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協議書沒有證人簽字有效嗎
房產證上時公公的名字分家只立了字據把房給我們了證人寫的字據但沒簽字問下這樣的字據是否有效,房子是不是我們的。分家協議未經當事人和證人簽字,不具有協議效力,只能認定為一份調解記錄。 房屋權屬應以登記為準,發放的房產證已對房屋予以確權,應以房產證為準。
打官司時應提供分家時協議的有關證據,包括調解記錄、村委參加調解人的證明,還有的房產證,以證明房產證的效力。 若有證據證明姐妹在分家時已放棄繼承份額及家庭共有財產份額,她們便無權主張權利。
分家析產協議書基本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約人的姓名,在家庭中的輩份稱呼;
(二)、分家的理由、原因和目的;
(三)、分割家庭共有財產的合意以及對原家庭債務清償的安排;
(四)、分割后的財產細目及其所有人姓名;
(五)、證人姓名;
(六)、立約人、證人簽名蓋章;
(七)、立約的具體時間及執行日期。
擴展資料:
分家析產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分家析產時,要把家庭共有財產和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區分清楚?! 》旨椅霎a只能是分割家庭共有財產,屬于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是不屬于分割范疇的?! ?/p>
(二)、分家析產時,要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分割家庭共有財產。
對家庭共有財產的分割,特別是對某些生產、勞動工具、設備等財產的分割,要盡可能有利于生產,有利于發揮家庭成員各自的專長對于某些特定的不便分割的財產,也可以特別協議的方式作變通處理,以充分發揮該項的效用?! ?/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分家合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與子女簽分家協議后反悔 父親起訴要求確認合同無效
什么情況下可以做析產
1、辦理房屋析產一般來說在離婚的時候或者繼承房產,又或者分家這些民事關系上需要辦理房屋析產。比如夫妻雙方有兩套房子并且都有夫妻的名字,但是后期離婚了,需要通過離婚協議析產,這樣就能夠一人分得一套房子。
2、有一套大的房子屬于父母的,后來拆遷之后分得了幾套房子,子女就可以通過析產協議分得一套房子。
3、如果一個單位擁有地產,后期因為各種原因進入了拍賣的程序,但是因為有多個受益人,就需要辦理析產的手續,將房子按套分給幾個受益人。
分家析產時應注意些什么
1、把家庭成員對家庭共有財產的分割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財產贈與相區別
家庭成員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實而形成的家庭財產為家庭共有財產,在分割家庭共有財產時,一般應按共有人權利義務相一致和有利于生產、生活、有利于社會安定等原則,公平合理地處理。對于因父母將自己的財產處分給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而發生的糾紛,應該按贈與糾紛處理,以充分尊重贈與人的意愿為原則。如果調解處理時將上述兩種情況混淆,就難以區分各當事人的要求是否合理,更難以在當事人之間找準平衡點。
2、把家庭共有財產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期間的個人財產相區別
對財產所有權是家庭成員共有還是個人所有,必須根據財產是為家庭成員共同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實所取得,還是家庭成員中的某個人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實所取得來認定。如果是家庭成員中的某個人依法取得的財產,即使在家庭成員共同生活期間取得,也不存在共有關系。對于個人財產的處理,以歸個人所有為原則,即便是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也不改變財產的性質。
3、把父母用子女給付的贍養費出資購置的財產與父母與子女共同出資購置的財產相區別
子女給付父母贍養費是法定義務,該贍養費屬于父母個人財產,父母將贍養費積累起來購置的財產,所有權屬于父母,與給付贍養費的子女之間不形成共有財產關系。對于這類財產的處理,以歸父母所有為原則,給付贍養費的子女可以在父母去世后遺產分割時,根據相關規定,在遺產的份額上適當考慮多分。父母與子女共同出資購置的財產為父母與子女的共同財產,這類財產的處理原則是:財產份額有約定的,按約定分割;沒有約定的,原則上共有人均分,但對共有財產貢獻較多的可適當多分,同時給予老年人適當照顧。
離婚分家析產最新規定
離婚財產如何分割:依據法律的規定,夫妻感情破裂離婚時,雙方可以共同協商財產的分割,協商一致的簽訂離婚協議書,協商不成的,由法院依據一定原則判決。離婚析產指離婚時,對資產開展分割,分割僅限婚姻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起源于婚前個人財產不可以用以分割。離婚析產是夫妻兩人因離婚后彼此之間就本人對房屋所占的份額開展轉移的一種登記辦理手續。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夫妻兩人離婚時,離婚合同書、民事裁定書或是調解書上,理應精確詳細的敘述房屋坐落、產權證號、產權所屬等相關信息。協議書離婚的,應當由原夫妻兩人與此同時申請辦理辦理。經法院判決書或協商離婚的,應由獲得產權一方單方面申請辦理辦理。
法律離婚財產分割流程是怎樣:
1、要明確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確定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要以當事人提供為前提,法院不主動調查確定。夫妻財產分割僅限于夫妻之間的共同財產,所以,在分割財產前,如果是“小家庭”與“大家庭”一起共同生活,還未分家的,那首先要進行分家析產,嚴格分清夫妻間共同財產、個人財產及大家庭共同財產,將夫妻間的共同財產區分出來。
2、進行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在分割夫妻間共同財產時,應遵循先調解,調解不成再判決,即應先由當事人雙方協商,拿出分割方案,再由法院進行審查確認;如果離婚雙方協商不成的,法院應先提出分割方案,盡量使當事人能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財產分割協議。如果還是達不成調解協議的,再進行依法判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分家析產糾紛
1. 分家析產
分家析產 分家析產時要注意什么
1、分家析產時,要把家庭共有財產和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區分清楚。
