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如父母離婚等,是不能結束的,但是,如果依照法律程序或法律規定,父母子女的關系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解除的。
(一)子女被他人收養,則父母子女的關系依法消除。《婚姻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據此,將子女送養他人后,生父母便不再對該子女負撫養教育的義務,該子女成人獨立后,對自己的生父母也不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同樣,生子女與親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沒有了任何權利義務關系。未成年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解除后,養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自動恢復,與其他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隨之恢復。
(二)繼父母與繼子女關系是因生父或生母與繼母或繼父結婚而形成的,因此,也因生父或生母與繼母或繼父離婚而解除。
二、變更子女撫養權的條件《關于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意見》第16條規定,一方要求變更子女撫養權,有下列條件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變更子女撫養權
1、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嚴重疾病或因傷殘無力繼續撫養子女的;
2、十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隨另一方生活,該方又有撫養能力的;
3、有其他正當理由需要變更的。
4、根據以上規定,只要具有上述任意一個條件,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請變更撫養權。
5、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盡撫養義務或有虐待子女行為,或其與子女共同生活對子女身心健康確有不利影響的;
能否變更父母的監護權?按常理說,未成年人的父母理所當然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法律也是這樣規定的。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根據《民法通則》16 條規定,由具有監護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兄、姐等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但是,正如你所述,在現實生活中有少數父母雖具有監護能力,卻因種種原因不履行應盡的監護責任,這種只養不教的做法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8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第12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該條還進一步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前述所列行為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依照民法通則第16條的規定,另行確定監護人。
法院判決監護權遵循什么原則?關于離婚時法院確定父母何方行使未成年子女監護權應考慮的基本情形,我國《婚姻法》尚無具體規定。除在特殊的離婚案件中,父母一方有明顯的不適合行使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的情形時,才較容易確定離婚父母何方適合行使未成年子女監護權外,在大部分離婚案件中,父母雙方均想行使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且雙方情況大體相同適合行使監護權。在此情況下,法院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總結出以下考慮標準:
(1)支持原則:行使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的離婚父母一方,必須就其個人品格、能力、職業狀況及其與子女間關系而言,能較好地照顧子女(尤其對年幼子女最好能親自照顧),促其身心健康發展。對物質條件與精神支持而言,更應強調對子女在心靈上、精神上的'支持。
(2)繼續性原則:在父母離婚的情況下,應考慮子女監護權行使的決定能使子女目前以及未來的教育、發展獲得一致性。因此,在父母雙方均與子女有良好關系的情況下,應考慮子女迄今為止大都與父母何方共同生活。
(3)在考慮上述兩個原則時,兼顧考慮子女的意愿及子女的年齡、性別。必須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子女的意愿往往因其年齡及動機而有所不同,并且如父母一方對子女的意愿有強烈的影響時,法院應對子女的意愿加以檢驗。
離婚后未行使親權的父母一方,或夫妻協議分居而未與子女共同生活停止行使親權的父母一方,有與子女交往的權利(子女交往權的內容包括探視子女)、有參與子女教育的權利、有監督子女撫養的權利、有為子女的利益必要時管理子女財產(全部或一部)的權利。該方應與對方達成書面協議,在符合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原則下,以何種方式適當履行對子女的上述權利。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判決。
如何爭取孩子的監護權?對孩子監護權的歸屬,是以未成年孩子的最佳利益做考慮,不能想當然判給父親或者母親,法官在衡量未成年孩子監護權歸屬,主要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健康情況、孩子意愿與人格發展需要,以及父母的年齡、品行、經濟能力、職業、父母保護教養孩子的意愿及態度、對孩子的教養計劃、與孩子的互動與感情狀況等種種因素,作為判斷孩子監護權的依據。當然如果父母都不適合行使監護權,也有可能判給第三人來監護。
同時,在法律上,父母親的經濟條件并不是評斷監護權適當與否的唯一標準,還是以真正能對孩子負起照顧責任的一方才會獲得監護權,不過父母還是要有最低的經濟能力,足以讓孩子維持溫飽,才能負起監護責任。
所以,離婚后孩子監護權怎么爭取?這實際上還是要歸結到,孩子身上來,就是說,誰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比對方更能是孩子健康成長,誰就最有可能獲得孩子的監護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