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夫妻還有感情依戀,可以坐在一起心平氣和的談談。各自站在對方立場想想,做出妥協讓步,經營好婚姻關系。如果男方一定要離婚,你們又無法協商通過協議離婚的,那么男方是可以通過訴訟方式離婚的。男方可以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特殊情況下可以向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你被起訴后,不去法院應訴,法院可能直接判決予以離婚,或者缺席判決。那么在男方無法提供新事實、新理由的情況下,可以在六個月以后再次提起請求離婚的訴訟,一般此時都會判決予以離婚。因此,無論你是否同意離婚,男方都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達到離婚的結果。建議你還是和男方積極溝通,采取更好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協議離婚的方式,只要雙方對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撫養權歸屬的問題達成一致,可以較快花費較少地達成離婚的結果,建議結合兩人實際情況考慮。反之,如果感情確實破裂,無法繼續婚姻關系,也可以走正常的程序,選擇離婚。根據【法律法規】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離婚后孩子的撫養權歸誰1、離婚后孩子的撫養權,一般由雙方協商處理。如果孩子不滿兩周歲,則一般歸女方撫養。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孩子撫養權歸屬需要根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保護孩子合法權益的原則來確定2、一般情況下子女不滿兩周歲的隨女方生活,兩周歲以上的需要考慮父母雙方綜合條件來判定,已滿八周歲的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條夫妻雙方自愿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離婚協議應當載明雙方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和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第一千零七十九條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
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
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日常生活中,很多夫妻都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感情破裂導致離婚。那下面我分享一篇關于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的相關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1離婚兩個小孩撫養權怎么判定
(一)兩周歲以下子女的撫養權歸屬
首先,離婚后,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
其次,如果出現某些特殊情況,父方也可獲得兩周歲以下子女的撫養權,這些特殊情況包括:
1、在對子女健康成長無不利影響的前提下,父母雙方可協議兩周歲以下子女隨父方生活。
2、母方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父方可獲得撫養權:
(1)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的;
(2)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方要求子女隨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確無法隨母方生活的。
(二)兩周歲以上子女的撫養權歸屬
首先,在有利于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雙方可協議輪流撫養子女。
其次,父母雙方均要求隨其生活的情況下,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以優先考慮:
1、已做絕育手術或因其他原因喪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隨其生活時間較長,改變生活環境對子女健康成長明顯不利的;
3、無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隨其生活,對子女成長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與子女共同生活的;
5、父方與母方撫養子女的條件基本相同,雙方均要求子女與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單獨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可作為子女隨父或母生活的優先條件予以考慮。
(三)十周歲以上子女的撫養權歸屬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子女一旦年滿十周歲,就意味著其作為一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心智成熟度及對外界的理解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對于今后自己隨父或隨母哪一方共同生活做出判斷和選擇。
因此,父母雙方對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在離婚案件中,對子女跟隨父或母生活發生爭執時,應當優先考慮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問題。
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2在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觀念不斷開放,這個社會賦予男女的自由的權利越來越多,今天的婚姻中的人們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從來不能承受一點委屈的性格,這種狀態也就直接導致離婚的情況的頻發。但是提到離婚,不得不考慮的就是關于對孩子的傷害問題,離婚會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幸的,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最大的,那么離婚時我們最要注意的就是要思考如何做能夠給孩子帶來最小的傷害。