分家析產只能是分割家庭共有財產,屬于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是不屬于分割范疇的。2、分家析產時,要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分割家庭共有財產。
對家庭共有財產的分割,特別是對某些生產、勞動工具、設備等財產的分割,要盡可能有利于生產,有利于發揮家庭成員各自的專長。 對于某些特定的不便分割的財產,也可以特別協議的方式作變通處理,以充分發揮該項的效用。
分家析產直接關系到家庭成員今后生活安排的問題,因此,應當通過訂立分家析產協議書的形式進行,這樣,就不至于有分家后因某項財產產權的歸屬不清發生糾紛。
【什么是分家析產?】
分家、與析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分家是將一個較大的家庭根據分家協議而分成幾個較小的家庭.所謂析產又稱財產分析,是指財產共有人通過協議的方式,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而分屬各共有人所有. 分家析產不是財產繼承,財產繼承,發生在被繼承人死亡之時,被繼承人死亡,其近親屬依據死亡人生前留下的,沒有遺囑的按法律規定而發生的、由繼承人依法無償占有該財產的活動;而分家析產,是家庭成員間的矛盾、糾紛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再繼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對家庭中的家庭共有財產進行分割處分的活動.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大家庭的主事家長去世之后,家庭成員之間往往會發生繼承和分家析產兩種活動,應如何進行這兩種活動呢? 首先,應區分家庭共有財產和老人的個人合法財產,兩種不同性質的財產區分開來之后,分別進行繼承活動和分家析產活動. 其次,確定繼承活動的參與人和分家析產的參與人. 兩種活動的參與人是有所不同的. 一、繼承活動的參與人,有遺囑的,且遺囑合法有效的,應按遺囑執行,沒有遺囑的,應按第十條的規定確定第一和第二順序繼承人; 二、分家析產活動的參與人,是指家庭中的全體人員. 兩種財產的性質也完全不同: 一、繼承是繼承死亡人生前的合法個人財產,如死者生前合法所有的房產權等; 二、分家析產的財產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財產. 在繼承和分家析產活動過程中,對財產的處置方法也不同: 一、繼承.按遺囑內容或按順序進行; 二、分家析產.按人口和其他標準平均分配.。
繼承與分家析產有什么不同?
繼承是繼承人按《繼承法》的規定或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行為。而分家析產是家庭成員之間因生產、生活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分割共同所有的財產的行為,有些人把家庭成員之間的分家析產當作繼承,把繼承與分家析產當成一回事,因此有必要對這兩種民事行為加以區分,以明晰社會生活的本質,一般來說繼承與分家析產的區別主要是:
①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繼承是以被繼承人的死亡為唯一的原因,沒有人的死亡,就不會產生繼承這種民事法律關系,就不能實施繼承。而分家析產則不完全是由于人的死亡而起的,它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睦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家庭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需要引起的,當然也有的是由于人的死亡,尤其是家長的死亡產生的。
②兩者產生的時間不同:繼承必須是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才能進行,被繼承人死亡之前是絕對不允許對他的財產實施繼承的,而分家析產則可以發生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前或死亡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是在被繼承人生前進行分家析產活動,也有的是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繼承與分家析產同時進行的。
③兩者所涉及的客體不同:繼承關系的客體是被繼承人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所有的財產,它局限于死者的個體財產。而分家析產所涉及的客體是整個家庭共有財產,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共有財產都有部分所有權和支配權,分家析產只不過使其共同的財產份額在每一個共有人中間具體確定下來,明確劃分出來罷了。
④兩者分配財產的原則不同:繼承是由有繼承權的各個繼承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進行,或者按照被繼承人的遺囑進行。而分家析產則是按人口數或按需要平等分配。 由于繼承權被侵犯而發生的糾紛案件,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庭依法予以受理并保護繼承人的合法繼承權。而對于分家析產而引起的民事糾紛,一般是自行協調解決,或者由調解委員會調解,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總之,分家析產與繼承是兩種不同的民事法律關系,不能混為一談。嚴格區分繼承與分家析產的界限,對于明確什么叫繼承,怎樣保護公民的個人財產所有權和遺產繼承權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在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的在被繼承人死亡以后,由于種種原因繼承人并不愿意立即分割死者的遺產,有的還與分家析產一同完成,因此也容易導致人們的誤解,把繼承與分家析產當成一回事。一般來講,應該是先析產后繼承。
析產即分家析產,指的是家庭成員之間因生產、生活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分割共同所有的財產的行為。先析產后繼承是指繼承開始之前,應選確定被繼承人個人所有的財產部分,并明確在共同財產中屬于被繼承人的那一部分財產,把這一部分財產從共同財產中分離出來,只有對上述屬于被繼承人所有的財產才存在繼承問題,才能由繼承人繼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把夫妻共有財產或家庭共有財產中屬于生存配偶一方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部當成死者的遺產全部為繼承分割。先析產后繼承即是為了維護生存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個人所有權,也是為了死亡公民的財產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什么是分家析產?分家析產應注意什么問題?
