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法學和校園暴力的關系
校園暴力有關的刑事法律問題
(一)刑法與校園暴力的關聯
刑法是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應負何種刑事責任,并給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即規定“罪”與“刑”的法律。
校園暴力是暴力行為的一種。只要這種暴力行為后果達到一定事實程度,觸及刑法的規定犯罪行為,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除非屬于符合刑法免責的規定。
由于校園暴力有特殊之處,即它發生在我國教育、教學活動的專門機構里及附近,一旦校園暴力發生,其波面之廣,影響之深,范圍之大,是深遠的。對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對于社會來說,可能是一代人、幾代人難已磨滅的記憶,對于國家來說,可能有不可估量的負作用。所以刑法對校園暴力的調整是不敢輕視的。
為此需要刑法對校園暴力與之相關的行為予以強制性的規范。如《教師法》第36條規定,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教師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國立法者在教育法律中對校園暴力行為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教育活動中,對一些相關主體嚴重違反教育法而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冀希望以此來減少校園暴力,保證校園的安寧、穩定、和諧。
所以,首先教育管理者在學校管理活動中要謹防暴力行為,其次是廣大教師,學生不要做出暴力行為。最后要求與學校中出現暴力犯罪的行為斗爭,維護學校和師生的合法權益。
(二)幾種常見的校園暴力犯罪行為。
我國刑法將犯罪分為十個大類:即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每大類犯罪之下又將分為若干小類,共有罪名四百余個。
校園暴力犯罪主要表現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財產權利為主的犯罪,有時還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它的犯罪主體一般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其他犯罪主體。
(1)幾種常見人身權利犯罪
①故意殺人罪
本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凡年滿14周歲的人犯此罪,都有要承擔刑事責任;在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其在客觀上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的行為。美國趙承熙槍擊案是本罪的例證。
②過失致人死亡罪
本罪是指行為人由于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在主觀上表現為過失;其在客觀上表現為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其客體是公民的生命權利。教師、行政人員在體罰學生時因過失而致學生死亡的,便犯此罪。
案例:1995年6月22日上午10時,湖南省某中學體育教師李某在上體育課時,因高二年級男生張某擾亂體育課教學秩序而發生爭執,張某用言語刺激李某。李某覺得有失教師尊嚴,憤怒之下向張某猛擊一拳,致使張某死亡。經法醫堅定,張某脾臟較大,李某一拳正中該脾臟,致使其脾臟破裂而死亡5。
在本案例中,教師李某的行為屬于過失致人死亡的犯罪。
③故意傷害罪:
本罪是指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年滿16周歲的人應當為其故意傷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
不滿16周歲的,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應負刑事責任。主觀上是故意,其在客觀方面上表現為非法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其客體是他人的健康權利。如2006年12月7日下午,高正濤同學在校門口被人砍斷五個手指案,對方涉嫌此罪.
④過失重傷罪
教師懲罰學生,學生之間的肢體沖突因過失可能致學生重傷而犯過失重傷罪。過失主觀上表現為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
⑤侮辱罪
本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其主體為一般主體;其主觀上是故意,其客觀上表現為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其客體是公民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如一些教師罰學生吃牛糞、人尿等行為。近日網上曝光女生集體欺辱女生的圖片,可構成本罪。
⑥強奸罪和奸淫幼女罪
強奸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其它手段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已滿14周最的婦女發生性行為。其主體是年滿14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男性;其主觀上是直接故意,且有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性交的目的,其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脅迫或其它手段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性交的行為,其客體是婦女的性自由權利。
奸淫幼女罪是指故意同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其主主體是與強奸罪相同的;其客體是幼女身心健康權;無論幼女是否同意,不管是否違背幼女的意志,不影響此罪的構成。
在教師隊伍中有極個別的男教師品行不良,利用師生關系中自身具有的特殊優勢,對女學生實施奸污行為,從而構成強奸罪、奸淫幼女罪。前段時間禽獸校長、禽獸教師在新聞媒
幫我想一個法學本科的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不能太大太廣 最好寫這還有實際意義 不是大多數人都寫的題目謝謝《刑法學》參考選題
