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都會為了不影響孩子而決定隱瞞離婚,但這真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嗎?父母“隱瞞式”離婚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0歲的男孩小宇便遭遇了父母“隱瞞式”離婚,從他在父母遮遮掩掩的行為中看出端倪后,小宇的媽媽王女士就再也沒有看到過兒子那曾經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笑臉,取而代之的是木訥的表情和近乎無語的安靜。就這樣,小宇的快樂童年因父母“隱瞞式”離婚而戛然而止。
王女士離婚一年后,小宇的性格發生了巨變,并出現了病態的 心理 癥狀,心理醫生檢查后確診,小宇患上了輕度抑郁癥。“我只是想保護他,希望他大一點了再告訴他離婚的事情,怕他太小心理承受不了。沒想到兒子得了抑郁癥,我真是太后悔了,早知道當初就應該直接 對孩子說,讓他真實面對,然后耐心地向他解釋自己離異的原因,爭取他的理解就好了!”王女士含著眼淚說道。
為了不影響孩子 夫妻決定隱瞞離婚
王女士今年34歲,家住哈市道里區河松街,2009年8月,她和丈夫辦理了離婚手續,王女士和兒子小宇生活在一起。“小宇今年10歲,在道里區一所小學上5 年級。因為馬上面臨小升初,怕影響他的學習,我們決定把離婚的事先瞞著他,等他上了初中,或者再大一點時再告訴他。”王女士說,離婚后,小宇的爸爸去了外地。臨走時,怕兒子察覺,特意留下了許多衣服和生活用品。
“小宇的爸爸在一家公司做銷售,起初一直騙小宇說他爸去外地出差了。兩個月過去了,小宇開始想爸爸,幾乎每天都要和他爸通電話說上兩句。”王女士說,去年年前,小宇的爸爸回來了一趟,給小宇買了很多禮物,然后對小宇說,他還得去外地出差。小宇問,爸爸你怎么總出差啊?當時,小宇的爸爸不知說什么好。
“我和小宇的爸爸離婚前,從不當著兒子的面吵嘴,但小宇從小就特別心細,總能發現我們鬧別扭了。”王女士說,“離婚后,我和小宇的爸爸幾乎不通電話。他爸爸又突然總是出差,這些小宇雖然不說,但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了。”
過年時,小宇和媽媽回了姥姥家,王女士說,那幾天老人和親屬都為她離婚的事而傷心,但在小宇面前大家還都要裝著很開心,“從那時起,小宇便經常問我,是不是和爸爸吵架了,我都說沒有。”
發覺父母離婚 男孩患上輕度抑郁癥
紙終究包不住火。今年5月,王女士和幾位朋友帶著孩子去科技宮玩,期間朋友聊天時無意說漏了嘴,“當時我以為兒子沒聽見朋友問我離婚了以后打算怎么辦,回家吃晚飯時,小宇突然趴在飯桌上大聲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爸爸不要我們了,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王女士說,每當回想起當時的那一幕,就會禁不住掉眼淚。
隨后的幾天,王女士一直在安慰小宇,小宇的爸爸也特地回來陪了他3天。臨走的那天晚上,小宇又哭了一夜。“從發現我們離婚后,小宇變化很大,每天都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不玩輪滑,不踢足球,也不叫同學到家里來玩了。常常一個人發呆,我再也沒看到過兒子天真爛漫的笑臉。”王女士說,為了讓小宇開心,她給小宇做了他最喜歡吃的菜,買了很多零食和玩具,但小宇都是一臉木然,并且經常莫名的哭泣或發怒頂撞別人。“前不久,開家長會時老師告訴我,小宇上課心不在焉,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對同學發火,成績更是頭一次跌出了班級前10名。”
10月25日,在哈市某醫院,心理科醫生檢查后確診,小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抑郁癥,屬于輕度抑郁癥早期癥狀,通過有效治療,小宇應該可以痊愈。
心理專家 隱瞞離婚對孩子傷害更大
據統計,患抑郁癥的青少年數量逐年增高,患者多數有過被忽略、被輕視的經歷,其中單親孩子占到了抑郁癥患者的兩成。
“不少父母離婚時,首先都會想到不傷害孩子。然而, 隱瞞離婚往往事與愿違,像小宇這樣,父母隱瞞了離婚的事實,反而受到的傷害會更大。”
專家表示,“隱瞞式”離婚的做法,孩子一旦從其他途徑獲悉,往往沒有心理準備,會出現懷疑、焦慮、痛苦等諸多負面情緒,變得不知所措。關明宇表示,家長首先一定不要向孩子 隱瞞離婚的事實,單親家庭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年齡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靜、真誠、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自己離異的原因,爭取他們的理解,教會孩子應付來自外界的各種詢問,并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家長還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充實生活。