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女子是不能上墳的,不管是在丈夫家還是娘家都不能去上墳,即使清明節回到娘家,也就是回來吃個飯,跟父母聊天,也不跟著兄弟們到祖先的墳墓去。我們常說的“女子上墳、娘家絕門”就是這個道理。
在老一輩人的思想中認為女性本身就有很大的陰氣,認為女人是污穢的之人,如果去祭拜祖先,就會沖撞先祖,導致先祖不得安寧,后代得不到護佑,也是對先祖的不敬。在農村一些地方仍有禁止女性上墳的,但是不是絕對的。有一些農村人是為了保護女性,防止被“不干凈”的事物沖撞了,慢慢的就不讓女性上墳了,這也是女子不上墳的原因。
清明節和十月初一,被稱為春秋兩祭,是一年中上墳祭祖的兩個重要節日。說真的,晏子研究民俗幾十年,從來沒聽說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至于“女兒不上娘家墳”的說法,過去是有的,現在早不講究了,不知道這是誰從哪里找出這樣的說法,在網上來混淆視聽,實在是沒有意思。
上墳燒紙,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因為古人認為,這些燒紙就是陰間用的錢,只有燒掉,先人才能取去使用。所以,不管是清明上墳、十月初一上墳,還是燒七上墳,只要是上墳祭奠先人,通常都是要燒紙的。而清明這個節日,起碼從周朝時期已經出現,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介子推。
其實,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本來是寒食節。當初介子推輔佐重耳,在重耳餓得受不了時,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肉燒給重耳吃。重耳成為晉文公后,欲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執意不肯,和母親逃到綿山,重耳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竟然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母親寧愿燒死,也沒有出山。重耳后悔莫及,便將這天定為寒食節,這天前后三天不動煙火。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比較靠近,民間慢慢將清明和寒食節合為一個節日。
在民間,清明不動煙火,是指家里不動煙火,提前備下吃的,這三天不生火做飯。但是上墳祭祀,是必然要燒紙的。同時,還要往墳墓上壓紙,壓單張的燒紙,謂之送夏衣。而秋祭時壓紙要壓多層,謂之送寒衣。這是兩個節日上墳祭祀的唯一不同。所以,清明當日不上墳,這個說法并不普遍,也不是從古就有的。雖然清明上墳上三天,但大部分都在當日上墳。
至于上墳不燒紙,是近幾年來為了防火,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有的地方甚至連壓紙也不讓。比如青島制定了一條政策,不允許壓紙,因為壓紙相當于拋灑祭祀用品。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提倡用鮮花祭祀,那么,祭祀用的鮮花算不算祭祀用品?不允許拋灑祭祀用品,這條規定是不是太生硬了一些?人們上墳壓紙,即是對先人的懷念,也是表示這墳墓的主人后繼有人,香火不斷。連壓紙都不讓,實在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出于防火考慮,不允許燒紙,還是可以理解的,也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說起女兒不上娘家墳,那純粹是老習慣。過去重男輕女,不把女兒當做香火的繼承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隨了夫家的姓氏,不再是娘家人了,自然不允許回娘家上墳。閨女回娘家上墳,說明娘家后繼無人,也對娘家兄弟們不利。但是,新 社會 新國家,男女平等,女兒也是傳后人,老風俗老習慣早應該改一下了。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很多,不管哪個地方,女兒回娘家上墳,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也沒聽說哪個閨女回娘家上墳,管著娘家不好了!
所以,對于一些流轉的說法,完全沒有必要全去輕信。孝老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男女都一樣,女兒也理應為先人上墳。至于上墳時燒紙,為了安全起見,倒是可以省了去,墳頭上壓張紙,就是很好的紀念了。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從南方到北方,從城市到鄉村,大家都在準備明天去上墳燒紙,祭祀先人。突然有人提出,“清明當天不燒紙”,“女兒不上娘家墳”的說法,真的讓人莫名其妙。
一是這種說法是無中生有,毫無依據,不合常理,胡編亂造。神州大地,東西南北中,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說法。清明節本來就是祭祀燒紙的節日,豈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道理。
二是很多地方民間習俗有“燒前不燒后”的說法,傳說節后閆王爺關閉了陰間大門,送錢就送不進去了。所以要在清明前三五天上墳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但是這也包括節日當天,沒有當天不能燒紙的說法。
三是絕大多數地方,清明節時出嫁的女兒按民間規矩,都要到娘家去為逝去的長輩先人,上墳燒紙,以表哀思, 歷史 上多少年來都是這么做的。怎么忽然跳出來個“女兒不上娘家墳”說法,這種說法有什么根據,是哪個地方有這種習俗?令人不可思議。
朋友們,你們聽到過這種說法嗎?對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清明節的來歷,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公子重耳流亡期間,饑寒交迫,瀕臨死亡時,其身邊的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關鍵時刻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給他吃,救活了他。
后來,公子重耳東山再起,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
公子重耳做了國君后,封賞有功之臣,卻忘記了介子推,把他冷落了。
多年以后,公子重耳想起了介子推,準備賞賜他,封他做官,卻不料介子推已經隱居深山,不肯出來。
