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
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
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財政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
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
擴展資料:
惠農政策補貼
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于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參考資料:惠農政策-百度百科
政策一:三權分置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引導和促進資本向農村農業集中,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和農業產業的結構優化,促進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提升土地產出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土地改革一直是“三農”改革重點!尤其是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的改革。現階段實行“三權分置”并行,有利于明晰土地產權關系,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政策二:鄉村振興
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狀亟待解決,具體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年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明顯,教育、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對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去年以來,各地頻出新招,尋找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法。新時代各地應繼續采取多種路徑、多種模式,探索出適合當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政策三:糧改飼
糧改飼,是農業村業部開展的農業改革,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
政策四:化肥農藥零增長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2018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表示,2016年全國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2017年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提前三年實現了“十三五”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備受人們的關注。農產品中化肥超標、藥品殘留超標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話題。
政策五:互聯網+農業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互聯網+農業于電商而言,拓展了發展空間。各大電商看重“農產品網上賣”的巨大市場空間,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
政策六:農業領域APP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稱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資本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這就是一次戰略行動。
政策七:農村三產融合
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就發展產業融合方式、培養產業融合主體、完善產業融合服務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農業“三產融合”正式進入快車道。
鄉村振興戰略已全面開局,期待三產融合持續深入推進,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因子,增強“三農”發展的造血功能,讓農業成為朝陽產業,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家園,讓農民成為全社會普遍尊崇的職業。
政策八:返鄉創業
截至2017年9月,全國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有700萬人,其中農民工480萬人,占比達68.5%。農村“雙創”人員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產業融合類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特色工藝產業等農村一二三產業,并呈現交叉融合、競相迸發的態勢。
政策九:循環農業
我國農業在世界上創造了用7%的土地養活22%的人口的奇跡,但農業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資源消耗源,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巨大資源的浪費源,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節能減排、降低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農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政策十: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關乎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相較水污染、空氣污染,防治難度更大。土壤污染治理專家認為,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中涉及多種行業標準,目前未形成“國標”,應加快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標準。
擴展資料:
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現實意義:
第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已成為農業機械投資的主體。現階段農民對農業機械需求迫切,但有效購買力不足。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給予補貼,可以減少農民購機的一次性投入,從政策上直接給予農民實惠,讓有機戶有錢掙,讓無機戶有機用,共同利用農機脫貧致富,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農業工具帶來的文明成果。
第二,農民對新型農業機械的接受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需要政府投入一定補貼資金加以引導、示范和推廣,扶持和鼓勵農民使用新型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
第三,購機補貼可以有效地培育農業生產服務主體,有力地推動農機大戶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不斷地完善和創新農機化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參考資料來源:農業政策_中國興農網
1.種糧直補政策
中央財政將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補貼資金原則上要求發放給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具體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014年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2015年種糧直補資金151億元。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2015年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種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
3.良種補貼政策
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
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定額補貼,即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在省域內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
5.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
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標準按報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機型和類別確定,拖拉機根據馬力段的不同補貼額從500元到1.1萬元不等,聯合收割機根據喂入量(或收割行數)的不同分為3000元到1.8萬元不等。
農業保護政策是指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為確保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基礎作用,使農業的發展于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發展相適應,以便實現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護與支持農業的政策措施的總合。
參考資料:農業政策_中國興農網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
1.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2.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
4.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5.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
6.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7.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辦法。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盡快穩定解決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為了更好的發展國家將征收土地用來發展更好的產業。農村現在是大力發展得對象,所以農村土地征收,農民朋友們能夠獲得多少賠償成了現在鄉親們日漸關注的問題。
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明確入市范圍途徑。
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進城落戶農民自愿有償退出或轉讓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審批制度。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以農民為主體,政府扶持引導,市場配置資源,土地經營權流轉不得違背承包農戶意愿、不得損害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
堅持經營規模適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經營規模,又要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兼顧效率與公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確保農地農用,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