1. 論我國體制改革時期刑法觀念的轉變
2. 論毛澤東的刑法思想
3. 論鄧小平的刑法思想
4. 論罪刑法定原則對我國刑法發展的指導意義
5. 論主客觀一致的刑事責任原則
6. 論罪行相適應原則與刑罰個別化原則的關系
7. 論我國刑法的協調完善
8. 論“一國兩制”條件下的刑法適用
9. 論“引渡制度”條件下的刑法適用
10. 論刑法的溯及力
11. 論刑法的時間效力
12. 論人大常委會對刑法的補充修改權
13. 論加強刑法的立法解釋
14. 論刑法司法解釋的沖突及其完善
15. 論刑法的立法編纂
16. 論刑法體系結構的完善
17. 論刑事判例制度的建立
18. 論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
19. 犯罪客體性質確定的內在依據
20. 論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
21. 論不作為犯罪的基本特征
22. 論“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未遂形式
23. 論犯罪結果的客觀形式及量刑意義
24. 論“明知”的范圍和程度
25. 論間接故意的動機、目的問題
26. 論“認識錯誤”在定罪量刑中的意義
27. 論意外事件的實際判定
28. 論刑事責任年齡分期的完善
29. 論刑事責任的依據
30. 論刑法中的特殊主體
31. 論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標準
32. 單位犯罪主體的理論探討與司法適用
33. 對刑法中幾種法人可以構成犯罪的評價
34. 法人犯罪的比較研究
35. 法人刑事責任能力探討
36. 論防衛中的不法侵害
37. 論防衛不適時
38. 論假想防衛的法律性質
39. 論防衛過當的罪過性質
40. 論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
41. 論犯罪預備的特征與結構
42. 論犯罪預備刑事責任的根據探討
43. 論“犯罪著手”的認定標準
44. 放棄重復性侵害行為的性質
45. 論犯罪既遂的形式
46. 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探討
47. 共同犯罪人種類的劃分依據探討
48. 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原則探討
49. 論主犯的認定標準
50. 論從犯的認定標準
51. 脅從犯能否成為獨立的共犯種類
52. 論教唆犯罪的性質
53. 論教唆犯罪的未遂
54. 論教唆犯罪的量刑原則
55. 論結合犯
56. 論結果加重犯
57. 論牽連犯的爭議及完善
58. 論連續犯
59. 論吸收犯
60. 論舉止犯
61. 論持續犯
62. 論想象競合犯
63. 論法條競合犯的適用原則
64. 論刑法中的混合罪過形式
65. 論數罪并罰制度的完善
66. 論共同犯罪中的中止問題
67. 論刑罰目的與綜合治理(刑罰有效性研究)
68. 論刑罰權的理論基礎
69. 經濟改革與刑罰體系的完善
70. 論管制刑的發展趨勢
71. 論拘役的發展趨勢
72. 死刑存廢論評析
73. 論罰金刑發展趨勢
74. 論剝奪政治權利的完善
75. 論沒收財產刑的完善
76. 論特別自首的認定
77. 論自首的量刑原則
78. 論自首與立功
79. 論累犯制度的完善
80. 量刑中個人情感評析
81. 量刑平衡探討
82. 量刑情節的重疊與選擇適用
83. 論死緩的適用
84. 論緩刑的發展趨勢
85. 同種數罪應否并罰
86. 論假釋的立法完善
87. 論刑法的時效制度
88. 罪名立法研究
89. 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立法體系研究
90. 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體
91. 論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險犯的既遂與未遂
92. 論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構成要件
93. 論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
94. 論重大責任事故罪
95. 經濟犯罪概念探討
96. 論走私罪的立法完善
97. 論非法經營罪的行為方式
98. 論挪用公款罪“歸個人使用的認定”
99. 安樂死探討
100. 強奸罪若干問題探討
101. 刑訊逼供罪中的一罪與數罪問題
102. 誣告陷害罪刑事責任
103. 侮辱罪、誹謗罪的人格名譽范圍
104. 論報復陷害罪
105. 論綁架罪與搶劫罪的區分
106. 論刑法中的財產關系與財物性質
107. 論盜竊罪的數額問題
108. 論侵占罪
109. 盜賣技術資料的定罪問題探討
110. 論詐騙罪
111. 論合同糾紛與詐騙犯罪
112. 論敲詐勒索罪
113. 論貪污罪的主體
114. 貪污罪的立法完善
115. 論親屬之間的盜竊行為
116. 論妨害公務罪
117. 冒充國家工作人員若干問題探討
118. 論脫逃罪
119. 論窩藏、包庇罪
120. 論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立法完善
121. 賣淫、嫖娼諸問題探討
122. 金融犯罪具體問題探討
123. 證券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124. 計算機犯罪的認定及其法律適用
125. 期貨犯罪研究
126. 淫穢物品犯罪研究
127. 論毒品犯罪
128. 論破壞文物古跡犯罪
129. 論偷越國邊境罪
130. 論重婚罪
131. 通奸問題探討及立法完善
132. 虐待罪、遺棄罪若干問題探討及立法完善
133. 瀆職罪主體探討
134. 論賄賂罪的若干問題
135. 論泄露國家秘密罪
136. 玩忽職守罪的立法探討
137. 軍職罪若干問題研究
138. 污染犯罪研究
139.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立法完善
140. 不正當競爭犯罪研究
141. 商業賄賂犯罪研究
142. 論挪用資金罪
143. 假幣犯罪研究
144. 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
《民法學》參考選題
1. 試論我國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2. 地產制度研究
3. 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
5. 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與轉讓
6. 證券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7. 證券交易法律問題研究