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生活比較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為此,單親家庭的父母每天再忙,也應抽時間多陪孩子聊聊天,傾聽孩子的心聲。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親或母親,相對于其他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也相對減少,社會知識也不夠豐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擴大社交圈,多認識一些朋友,多讀書,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另外,孩子對父母離婚的過激反應,也折射出平時家庭教育的弊病——父母把孩子照顧得面面俱到,讓孩子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感,一旦發覺父母離婚就會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因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面對父母離婚是其中的一個問題,所以,家長也要反思,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養成堅強獨立的人格。
延伸閱讀:
如何消除“離異家庭”孩子內心的極度不安全感?
誤區一:一味排斥對方
很多夫妻離異后,一方帶著孩子,就不愿意讓對方與孩子接觸,有的甚至干脆搬遷到對方找不到的地方,讓孩子看不到父親或母親;有的有意識地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情緒,最常見的就是“都是你爸不好”類似的話,孩子聽得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誤區二:過分溺愛孩子
溺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單親家長表現往往更明顯,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對于孩子的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單親家長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煉,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
誤區三:隱瞞離異事實
一些父母為減輕離異對孩子傷害的傷害,選擇向孩子隱瞞離異的實情。“隱瞞式”離婚的做法,孩子一旦從其他途徑獲悉,往往沒有心理準備,會出現懷疑、焦慮、痛苦等諸多負面情緒,變得不知所措。
近年來,高考已經成為婚姻的分水嶺,一個個辛苦維持的“和睦”婚姻在高考結束后突然土崩瓦解。其實,孩子一旦意識到父母是為了自己的 考試 而強裝、強忍,他們會覺得內疚,覺得生活在一個虛偽的空間里,一家人都在裝,壓力很大。
婚姻情感專家建議離異父母一些科學的健康心理做法:
如果,離婚的結果已無法避免,那么,要怎樣在一個家庭的解體時,盡量減少對家庭成員特別是突然聽聞這個消息的孩子的傷害?婚姻情感咨詢專家建議,做出分手決定的父母,要認真地和孩子做一次長談,側重安全感的強調,提前打消孩子被拋棄的意識。對于一些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講故事或做游戲的方式告訴孩子父母的愛依舊。
首先,是讓孩子了解,并以實際行動向孩子證明,父母的婚姻關系雖然結束了,但是他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依然和從前一樣,孩子可以得到來自父母完整的愛。不管將來是否會各自建立另外的家庭,他們對孩子的責任和支持依然在,依然會和過去一樣給他支持。
其次,父母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和效仿的榜樣,是孩子內心安全的保障和力量的源泉。因此,不要讓孩子參與到父母的感情糾紛當中,要讓孩子知道,離婚只是父母之間的事情,千萬不能向孩子灌輸怨恨對方,貶低對方的思想,不要把孩子推到矛盾的夾縫當中,使孩子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和傷害。
此外,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某一性別角色的教育是常常遇到的問題。這時,單親家長可以借親戚、朋友等,彌補在某一性別角色教育的缺失。例如,如果一個單親媽媽帶著兒子,就可以鼓勵孩子多和舅舅、表哥、外公等角色共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