房產析產屬于析產中的一種。
析產又稱財產分析,是指財產共有人通過協議的方式,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而分屬各共有人所有。析產一般發生在大家庭分家或者夫妻離婚時對財產的處理中。 公民死亡后,共同生活人或者財產共有與繼承人就財產如何處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解釋,一般是先析產后繼承。
房產析產一般發生于離婚、分家、繼承和共買房產等民事關系上,公民死亡后,共同生活人或者財產共有與繼承人就財產如何處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解釋,一般是先析產后繼承。
房產析產注意事項:
1、分割房屋是最大限度的保護房屋的整體性
2、盡最大可能不損害房屋現有的價值
3、采取一人獨有,在給他人金錢或其他方式的補償
4、采取大家共有的方式
5、大家競買的方式
6、出賣該房,大家分的價款的方式
什么是分家析產?
分家、與析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分家是將一個較大的家庭根據分家協議而分成幾個較小的家庭。
所謂析產又稱財產分析,是指財產共有人通過協議的方式,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而分屬各共有人所有。 分家析產不是財產繼承,財產繼承,發生在被繼承人死亡之時,被繼承人死亡,其近親屬依據死亡人生前留下的,沒有遺囑的按法律規定而發生的、由繼承人依法無償占有該財產的活動;而分家析產,是家庭成員間的矛盾、糾紛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再繼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對家庭中的家庭共有財產進行分割處分的活動。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大家庭的主事家長去世之后,家庭成員之間往往會發生繼承和分家析產兩種活動,應如何進行這兩種活動呢? 首先,應區分家庭共有財產和老人的個人合法財產,兩種不同性質的財產區分開來之后,分別進行繼承活動和分家析產活動。 其次,確定繼承活動的參與人和分家析產的參與人。
兩種活動的參與人是有所不同的。 一、繼承活動的參與人,有遺囑的,且遺囑合法有效的,應按遺囑執行,沒有遺囑的,應按第十條的規定確定第一和第二順序繼承人; 二、分家析產活動的參與人,是指家庭中的全體人員。
兩種財產的性質也完全不同: 一、繼承是繼承死亡人生前的合法個人財產,如死者生前合法所有的房產權等; 二、分家析產的財產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財產。 在繼承和分家析產活動過程中,對財產的處置方法也不同: 一、繼承。
按遺囑內容或按順序進行; 二、分家析產。按人口和其他標準平均分配。
分家析產糾紛
1、分家析產協議:屬于當事人自愿處分自己財產的行為,一般是父母將自己的財產分給子女。分家析產協議只要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沒有處分他人財產、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的,就自全體協議人簽字時起生效。
2、公證不是民事協議“生效”的必要條件,只是公證后可以使民事協議的效力更強,經過公證后的協議,將來有糾紛到法院時,法院一般會直接采納為證據,不用再質證,除非有相反證據證明公證錯誤。
3、另外提醒一句:分家析產協議雖然自當事人簽字時起就可以生效,但如果分家析產協議中涉及到的家產屬于不動產或準不動產比如房產、土地、車輛等的,還應當經過產權過戶、變更登記后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如果在分家協議生效后不及時做過戶登記,雖然協議生效,但產權不變,原財產所有人(一般是家里的父母)將來反悔不愿再分的,房產等可能仍然歸父母所有,分家協議中確定分到的人有可能拿不到房產。
什么是分家析產
分家、與析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分家是將一個較大的家庭根據分家協議而分成幾個較小的家庭。
所謂析產又稱財產分析,是指財產共有人通過協議的方式,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而分屬各共有人所有。 在分家析產時,應注意這樣幾點: (一)分家析產時,要把家庭共有財產和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區分清楚。
分家析產只能是分割家庭共有財產,屬于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是不屬于分割范疇的。 (二)分家析產時,要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分割家庭共有財產。
對家庭共有財產的分割,特別是對某些生產、勞動工具、設備等財產的分割,要盡可能有利于生產,有利于發揮家庭成員各自的專長。 對于某些特定的不便分割的財產,也可以特別協議的方式作變通處理,以充分發揮該項的效用。
