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如圖所示: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擴展資料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干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后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后,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騫出使西域 (歷史事件)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現原蘇聯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原—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原—中
因為絲綢之路是張騫走出來的啊~~~~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結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n是下定義還是作詮釋,為什么?下面是30-50字的解釋: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作詮釋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
第一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第二次: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烏孫。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
第一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第二次: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烏孫。
第一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第二次: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烏孫。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 張騫幾次出使西域?張騫只出使了兩次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出使隊伍離開長安,經隴西向西進發,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虜。匈奴單于長期監禁張騫,并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張騫始終沒有屈服,時刻等待時機準備逃脫,并在11年后乘匈奴防備疏松,終于和隨從人員逃出匈奴。張騫一行向西越過蔥嶺,經過幾十天長途跋涉后抵達大宛(Farghana),即今天中亞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 Valley)。隨后大宛王派人護送張騫前去康居(Sogdiana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再由康居到達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并越過阿姆河吞并了大夏故地,已然安居樂業,兼以距中國太遠,不想再向匈奴復仇。張騫在此住了一年多,不得已而東返。返途中為了避免匈奴的攔截,張騫未走原路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緣進入柴達木盆地,繞道青海歸國,但不幸又被匈奴捕獲。所幸一年后,匈奴因單于去世而發生內亂,張騫才得以逃脫,終于在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經過千辛萬苦回到長安,這才有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中令人感嘆的一幕。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雖然沒有達到與大月氏國結成聯盟的政治目的,卻了解了有關西域地區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風俗等情況,為以后中原加強與西域的聯系奠定了基礎。不久,張騫就利用他對西域的了解參與衛青出擊匈奴的戰爭,因知水草所處,為此次軍事行動的勝利立下大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同時,西漢王朝也對匈奴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其中具有決定作用的是公元前127、121、119年所分別進行的三次戰斗。公元前127年衛青大敗匈奴,控制了河南之地(今河套以南地區);公元前121年,匈奴在霍去病的打擊下產生分化,渾邪王降漢,河西走廊完全為漢朝控制;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又分道出擊匈奴,匈奴大敗遠遁,退至漠北。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反擊,西漢王朝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掌握了主動,前往西域的道路也已基本暢通,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暢通以及西域諸國同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出使西域西漢王朝的反擊戰只是肅清了匈奴在漠南及河西走廊的勢力,西域各國仍然被匈奴控制著,依然威脅著西漢王朝西北邊境的安全。為了徹底鏟除匈奴勢力,實現開疆拓土的雄心大略,漢武帝在對匈奴展開第三次打擊的同年再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設
一、時間:
第一次: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為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第二次: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烏孫。
二、簡介: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線圖
張騫第二次通西域往返路線是:
長安——隴西——玉門關——大宛——大月氏——陽關——隴西——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如果歷史沒有張騫的存在,也就沒有后來的“絲綢之路”,也沒有商品往來貿易,更沒有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線圖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第二次入西域的終點烏孫國都赤谷城,該遺址目前尚未找到,但考古學家在伊犁河流域發現了烏孫王的墓地。烏孫王墓是一種大型土墩墓。從考古學上看,大月氏與烏孫的文化大致以博格達峰為界,以東是大月氏,屬于蘇貝希文化;以西為烏孫,屬于土墩墓文化。
張騫在烏孫受到了烏孫王的熱烈歡迎,但烏孫王懼于匈奴的勢力,不敢與漢朝聯盟,只是派使者隨張騫回到長安答謝漢武帝。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他本人只到達了烏孫,但他派出了許多副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條支、奄蔡、身毒、于闐、扜彌等國。因張騫第一次出使時,了解到中亞當地無漆、絲,因此第二次出使時帶了大量的絲綢。這也是絲綢之路上有史可稽的第一批傳往西方的中國絲綢。
1842年,東歐克里米亞半島克赤遺址發現了一批中國文物,其中有一種平紋地暗花的漢代絲綢,即漢代文獻所說的“綺”。綺在魏晉以后改稱為“綾”。張騫副使到達了北高加索庫班河流域的奄蔡,奄蔡之西即為克里米亞。這里發現的漢代絲綢,應該就是在張騫時代傳入歐亞草原的。在新疆營盤墓地的7號墓中,也有此種絲綢出土。在意大利龐貝遺址的壁畫中,也可以看到身著透明絲綢的女祭司的形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意義
(2014·宜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鑿空”西域,為漢代開啟絲綢之路的使者是張騫。
(2017·鄂州)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現與張騫通西域事件有關。
密切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貢獻:
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后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友好訪問,加強與外界聯系,建立與西域各過的友好關系,傳播文化
意義 :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是跑去把領土擴張了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在促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交流方面意義重大。
張騫于建元三年年(公元前140) 和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兩次探索新路,雖然起初是出于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后,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鑿空西域后,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后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后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于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后,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后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后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相關推薦:
虛假廣告賠償(虛假廣告怎么賠償)
酒駕處罰賠償(酒駕撞車怎么判刑和賠償)
民事糾分立案(民事糾紛怎么立案)
立案庭也開庭(立案庭為什么可以開庭)
反訴不予立案(反訴不予受理是否可以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