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古代,一般情況下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因為如果不實現(xiàn)這種政策的話,就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們爭奪權(quán)勢,而自相殘殺。但是,少數(shù)民族卻和我們漢族不一樣,他們實行的是幼子繼承制,究竟為什么少數(shù)民族會實行幼子繼承制呢?
首先是和生活方式有關(guān)系,因為我們對于土地的利用率極高,所以土地就能夠一年四季來回的循環(huán)種植,也因為這一點,人們能夠生活得非常的富裕。所以就能夠一直循環(huán)著,進行耕作歇息。而少數(shù)民族就和我們不一樣了,他們都是游牧,每當孩子長大之后,就會遠離父母,自己尋找,游牧的地方。所以當父母死了,他們的最小的小孩就在身邊,這個時候就繼承了父母的遺產(chǎn),也因為這樣,他們就形成了幼子繼承制。
然后就是民族的習慣不一樣,因為我們漢族有很多東西都是需要學習的,所以說,一般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他,這樣一來,知道最大的兒子就能夠比最小的兒子學到很多的東西,所以說他就延續(xù)了嫡長子繼承制。而游牧民族就不一樣了,他們不需要學習很多的東西,他們只需要的是體力。
而最小的孩子通常情況下,體力都是非常好的,并且技術(shù)也是非常強的。而且因為游牧民族的婚俗習慣和我們的不一樣,他們是,兒子可以娶母親,并且也可以娶嫂子,所以說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夠確定大兒子是不是自己的。但是最小的兒子一定是自己的,因為這樣就形成了幼子繼承制。
一是循元制選定繼承人。
問題是元朝承襲蒙古部落祖制,繼承制經(jīng)歷了幼子守灶,庫里臺大會推舉,嫡長子繼承等多種傳位繼承方式,尤其是到了元成宗以后,元帝王的繼承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制度的牽絆,變得隨意不已,所以,元制沒法遵循。
二是恢復漢化循周制。
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其核心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項制度最大的初衷就是從一開始就確定繼承人,用西方的話叫王儲,這樣就從根本上期望杜絕兄弟手足為了王位而手足相殘,但這項制度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王朝君主素質(zhì)的不確定性,由于接班人的選取并不是優(yōu)勝劣汰,擇優(yōu)而定,而是提早就沒定,導致繼承人如若昏庸不堪,則很快就能斷送了祖宗基業(yè)。
自周到明,2000多年中,因嫡長子繼承制而導致的悲劇屢見不鮮,但是不執(zhí)行嫡長子繼承制而引發(fā)的宮廷血案,甚至皇朝崩塌也是時常出現(xiàn)。
所以,朱元璋因為是漢人出身,推翻了元朝異族統(tǒng)治,所以恢復正統(tǒng)的的嫡長子繼承制是理所當然,當然,朱元璋并不是一個拘泥于守舊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在建立大明之初,很快就把嫡長子繼承制作為皇位繼承的依據(jù),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兒子中嫡長子朱標非常有信心
二,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可是說是偶然中的必然。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本來,朱標可以說是朱元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經(jīng)典模板,他身為長子,又恰為皇后馬皇后所生,標準的嫡長子,為人也是寬仁有加,在朝中擁有很高的認可度,就連一向胸懷大志的燕王朱棣也對他這個大哥是敬重有加。
只是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為得意的王位繼承人,給予了畢生心血培養(yǎng)的接班人朱標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威脅,卻自己因病在年僅36歲的年齡英年早逝,這件事可以說沉重打擊了朱元璋的心境,使得他從此性情大變,洪武末期,朱元璋嗜殺恐怕與朱標的死不無關(guān)系。
因為,朱標的死不僅僅是意味著老朱死了一個兒子,一個未來繼承大明皇位的繼承人,而是意味著在朱元璋心里,那種久久根植的皇室傳統(tǒng),帝國傳承體系突然之間崩塌,這種打擊不得不說是毀滅性的。
我們來看看,朱標死后,大明皇位的可能繼承人來有那些?他們的繼承順序又是怎樣呢?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嚴格的繼承規(guī)則體系,首先是嫡長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然后是嫡長孫,嫡幼孫,最后才是嫡幼子,庶長子,庶長孫,庶幼子。
相關(guān)推薦:
遺棄多久才構(gòu)成遺棄罪(父母扔下孩子多長時間是遺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