8. 完整我國證券制度之管見
9. 完整我國地產制度之管見
10. 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研究
11.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研究
12. 如何完善我國的票據制度
13. 期貨交易與期貨市場
14. 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研究
15. 競業禁止論
16. 市場經濟與民法
17. 民法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18. 論我國民事判例法制度的創設
19. 論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20. 論法人財產權的性質
21. 論反不當競爭
22. 試論隱名合伙
23. 略論民法中對推定的適用
24. 試論債與民事責任的區別
25. 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民法的性質與內容
26. 我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探討
27. 公民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初探
28. 論社會主義法人制度的特點和作用
29. 訴訟時效制度初探
30. 論我國所有權制度
31. 論我國國家所有權的性質和內容
32. 試論我國國家財產所有權的行使
33. 試論我國集體所有權的性質和內容
34. 我國公民財產所有權的性質、內容及其發展
35. 論我國合同制度的完善
36. 試論我國保險合同的特點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37. 論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38. 代理制度初探
39. 試論知識產權的范圍及法律特征
40. 試論我國結知識產權的保護及其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41. 試論著作權的幾個問題
42. 論我國的發明制度
43. 專利制度初探
44. 論國有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
45. 民法與經濟體制改革
46. 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則
47. 論合伙
48. 私營企業的法律調整
49. 個體工商戶的探討
50. 社會主義法人制度研究
51. 勞務合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探討
52. “兩權分離”初探
53. 論融資租賃
54. 談對股票、債券的管理
55. 物在民法中的作用
56. 民事責任研究
57. 談對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認識
58. 法人賠償制度研究
59. 談產品責任
60. 論我國商標法的形成與發展
61. 論商標的專用權
62. 論商標注冊
63. 論商標的侵權行為及處理
64. 談商標的保護范圍
65. 論外國商標法規的特點
66. 談出口商標的使用
67. 引進技術中的商標
68. 談我國的商標管理
69. 論商標的國際保護
70. 論版權
71. 論侵犯版權行為
72. 談版權的國際保護
73. 論我國的版權制度
74. 論我國繼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
75. 論社會主義財產繼承問題
76. 論法定繼承中幾個問題(如法定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繼承份額等)
77. 論遺囑繼承中的若干問題(如遺囑的有效條件、遺囑的變更和撤銷、遺贈撫養協議等)
78. 論代位繼承
79. 遺囑制度的特點與意義
80. 民法典體系探討
81. 社會主義民法的特點研究
82. 企業破產法律問題研究
83. 企業兼并法律問題研究
84. 聯營各方利益與責任問題研究
85. 公民人身權的法律保護
86. 新聞自由與名譽權
87. 懸賞廣告法律性質初探
88. 股份制度初探
89. 科技成果轉讓與協作的法律問題
《婚姻家庭與繼承》參考選題
1. 馬克思主義論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
2. 婚姻家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 試論婚姻的基礎
4. 論婚姻自由(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
5. 婚姻關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
6. 試析婚約問題
7. 事實婚與重婚問題研究
8. 結婚儀式與結婚登記制度
9. 論通奸
10. 舊中國婚姻家庭制度的批判與研究
11. 少數民族婚姻問題研究
12. 試論婚姻的無效與撤銷問題
13. 婚姻的法律效力
14. 夫妻財產制度與配偶繼承權
15. 離婚中的法律原則與道德原則
16. 論我國社會主義離婚制度
17. 離婚的法律后果與社會后果
18. 外國離婚法的比較研究
19. 家庭職能與家庭建設
20. 我國人口政策與計劃生育法
21. 試論家庭倫理觀念與家庭倫理秩序
22. 親屬制度研究與親屬的法律效力
23. 試析家庭領域中的財產糾紛
24. 收養制度研究
25. 監護問題初探
26. 涉外婚姻的法律調整
27. 論我國的收養制度
28. 老人婚姻問題研究
29. 離婚后的子女監護問題研究
30. 對離婚糾紛的調解
31. 談離婚訴訟中的幾個問題
32. 如何正確掌握離婚標準
33. 淺論家庭倫理觀念與家庭管理
34. 論別居
《刑事訴訟法》參考選題
1. 經濟改革與刑事訴訟法
2. 論我國刑事訴訟的特征
3. 論我國刑事訴訟學的體系
4. 追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統一性
5. 在刑事訴訟中保障人權的體現
6. 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7. 論適用刑事強制措施與人權保障
8. 論我國刑事訴訟的主體
9. 關于賦予刑事被害人回避權的探討
10. 論我國刑事訴訟的主體
11. 論我國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體系
12. 論刑事訴訟法各基本原則的相互關系
13. 論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配合與制約
