是為了活著的人好。我們當地的說法是,一個月上墳兩次或者兩次以上,會被已故親人認為你舍不得他(她),就會晚上托夢給你。確實影響活著的人的心神,容易損傷活人秉性。
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就會有糾結了。比如已故親人的忌日和清明節是同一個月,是不是兩次都要去?這樣該怎么辦?或者已故親人是臘月月頭去世,要不要忌日和三十都要去拜祭呢?
這個有不同的對待辦法的。老輩人會告訴你,守孝三年。已故親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節日都去,表示對已故親人的追思,然后后兩年是不是還要兩次都去?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至于以后的歲月,就按照正常的習俗安排了。不過老輩人會告訴你,平常月份,只去一次,就是忌日那天。
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還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這個一般是老在年尾的親人了。也就是說年底亡故的親人,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一定要全部辦完,不能隔年。寧可合并辦完,也不能拖到過罷年,都是忌諱吧。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矩。這個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但不管怎樣,一個月不能跑去兩次祖墳是對的。回到開頭,如果已故親人忌日和清明同一個月,最好忌日去上墳,清明就不要去了。三年以后,當遵循舊制,逢年過節去看看祭拜一番。
關于上墳這個話題有很多,自古以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
人活著的時候每一天都當努力,而死后,活著的人為了表達對死者的紀念和哀思。
會在每年的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傳統節日,帶上紙幣,死者生前愛吃的糕點等禮品去墳前焚燒、祭拜,也就是所謂的上墳。
在我國各地對上墳有很多講究,地方不同,風俗習慣也就不同。
那么民間有人說“一個月不上兩次墳”是什么意思呢?
從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一個月內,活著的人不能上兩次墳。但是細細了解,卻發現有很多含義。
我們當地人講究死者剛去世時要燒五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內,每逢一個七日,子女們要為逝者上墳燒紙。
如果因事不能來的,也要在頭七、三七或者五七和周年來上墳,之后就遵從習俗,在清明節,七月十五等鬼節為逝者上墳掃墓就可以了。從這個上面來看,一個月內是可以上幾次墳的。
但是也有說,如果活著的人頻繁的去為逝者上墳,會讓那邊的親人覺得你舍不得他,而且總是悲悲戚戚的。
兩邊的人心神都不能安定,生者不能安心年工作和學習,死者也總托夢不能安心歸土。
還有一說,是指上墳時,后輩們一起去為逝去的先人們上墳,祭拜,看到后輩們和和睦睦,團結齊心的在一起,會讓那邊的先人們心神寬慰。
如果,后輩們今天你去上墳,明天他去上墳,各上各的墳,各燒各的紙,會讓先人們在那邊覺得后輩們相處的不和睦,有隔閡,也會讓先人們在那邊不得安寧。
自古就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一說,所以,不要常去打擾那邊的親人的清靜,也是一種孝道。
另外,有的地方也講究女性不宜上墳,因為墳地陰氣過重,女性屬陰,去上墳會扛不住陰氣侵襲,影響身體 健康 。
比如筆者家,因為在一個月內弟媳婦的母親先去世,剛操辦完葬禮,緊接著筆者的父親也去世了,作為子女們披麻戴孝這是最自然不過。
但是弟媳婦在父親的葬禮上,長輩們說她不能戴孝,原因就是她剛為自己的母親戴過孝。
如果再戴孝就是重孝,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帶兩次孝,陰氣過重,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由此看來,披麻戴孝和頻繁去墳地上墳,對活著的人都不是好事。
在筆者看來,活著的人無論以哪種方式表達對逝者的紀念和哀思,都不為過,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陪伴在身邊,力所能及的去關心體貼和照顧。
老人去世后,能在傳統節日去上墳、祭拜,最好不過;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去上墳,相信逝者也不會怪罪他,而生者也一定會心懷感恩,在心里留一份空間,默默為逝者表達追思和紀念,這樣的方式又何嘗不可呢?
以上是筆者的對這個話題的理解,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多多包涵!
