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規定:第二十七條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自愿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國家發給《 獨生子女父母 光榮證》。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按照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規定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給予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獎勵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單位落實的,有關單位應當執行。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的,按照規定獲得扶助。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按照規定應當享受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獎勵扶助的,繼續享受相關獎勵扶助。
法律客觀:獨生子女費發放有什么標準:1、獨生子女費發放標準獎勵金額:每對夫妻按每年60元的標準發放;農村獨女戶按每年240元發放。2、獨生子女費獎勵對象:(1)生育史:①生育過兩個孩子,但第一個孩子生育后死亡的,生育第二個孩子存活的;②只生育一個子女的;③所生子女屬非婚生育且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做為正常統計對象;(2)孩子年齡時限止不滿14周歲;(3)已申請辦理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4)平莊村戶籍的農民。
獨生子女費發放新規定2022年如下:
1.只要是辦理了獨生子女光榮證的父母每年都可以領到60-120元的補助,一直到小孩14周歲或者成年為止,這稱為獨生子女保健費。但是各地的標準各有不同,比如貴州的獨生子女保健費,是一次性發放100元-500元的獎勵,另外每月再發放5元,發放時間截止到子女滿14周歲;北京的發放標準是每月10元,發放至獨生子女滿18周歲為止。
2.獨生子女父母在退休時,可以領取一次性補貼或者是加發養老金。這里各地的標準也是不同的,比如河北的是一次性發放不低于3000元的獎勵,山東是一次性發放30%的當地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待遇,海南是每月加發5%的基本養老金,重慶是對1996年之前參加工作的退休人員加發3%的基本養老金,除此之外、四川、貴州、江蘇等地,也都是加發基本養老金的待遇。
3.獨生子女的父母,在女方年滿五十五周歲,男方年滿六十周歲時,每人享有至少1000元的一次性嘉獎。
4.針對農村的獨生子女補貼方案,即村落獨生兒女戶的養老保險補助。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購買新農保時,給予必定補助,有的地方還是全免的。
5.與此同時,當獨生子女父母生病需要子女照顧時,可享有獨生子女護理假。截止到目前,已經有數十個省份出了獨生子女護理假,并對獨生子女做出了一定的傾斜,比如河南、黑龍江、內蒙古的獨生子女護理假期可長達20天;廣西、海南、湖北、廣東、山西等地,獨生子女護理假期則有15天;而福建、重慶、四川、寧夏等地的獨生子女護理假期則有些短,只有10天的時間。
二、補貼怎么領取
按照法規,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夫妻雙方各發給50%。原則上應當按月發放,經發放單位同意,也可以每年領取一次,但是當年沒有領取的,不予補發。具體發放渠道如下:
1.有工作單位的人員,由所在單位發給。
2.在人才交流中心、職業介紹中心存檔的人員,單位委托存檔者,由委托存檔單位發給;個人委托存檔者,由街道辦事處發給。
3.檔案關系在街道辦事處的無業人員,由街道辦事處發給
終身只生育了1個子女的夫妻;終身沒有生育只依法收養了1個子女的夫妻; 獨生子女(無論其是否已生育)死亡后,再生育1個子女或者只依法收養1個子女的夫妻等,這些家庭是可以申領獨生子女補貼的。
獨生子女補貼最新政策2023?
獨生子女補貼因為地區不同而不同,大部分地區獨生子女家庭可以申領以下這些補貼:
【1】母親達到55周歲,父親達到60周歲就可以領取一次一次性補貼,這個補貼大部分都是上千元,有些地區夫妻兩人加起來的補貼都能高達上萬元,具體補貼多少年,沒有統一的標準,要看當地的政策。
【2】辦理了獨生子女光榮證的父母每年都可以領到至少60元以上的補助,一直到孩子長到18周歲為止。
【3】持有《獨生兒女父母名望證》的夫妻,自領證到兒女滿足18周歲前,每個月可付出10元獨生兒女嘉獎費。
【4】有獨生子女證每人每年補貼2400元,在國務院公布的文件中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補貼標準,但是有些地區已經公布了補貼的金額。
【5】加發養老金,海南是每月加發5%的養老金,江蘇是加發退休前月工資的5%,安徽是分企業退休人員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其中企業退休的獨生子女父母,是一次性發放的補助待遇,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獨生子女父母,則是按月領取5%的養老金。
【6】護理假,比如河南、黑龍江等多個地區,河南的是在獨生子女父母退休時,獨生子女可享受每年累計20天的護理假,而黑龍江的也是沒有經濟補貼的。
獨生子女補貼是哪個部門發放?
獨生子女補貼由戶籍所在地鄉鎮或街道辦事處發放,可以直接去戶籍所在地領取,也可以持戶口簿到村委或者居委領取。 該款項會發放到村委或者居委由他人代為發放到個人手中。
獨生子女補貼,主要是以前計劃生育時出臺的相關福利政策,鼓勵大家計劃生育,若是符合獨生子女條件的家庭可以去戶籍所在地的相關部門詢問一下,也可以在自己就職的單位咨詢,這些補貼既然是國家給予的,就是可以安心領取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