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將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這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
國家衛生健康委26日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根據公告,經國務院批準,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采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當日印發《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方案指出,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和我國防控基礎等因素,我國已具備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
甲類和乙類傳染病的不同是疾病不同、管理方式不同。
1、疾病不同:
甲類傳染病指的是霍亂和鼠疫,而乙類傳染病分為27種,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百日咳,肺結核,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等。
2、管理方式不同:
甲類傳染病是屬于強制管理的烈性傳染病,需要在發現兩個小時之內立即上報,而乙類傳染病是需要嚴格管理的疾病,要求城鎮發現以后六小時內網絡直報,農村十二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雖然乙類傳染病也是傳染比較強的疾病,但是致死率并不是很高,相對于甲類傳染病并不會導致大范圍的規模的死亡和暴發流行。所以乙類傳染病是相對于甲類傳染病比較輕的一種疾病。但是都需要進行隔離治療的,并且要徹底的消毒,預防傳染。
甲類傳染病之霍亂
霍亂主要是由霍亂腸毒素0139群、01群霍亂弧菌引起,是因為食用了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海鮮、被污染的谷物、被污染的水果和蔬菜而引起的病變。霍亂發病時比較急,通常會出現腹瀉、嘔吐等不適癥狀。
甲類傳染病之鼠疫
主要是因為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該疾病主要是流行于旱獺、鼠類或者其它的嚙齒動物。是因為鼠疫耶爾森菌經過皮膚入侵后,會在體內大量繁殖、復制,并引起機體出現多種不適癥狀,如寒戰、高熱、呼吸急促等,還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血壓下降、心動過速、意識不清等不適癥狀。
乙類傳染病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一般指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是由SARS冠狀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本病為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的傳播方式為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所致的傳播。2003年疾病在我國爆發,引起了大家的恐慌。這種病的臨床表現,發熱為首發癥狀,體溫往往超過38℃,呈不規則熱或者弛張熱,熱程多1-2周,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瀉等。疾病3-7天后會出現干咳少痰或有血絲痰,這個時期容易發生繼發感染。
1月8日新冠肺炎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這也意味著管控的進一步松綁。在政策放開后,被感染的人越來越多。一部分人在被感染后表現為輕癥乃至無癥狀,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癥狀的,甚至嚴重到危及生命健康。
在有癥狀的這部分群體中,有人反應自己陽了之后,癥狀時好時壞,往往是白天沒有明顯癥狀,但一到夜晚癥狀就加重。
對于這種情況,我查找了多方權威發言,覺得比較靠譜的是一位專家的說法:“當免疫系統與病毒“搏斗”時,人體內的一系列癥狀就會更加明顯。而到了晚上,免疫系統會比白天更活躍,所以患者會感覺晚上更容易發燒、咳嗽、渾身疼痛”。
簡言之,就是在晚上我們的免疫系統更活躍,與病毒的“斗爭”更激烈。這也導致了白細胞的大量損傷,病情加重。另外,晚間人體的皮質醇激素分泌減少,使得蛋白合成、脂代謝、糖代謝能力減弱,這也會對免疫系統調節產生影響,進而導致癥狀加重。
就拿我個人的患病經歷來說,我晚上咳嗽明顯會比白天更嚴重,整個人覺得更加疲憊,關鍵睡覺還睡不好,不過這種癥狀一般會在2、3天得到緩解。
另外,在這里也提醒朋友們如果出現以下癥狀時要及時就醫,因為可能是重癥的表現。(內容摘抄自《2022 版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治規范與分級診療流程》)
(1)出現氣促,RR(呼吸頻率)≥ 30 次 / 分;
(2)在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 93%;
(3)動脈血氧分壓(PaO2)/ 吸氧濃度(FiO2)≤ 300 毫米汞柱;
(4)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 24-48 小時內病灶明顯進展>50% 者;
(5)超高熱或者持續性高熱超過三天;
(6)連續性咳嗽超過10天,用藥后依舊無法好轉。
在得新冠后,一般來說是需要1-2周靜養恢復的,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我們處于免疫紊亂期,抵抗力非常差,容易被病毒、細菌等入侵。
但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并沒有這么長的休息時間,甚至有的單位、企業還要求員工輕癥或者無癥狀不準休假,重癥了也就只能休息三天時間,而且還得提供各種證明。這種做法很顯然是“不負責”的,但是卻被部分單位拿來充當績效考核。
在這波新冠浪潮中,大部分人都被感染了,沒被感染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也因此有一群人覺得自身已經產生抗體,無所謂了,所以不再做個人防護。但是否會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危害有多大始終是個謎,即使權威的專家也無法給出答復。
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是很有必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的,出門戴口罩,日常勤洗手、少聚集,守護好個人健康才是關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