“一月”虛數:指段時間內不可連續上墳兩次;
民俗方向說法:
民俗方向說法不免封建迷信色彩:
1.陽人(活著人)經常來往墳地,可能會招惹其鬼魂野鬼。
2.影響其陰人(亡者)清凈。
3.令亡者不安,惦記陽上人或陽者被陰人所擾。
上述可以理解為民俗范疇,于此同時命理角度,也可能會被沖克等相關問題。
人文科學角度解釋:
入土為安,陰陽相隔,那么活著人更應該要經營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過度懷念與悲傷。
如果經常來往墳塋那么勢必會影響許多問題。
1.情緒方面問題,過度懷念,憂思郁結容易生病。
2.影響事業與工作,始終處于“喪事”的情緒之中難以脫身,導致生活問題。
3.如配偶亡者、或子女亡者一類,活著的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經常受到內心 情感 情緒的沖擊容易更加受傷,內心也容易崩潰,可能會有輕生的想法。
所以不建議短期上墳,另外一個核心的問題,亡靈入土為安,墳地并不屬于陽人的世界,所以并不是經常出沒是沒有必要與意義的,無論何時都應該經營好自己的未來與生活。
無論是民俗角度、還是人文角度,都存在著背后的深遠道理。
很多朋友都喜歡問一下明間風俗到底可不可以信,民間的俗語有很多很多,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管你信不信,最好還是要抱著一些敬畏的心態去面對。畢竟這些都是老一輩人生存的經驗,這些俗話能流傳這么久這么廣,自然一定有這些俗話的道理。
這條俗語其實也是為了為在世的陽人考慮的,并不是為死去的人考慮的。畢竟如果一家人幾個兄弟,如果大家都分別選日子去祭拜祖先,那么會給村子里面的人說閑話。是不是這些兄弟不和睦,而死去的親人如果在地下看到來看自己的子女分開來祭拜,也以為子女不和睦,自然在地下過的不好。如果自己的祖先在地下過的不好,自然不會保佑子女,長此以往,這個家庭就慢慢變得破敗了。不過獨身子女家庭就可以不用考慮這個方面的問題。感覺自己想盡孝心了,隨時都可以去祭拜。一個祖宗要管自己的四代祖孫,所以大家平時感覺運氣不好了,要多回去給自己的祖先掃掃墓,多積點陰功陰德。自然就能慢慢化解不順利的運勢。
只要你想去看望去世的親人,表達自己的哀思,一年去幾次也無所謂啊,雖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什么不良的影響,只要你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好。不過不管怎么樣的民俗,大家該尊敬的還是要尊敬,畢竟這是老一輩的人的經驗,是經過世世代代總結出來的,我們應該抱著相信而不迷信的態度去面對。自然大家都能夠得到順順利利的發展。
咱們國家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祭祖也算是咱們生活中的一件頭等大事,于是很多日子或者節日的時候,都會舉行祭祖這項活動。不過有的時候在一些村子里面會聽說“一月不上兩次墳”這樣的說法,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只是個別村子的一些風俗,并非全部的農村都有這種講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講究“一月不上兩次墳”,而是大多只在逝者剛亡故的那段時間不能上兩次墳。當然這種行為跟迷信沒有太大的關系,更多的還是由于擔心人們的精神和身體。
大家都知道在一個人剛亡故的時候,他的家人都是非常悲傷的,這段時間的精神狀態和身體都不是特別的好。如果在這段時間內還多次上墳話,會導致他們長期處于一種過度悲傷的氛圍之中,這對他們的身體 健康 是一種比較大的傷害。所以在親人剛逝世的時候,是不建議多次上墳的。
而當這個時間過去比較長久之后,人們心中的悲痛也就會慢慢的減輕,這個時候去上墳雖然也會有悲傷感,但不至于會過度悲傷影響身體,所以這個時候對于上墳的次數就不太在意了。
不過上面也說了,這種風俗只是個別地區講究而已,而且并非是一種規定性比較強的風俗,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于逝者的 情感 。
去墳墓上去祭拜祖先對于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對于他們而言,人活著和去世是一樣的,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東西來支持他們生活,所以每年每逢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去以故老人的墳墓前去祭拜他們的祖先。但是對于祭拜祖先來說,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去祭拜祖先的時候,一般都不會允許女人前往,人們普遍人們女人屬陰,墳地陰氣太重,所以女人去的話對自己的身體 健康 不好。
“一月不上兩次墳”就是我們在祭拜祖先的時候會講究的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即一個月不能同時把一位祖先祭拜兩次,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去頻繁的祭拜祖先,會讓祖先認為活著的人十分懷念他,所以會晚上托夢,時間久了,就會給在世的人很大的精神壓力,精神狀態不好,整個生活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很多。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多次上墳讓人過度懷念親人,徒增很多傷心,所以還是有所選擇的好。
肯定就有人會問,如果忌日和清明在同一個月要如何做呢?大多數人的做法都是,前三年都要統一進行祭拜,后面日子則有所選擇的進行祭拜,畢竟有些人的時間也沒有那么多。“一月不上兩次墳”,這句話告訴我們,上墳還是需要有所選擇的進行,而不應該經常去,這樣會讓自己一直陷入對親人的懷念之中,你覺得是這樣嗎?
什么一月不上兩次墳,什么正月剃頭死舅舅,什么初二姑娘姑爺才回娘家。等等這一系列的說法。只不過是那時候老人受的文化教育比較少。受的封建思想教育比較多。做什么事情都看老黃歷。兒女們處對像都要看生日時辰合不合。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民俗中的一部分,作為新 社會 新時代,看到這些禁忌的時候。我們也都是一笑而過。
如果說我們還堅守這些老黃歷,老說道的話。也不過是為了敷衍一下父母。讓父母們內心覺得舒服也就算了。現在你說我們,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誰還信過去的那些老說道,老說法,我們也不信。比如說有一天的話,我們可能會參加上白事好幾場沒有辦法,都是親戚朋友家的事,也必須得去捧場。不過我媽媽就有一些這樣的老說法。每次他連我去給姥姥姥爺上墳的時候,她都領我會去小食雜店,小蔬菜店,再或者就是車站什么地方?用媽媽的話說,從墓地回來的話。必須要到公共場合去走一走,把身上的邪氣去釋放出來。
我不信,可是媽媽堅持要這樣做我也沒有辦法,所以說我也就是為了討媽媽高興,才會去這么做的。再有就是正月剃頭死舅舅這種說法。為了這個說法我不得不在年前早早的就把頭發理掉。等到正月的時候,那就不能再剪頭了。常常的頭發給人會留下不好印象,所以說還是早早的離了吧。如果是正月理發的話就沒有病還好,如果真有病了,舅媽能饒過我們嗎?所以我說,可信可無。不要太放在心上就好。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如果你經常去死者的墳墓,會讓死者覺得他們的家人舍不得讓他們走。 自古有“人死如燈,入地安”之說,不能讓他們在世間過分留戀,應該盡快轉世。 可能的。 第二點,我們平時去祭奠死去的親人時,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會一起去。 如果祭祀分開,就會讓人覺得家庭不和睦,甚至不會去祭祀長輩等大事。 不僅不孝,還會讓長輩難堪。 估計這個時候,死去的親人應該做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