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為官,公子重耳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還是不見介子推出來,公子重耳令人查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現場留下了他的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公子重耳傷心不已,為了紀念介子推,將燒山那天定為寒食節,禁煙火。
后來,民間清明節慢慢演變為祭祀先祖,逝去的親人的節日,但是, 清明節當天禁煙火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所以,民間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
由此,“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說法,是有其 歷史 淵源的。
這種說法的原因,主要是古代女人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如果女兒出嫁后再回娘家上墳,則意 味著娘家沒主事的男丁,會絕戶,是十分丟人的事,會被人笑話,看不起。
當然,隨著 社會 時代的進步,如今男女平等了,這一點,除農村少部分地區外,基本上被淘汰了。
清明節, 無論是“清明當天不燒紙”,還是“女兒不上娘家墳”,都古代遺留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在 歷史 的演變中,它是隨著 社會 的進步,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作為現代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有必要加以了解,它畢竟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還有這種說法嗎?我們這里沒有,而且正相反,大多都是清明那天女兒回娘家給過世的父母上墳。
"清明當天不燒紙"在我們當地確實有這樣的習俗,農村流傳一種"早清明,晚十月"。清明節祭祀掃墓都在春分后,進九九日,開始陸陸續續就有人家前去墓地祭拜。清明節當天為什么不去墓地?而是在家里張羅祭拜先祖,家里弄上幾個小菜,來供奉自己的先祖。
"清明當天不燒紙",清明當天都是祭拜孤魂野鬼,包括哪些為革命先軀的先烈,這一天祭拜他們。但是,也有忙于工作事業,沒有時間就打算在清明節這一天同時進行,祭祀是心靈感應,心誠則靈。但無論如何不可在清明下午或第二天進行,那真的不太好了。沒有時間,先祖也能理解,千萬不要將功補過。
"女兒不上娘家墳",這是那朝那代的事了,那是陳規陋俗。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人家的人了。到娘家上墳則有虛情假意之心!認為娘家絕后了。其實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男女都一樣,為啥分清主次呢?上墳是積陰德,人人都有這個善意之舉。如果把女兒女婿當外人看,哪就點不夠意思了。
"女兒不上娘家墳",己經成為老皇歷了。人還是與時俱進,孝悌忠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切莫把不良風氣延續下去。養兒養女,圖個啥!不就是有一個美好的念想嗎!把閨女女婿當外人,豈不是讓人寒心!當然,閨女女婿也不必要忌諱這個,積自己的善念,天地明鑒。
我們這里的清明節一般都是,兒子或者是孫子,給自己去世的家人上墳,女子一般都是農歷的十月一日給娘家去世的父,母上墳,有一句話這樣說的“十月一送寒衣”所以那一天是女兒給過世的父,母送寒衣的日子??赡軇e的地方和我們這里有所不同吧!
作為祭祀先人的重要節日,有淸明節和中元節。清明節是根據農歷的清明節氣而定,有落在農歷二月份的,有落在農歷三月份的。中元節則是固定的,都是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這是農村人祭祖的必定日子。另外還有歲末,也是民間祭祖的重要時期,稱為辭歲。
清明、七月半、歲尾,這三個祭祖時間,時間比較固定的只有七月半。由中元節天熱,氣溫高,墳場雜草多,這天古人就采取一種靈活的辦法,或上墳前祭祀,也可不到墳塋場地,只在別處,用紙袋裝好祭品,寫上薦、收包袱人的姓名等等,在其它地方燒掉,稱為寄包袱或燒包袱。
而清明和歲尾都是要到墳前祭拜的。
清明節因要祭祀的地方比較多,所以可以提前進行。歲末則在歲尾的最后一天。
前二天是半寒食,前一天是寒食日,清明日這三天都是祭祖的日子。
本人的先生從事風水擇吉一生,本人也有幾十年,搜集、整理、編印過農村祭禮俗事的書多本,還從未聽說過清明當天不燒紙的話。
相反,清明、寒食、半寒食這幾天,不但可以燒紙錢和燒祭品,而且可以對原有的墳塋加土、種樹、砌祭臺、安碑,起墳、或破壞修整等??梢圆徽撋较?、不論年月日時。
舊俗“女兒不上娘家墳”,那一般是娘家有兄弟甥侄,作為女兒,已上別姓的宗譜,已成別姓家的人,避免被人誤人娘家無人,或娘家男丁不順被別人誤認為是女兒回娘家來上墳所致。所以女兒一般不上娘家祖墳祭祖,只好把對親人的思念放在心里。如果娘家沒有兄弟甥侄,做女兒的清明都會回娘家祭祖的?,F在觀念更是不同,男女都一樣,誰能說女兒不能祭祀父母祖父母呢?
總之,清明是炎黃子孫祭祖的時節,無須有任何的顧忌。
清明節,在民間又稱為“寒食節”,其本義是禁止煙火。所以有“清明當天不燒紙”的傳統說法。在民間,一般是講究清明前三天上墳燒紙,清明當天不上墳。但現在是新 社會 、新時代了,不太講究了。
“女兒不上娘家墳”,也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一種傳統習俗。意思是,女兒出嫁后,是人家的人了,只能在夫家上墳,不能回娘家去上墳的。這是受“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這一封建思想觀念所影響。
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娘家,只有男人才有權力去上墳,女人永遠沒有上墳的權力,若女兒出嫁后再回娘家,也無上墳的權力。若女兒上墳,會被爹娘、兄弟責罵。這是封建糟粕。如今,新時代,新 社會 ,已經不講究了。
但還有個地方,封建思想過重,還講究這個傳統。
我尊重各種風俗習慣。如果老人、長輩或相關人員有這些說法,我都尊重,也愿意配合。如果要由我自己決定,我持從心所欲,無可無不可的態度。
不燒紙,燒什么,花燭元寶等不是紙做的嗎,女兒不上娘家墳,現在幾多獨生女,不回家幫忙,祖先就等挨餓了,何況現在的新風氣,幾多年輕男女,除了跟隨老輩去鏟山,追憶下先人,還有另外一種心里,一家人三代,當郊外野游,也算是其樂無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