14.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辯護制度
15. 疑罪從無原則
16. 庭審辯護是刑事辯護的重心
17. 公開審判論
18. 在刑事訴訟中專門機關必須與群眾結合
19.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的訴訟地位
20. 兩審終審制
21. 辯護律師職責
22. 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3. 如何充分發揮律師的辯護作用
24. 論指定辯護與拒絕辯護
25.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管轄
26. 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
27. 論職能管轄與職權分工的關系
28. 如何正確適用變通管轄
29. 在刑事訴訟中怎樣貫徹回避制度
30. 強制措施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
31. 如何正確適用拘傳
32. 如何正確適用逮捕
33. 論刑事拘留的正確適用
34. 如何正確適用強制措施
35. 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36. 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原則
37. 論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特點
38. 客觀性是我國刑事證據的最本質特征
39. 試論證據的法律性
40. 試論刑事證據的關聯性
41. 談談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42.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的承擔
43. 重證據、不輕信口供
44. 一切證據必須查證屬實
45. 談談判斷證據的主觀條件
46. 談談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方法
47. 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權利
48. 談談對書證的審查判斷
49. 怎樣運用間接證據
50. 論證人制度
51. 怎樣正確對待鑒定結論
52. 刑事被告人的訴訟地位與證明責任
53. 怎樣正確理解“基本事實、基本證據”
54. 談談我國涉外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
55. 談談我國證據制度
56. 自由心證是否適用我國的刑事訴訟
57. 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特點
58. 論立案監督
59. 如何正確適用取保候審措施
60. 關于律師參與訴訟適用回避的探討
61. 視聽資料的法律屬性及運用規則
62. 試論我國的預審制度
63. 我國刑事訴訟的偵查原則
64. 談談人民檢察院的偵查監督
65. 談談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作用
66. 談談人民檢察院的審判監督
67. 試論我國的公訴制度
68. 存疑不起訴的適用
69. 相對不起訴的適用
70. 我國刑事自訴案件中的反訴
71. 論刑事訴訟中的撤訴
72. 刑事自訴案件的訴訟特點
73.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上訴不加刑原則
74. 試論我國申訴制度
75. 論書面審理方式
76. 論第二審程序中的直接審理
77. 談談偵查實驗的適用
78. 刑事訴訟與綜合治理
79.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探討
80. 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
81. 試論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82. 人民檢察院對附帶民事訴訟處理權的探討
83. 刑事訴訟中怎樣正確適用提審
84. 關于司法損害賠償制度的探討
85.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再審程序
86. 司法行政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能和作用
87. 論死刑復核制度
88. 關于強制醫療程序的探討
89. 如何正確適用并案處理與另案處理
90. 正確掌握自訴案件與損害賠償案件的界限
91. 怎樣對待非法手段獲得的證據
92. 論人民檢察院的偵查權
93. 論證據和證據材料
94.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任務
95. 論證據在法學理論上的分類
96.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二審程序的特點
97. 關于涉外刑事訴訟的探討
98.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時限
99. 評無罪推定
100. 評有罪推定
101. 馬克思主義論審判程序
《民事訴訟法》參考選題
1. 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特點
2. 民訴辯論原則探討
3. 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原則
4. 論我國人民調解制度的優越性
5. 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
6. 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
7. 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8. 律師在民訴中的地位和作用
9. 論仲裁中的自愿原則
10. 試論民事訴訟中的代理
11. 民事訴訟中的證據
12. 論民事訴訟中的訴
13. 論我國申請再審制度的特點
14. 簡單民事案件與簡易程序
15. 試論我國民事訴訟特殊地域管轄
16. 試述財產保全制度
17. 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強制執行
18. 特別程序審理案件范圍的擴大
19. 論我國的公證制度
20. 解決民事糾紛同綜合治理的關系
21. 調解在仲裁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我國民事訴訟法任務
23. 論協議管轄
24. 試論我國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