分家析產直接關系到家庭成員今后生活安排的問題,因此,應當通過訂立分家析產協議書的形式進行,這樣,就不至于有分家后因某項財產產權的歸屬不清發生糾紛。 分家折產協議書基本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 1 頁(一)立約人的姓名,在家庭中的輩份稱呼; (二)分家的理由、原因和目的; (三)分割家庭共有財產的合意以及對原家庭債務清償的安排; (四)分割后的財產細目及其所有人姓名; (五)證人姓名; (六)立約人、證人簽名蓋章; (七)立約的具體時間及執行日期。
繼承和分家析產有什么區別
繼承,是指有繼承權人把死亡公民遺留的財產承接下來的一種法律制度。
繼承和分家析產是不同的,表現在三方面: (1)分家析產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因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或者由于不能在一起和睦共同生活,而要求分割他們共同所有的財產的法律行為。這和因被繼承人死亡而產生的將死者的遺產轉移給繼承人所有的繼承關系,是有根本區別的。
(2)分家析產所分割的財產是家庭共有財產或者夫妻間的共同財產,而繼承人所繼承的財產,則只能是被繼承人的個人財產。 (3)繼承只能在被繼承人死后進行,而分家析產既可以在被繼承人生時也可以在其死后進行。
區分繼承和分家折產的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很重要,比如,在一些遺產糾紛中,人們常常把夫妻共有的財產都當作死者的個人遺產。在具體作法上,繼承開始之后,應當首先確定被繼承人個人所有的財產,然后再劃出共有財產中屬于被繼承人的那一部分。
這樣,經過明確的這兩部分財產才是可以繼承的遺產。
繼承、贈與、分家析產
1、繼承
繼承是指死者生前所有的于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依法轉移給他人所有的制度。在我國,遺產繼承的方式分為如下四種:
(1)遺囑繼承,即被繼承人在生前訂立遺囑,指定繼承人繼承自己的遺產。
(2)遺贈即被繼承人生前訂立遺囑,將遺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3)遺贈撫養協議即被繼承人與扶養人訂立協議,由扶養人負擔被繼承人生養死葬的義務,被繼承人的全部或部分財產在其死后轉歸扶養人所有。該方式主要出現在老人無人贍養的情況下。
(4)法定繼承,即在上面三種情況都不存在的情況下,法律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確定的順序。
如果同時出現2種以上的繼承情況,在這4種繼承方式中,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最高,其次是遺贈,遺囑,效力最低的是法定繼承。
2、贈與
“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質是財產所有權的 轉移。贈與行為一般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完成,即簽訂贈與合同(也有口頭合同和其它形式)。
3、分家析產
分家、析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家是指將一個較大的家庭根據分家協議而分成幾個較小的家庭。析產是指分析財產,即財產是歸個人所有,還是家庭成員共同所有。歸個人所有的財產原則上屬于個人財產,個人有權對其進行處分;歸家庭成員共同所有的財產由共有人通過協議的方式,根據一定的標準予以分割,而分屬各共有人所有。
分家析產與繼承的區別
1、參與人不同。繼承活動的參與人,有遺囑的,且遺囑合法有效的,應按遺囑執行,參與人為遺囑中的財產繼承人。沒有遺囑的,應按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確定第一和第二順序繼承人;分家析產活動的參與人,是指家庭中的全體人員。
2、性質不同。繼承是繼承死亡人生前的合法“個人財產”。分家析產的財產更為廣泛,不僅僅包括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還包括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財產等等。
3、對財產的處置方法不同。繼承按我國法律規定的繼承順序對財產進行處置;分家析產按人口和其他標準平均分配。原則上個人所有的財產仍然歸個人所有,家庭共有財產由共同所有人協商確定各自應得的份額。不能達成協議的,一般應按等分原則處理,并考慮共有人對共有財產的貢獻,適當照顧共有人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等因素。對于某些特定的不便分割的財產,也可用特別協議的方式作變通處理,以充分發揮該項財產的效用。
相關推薦:
解除收養關系訴狀(民事答辯狀格式及)
離婚后增加撫養費(增加撫養費的標準)
分家析產糾紛調解(如何分家析產)
離婚訴訟技巧知識(打離婚官司的六大技巧總結)
非法同居的時間界定(非法同居怎么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