離婚涉及到孩子的,第一個就是關于孩子撫養權的問題。
關于離婚對孩子的撫養權的判定標準可以主要參考幾個方面:
第一是比較雙方的經濟水平,一般情況下,條件好的一方比較容易得到孩子撫養權。
第二是法院會遵從孩子的意見。
第三就是主要看雙方有沒有陋習,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沒有陋習的一方更容易拿到撫養權。
具體判定標準如下:
1、一般來說兩周歲以下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是要隨母親生活的,但是如果母親有以下幾點特殊情況的,則剝奪母親撫養權利,由父親承擔撫養權:
(1)目前患有嚴重的疾病或者具有傳染性疾病的情況下,可由父親來獲得撫養權。
(2)如果母親不盡撫養義務的,且父親要求獲得撫養權的
(3)其他的一些原因,
2、父母雙方可以協商兩周歲的子女有誰扶養的情況,只要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沒有危害,法院是支持的。
3、關于三歲以上的到18歲以下的未成年的子女,而且父母都想要孩子撫養權,則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之一的,可以酌情優先得到考慮:
(1)沒有其他的子女,但是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情況
(2)一方已經不具備生育能力了或者放棄再要孩子的絕育手術的人。
(3)子女在跟其生活過程中,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利因素,另一方容易得到撫養權
4、如果父母雙方都有能力照顧智子女,子女年齡是三歲以上的到18歲以下的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雙方照顧子女條件差不多基本一致,那么如果子女長期跟隨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生活的,并且他們有意愿繼續提供照顧,那么這種情況下,這一點可以作為隨父母生活的選擇的一個優先條件進行考慮。
5、如果子女已經超過了十周歲,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要占有主要位置,進行優先考慮。
6、如果父母雙方都有撫養子女的能力,且夫妻雙方都想撫養子女,如果可以協商一致,可以輪流對子女進行撫養義務。
7、關于子女的撫養費用的決定,要根據父母雙方的收入水平和負擔的實力以及子女真實需要等條件進行決定。
8、關于撫養費用,可以一次性付給對方也可以分期分月的方式進行給付。
9、父母雙方如果通過協議達成撫養方全額承擔子女的撫養費用,在其擁有這樣的撫養能力下,法院是予以同意,否則駁回。
10、對于父母雙方其中有一方如果突然消失或者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可以拿他的財物進行折舊抵償。
兩個小孩撫養權的判定標準3根據《民法典》第1084條規定:離婚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
這條規定非常直白,最簡單的區分條件首先是子女的年齡。
一、2周歲以內的子女撫養權基本上歸女方撫養,男方爭取到的機會很小;
二、2-8周歲之間的子女撫養權,男女雙方都有平等的爭奪權。
三、8周歲以上的子女撫養權,以孩子意見為主,法院會尊重子女的選擇權。
因此,男女雙方想要爭取小孩的撫養權,要先看看小孩的'年齡,如果是2周歲以內的,男方爭取的可能性很小,但并非沒有可能。當然對于8周歲以上的小孩,一定要和小孩商量好,讓小孩自己做決定,看他/她的選擇,是選擇爸爸,還是媽媽?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1、2周歲以內的孩子撫養權歸女方。
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父親直接撫養為例外。例外的情形包括:女方放棄撫養權,男方愿意撫養子女;女方身體條件不能或者無力撫養子女,那這種情況下,男方就可以爭取小孩的撫養權。
現實法院判決中,小孩2歲以內,只要女方要,都會判決給女方直接撫養,男方支付撫養費,即使男方工資收入較高也沒有用。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四十四條規定: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的,對不滿兩周歲的子女,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的原則處理。母親有下列情形之一,父親請求直接撫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
(二)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親要求子女隨其生活;
(三)因其他原因,子女卻不宜隨母親生活。
第四十五條:父母雙方協議不滿兩周歲子女由父親直接撫養,并對子女健康成長無不利影響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2、兩周歲---八歲之間的小孩撫養權,夫妻雙方有平等爭奪權。
兩周歲---八歲之間的小孩,在法律上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個時候,男方、女方的起跑線是一樣的,都可以爭取到撫養權,法律并沒有規定明顯的偏袒哪方,而是主要考慮照顧時間,工資收入、住房條件、絕育情況等等,當然現實中,工資收入高的肯定占有優勢。
對兩周歲-八周歲之間的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先由雙方協商,若協商不成,則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決或裁定。
3、父母雙方對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子女隨誰生活發生爭議的,應當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見。
8歲以上的小孩,已經可以準確理解大人的話,可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離婚時法院法官要親自詢問小孩意見,需要帶小孩帶法院辦公室來。小孩想跟誰生活,法院就判決給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