25. 論我國代表人訴訟的法律性質
26. 人民調解工作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27. 試述我國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
28. 論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29. 論民事訴訟中簡易程序的適用
30. 試論督促訴訟的特點
31. 對民事訴訟代理人法律責任的探討
32. 論反訴
33. 涉港、澳、臺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
34. 海事法院管轄權研究
35. 試論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中的一般原則
36. 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司法協助的適用
37. 人民檢察院參加民事訴訟問題探討
38.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比較研究
39. 民事舉證責任研究
40. 破產還債程序若干問題探討
41. 論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
42. 論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43. 對當事人范圍的探討
44. 對民事執行幾個問題的探討
45. 試論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中的管轄
46. 論民事訴訟中視聽資料的運用
47. 論執行擔保制度
48. 關于被告不出庭的思考
49. 涉臺民事訴訟法規的調整與適用
50. 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公示催告程序
51. 論民事訴訟中的訴權
52. 論民事訴訟證據的特點
53. 認真貫徹執行程序與有效解決“執行”的作用
54. 論仲裁協議的有效性
55. 論我國民事審判制度的改革
《行政法》參考選題
1、 論我國行政監督制度
2、 論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
3、 論加強行政立法
4、 論對行政規章的審查
5、 淺談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
6、 關于建立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構想
7、 試論行政上的授權
8、 試論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9、 論我國行政許可制度
10、試論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
《海邊的卡夫卡》 整體想表現什么?
《海邊的卡夫卡》的主題思想即透過人的精神成長讓靈魂與尊嚴自由浮現
《海邊的卡夫卡》通過講述一個15歲少年的流浪故事, 將綿軟未定型的靈魂如何追求自由成長的歷程記錄下來。
簡介: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出版。主要內容講述的是主人公卡夫卡的成長史。
《海邊的卡夫卡》文本,延續了村上春樹一貫的虛構的故事設定,卻又深刻地投射出現實社會的影子?!逗_叺目ǚ蚩ā返墓适虑楣澐謨蓷l線索展開,講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殺人后,不但沒有得到懲戒,犯了故意殺人罪、亂倫罪、強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中田也寧靜地得到了解脫。
2006年《海邊的卡夫卡》獲得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s)。
作品評論:
《海邊的卡夫卡》既是幻想風的神話寓言,又是直面現實的入世之作。
《海邊的卡夫卡》描寫了背負命運詛咒的少年田村卡夫卡一段遠走異鄉的神奇經歷,小說的場景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反復切換。村上春樹以其獨創的邏輯語言,摧毀了夢與真實、現實與超現實、此世與彼世之間難以攀越的高墻,填平了橫亙于人世與異界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海邊的卡夫卡》小說懸念設置奇特,情節的展開每每出人意料,凝縮緊湊,漫溢著誘使讀者手不釋卷地一氣讀完全篇的牽引力。夢在該小說中具有隱喻的意義,創立了一整套獨自的邏輯話語。人物塑造也特點鮮明,不無神秘并充滿現代性與象征性。
--人民網
故事中的情境是帶著哲理與思辯味的,故事發生的地點往往是車站、圖書館、單身家庭、或是野外荒郊,這些都是極容易使單獨的個體產生冥想甚至幻想的地點,這些冥想和幻想為情節的展開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學術迷霧,讀者在享受了迷霧中的興奮點之后,不得不回到故事的本身去探尋真相,而真相簡單明了致極,命運的一個嘲弄的微笑,或是人物的一個想不到身份就堂而惶之揭開了謎底。
--搜狐網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年1月出生,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日本小說家。1979年以處女作《且聽風吟》獲群像新人文學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400萬冊,廣泛引起"村上現象"。村上春樹的作品展現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的輕盈基調,少有日本戰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故被稱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后時期作家",同時也被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代表作品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尋羊冒險記》、《斯普特尼克戀人》、《且聽風吟》等。
相關推薦:
離婚協議書簡單(關于夫妻自愿離婚協議書5篇)
事實婚姻的概念(什么是事實婚姻)
起訴離婚如何收集證據(怎么提供證據給訴訟離婚呢)
淺談強奸罪(強奸有自首女方諒解可判緩刑嗎)
離婚子女撫養協議書(撫養調解協議書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