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寫習慣為何是從右往左?
還有,阿拉伯文為何也從右往左寫?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
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
筆勢的連貫。
一樓的正確:
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關于阿拉伯語,它就是從右向左寫的。《古蘭經》這么寫,阿拉伯人也這么寫。
左大右小,古人很注意方位的!!!
中國古代書法豎寫時,為什么要從右往左排?
無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因為一般用右手寫字,一片一片的寫,一卷竹卷打開后,卷起的一頭放在左邊,展開的放在右邊,所以古時文字從右向左寫。現在的寫法是從西洋傳入的,西方人用鵝毛筆寫,寫字橫著寫,從左至右寫是為了不蹭臟未干的墨跡。
是這樣的
為什么古人要從右往左寫字?這樣書寫不是很麻煩嗎?
為什么呢?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中國古人寫字為何從右邊?
中國古文正規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換行。由于漢字的特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豎排成行;同時,漢字也并一定非豎寫不可,同樣可以橫寫,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橫排成行。在歷史上,除正規的豎寫方式之外,偶而也見有橫寫的,例如對聯中的橫幅必須橫寫。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次采用把從上到下豎排版改變為橫排版,并刊登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有人開玩笑說,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著長的。還有人調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橫寫的,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搖頭,意思是在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獨樹新解的創新意識;中國的古是豎寫的,讀者讀者一邊閱讀一邊點頭,意思是說“對,對,就是這樣!”,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過成規的保守意識。
上述說法都有幾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用來作為攻擊我們祖先的把柄,所謂我們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么長的。因此有必要為古人分辯一二,否則,讓那些罵祖宗的聲音天天刺人耳膜,豈不是失責嗎?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大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僅在漢文橫排己成定局的時刻湊上一嘴,為之助陣,卻并沒有見到郭先生仔細分析古漢文豎寫原因。以郭先生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夠科學地全面地分析古文豎寫和現今改為橫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未見相關資料),那么就不會為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不談,僅就漢字的書寫來說,漢字是最適合豎行書寫的。在豎行書寫的方式下,漢字寫起來流暢連貫,有一氣呵成之勢,橫行書寫則容易出現停頓現象,難成氣勢。所以,書法作品大都是豎行書寫的,偶見橫行作品,其藝術性也往往比不上豎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漢字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適合豎行書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互相交錯進行二維布置。寫漢字時,總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筆,收筆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右上角補上一點,或向右上提筆帶出彎鉤,這類字適合在右邊橫著寫下一個字,但其僅占漢字的少部分;另一類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筆處,或者收筆于中間,這類字適合在下面豎著寫下一個字,占漢字的大部分。這里所說的僅是漢字適合豎行書寫的原因,漢字豎行書寫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飛機一樣無理。
現今被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書寫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辭用來占卜吉兇的,后者則是寫有銘文的器物,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用于寫字以記事或記言的東西。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按照習慣行事的。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豎行書寫,說明當時人們習慣于豎行書寫,而這種習慣則源自當時的正常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豎行書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完善熟練的書寫技術體系。這樣書寫體系就是,用刀子作書寫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條)作書寫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出字跡。
我們更有理由推測,我們的祖先從開始使用符號記事記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文字的。因為刀子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發明出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則是先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嘗試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劃圖形符號以幫助記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圖形符號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規范統一,也就能夠記錄更加復雜的事情,最終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統,同時,在竹片木板上刻劃文字的方法也就習慣成自然,技藝也更加熟練,從而發展為成熟的書寫方式。孔子編著的《尚書》主要內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堯典》和《皋陶謨》兩篇,文字古奧,少見孔子時期的語言特征,說明兩文不是口頭傳誦到孔子時代的,而是書寫抄錄流傳下來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壓刀,這就出現固定木板的問題。有人會說,把木板放在桌子之類的東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第一,古時候只有相當于現今茶幾一類的矮桌子,是吃飯專用的,桌子的多種用途是很晚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第二,用刀刻寫要求很高的技藝,因而是由專業的刻寫匠,即刀筆吏來執行,而刀筆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備桌子供書寫;第三,刀筆吏要隨時隨地準備記錄,更不太可能隨身帶上書寫用的桌子。因此,刀筆吏們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來解決,不外乎兩類方式:一是單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體其它部位的協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種固定木板的方式。這時要求木板比較寬大,大概需二尺見方,以便將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擠壓另一端,從而固定母好木板,騰出右手刻畫。這樣的木板能夠刻寫大量文字,從左至右可以刻寫下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字,自然可以橫行書寫的。古人可能嘗試過這種方式,但出于以下幾種原因而放棄了:一是由于刻寫費時費力,要求古人用以記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記錄一件事不過用字幾十個而已,寬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則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則大量浪費的弊端。二是,要保證刻寫時木板不致裂開,木板就相應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攜帶不便。三是,當刻寫到木板下半部分時,由于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勁兒,又使人感到拘束難受。
第一種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減木板寬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筆吏們自然經過嘗試把寬木板改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這樣的窄木板大概寬四寸左右,長二尺左右,這就是“牘”。牘既可以橫持也可豎持。如果橫持牘片,由于刻寫文字的地方必須位于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寫時兩手掌心相對,雙臂夾角小,顯得特別別扭。只有豎持牘片,雙臂呈垂直狀,才顯得舒緩大方。如此以來由于牘片較窄,橫寫只能刻寫不足十個字,造成不方便,只有豎行刻寫才比較合適。
綜上分析,寬木板或橫持牘片是容許橫行書寫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棄,剩下的只有豎持牘片,從而決定,古漢文書寫方式必然是豎行書寫。
從牘片的面積來計算,每片牘大概能寫下一百多個漢字,基本上滿足一般記事記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記錄的太多,用到多片牘片,不很好地裝訂起來就會散亂,為以后的閱讀帶來不便,而牘片又的確存在著不便裝訂的缺點。若把牘片裝訂起來,大概只有在一側打孔然后用細皮條或繩子或銅環穿起來,但牘孔邊緣與裝訂物之間互相摩擦嚴重,容易磨損。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牘片簡化成簡條的方法。簡條容易編系成冊,用耐磨損的細皮條分別拴捆簡條兩端,從而把許多簡條連成一體,很方便卷折,卷折時皮條與簡條之間摩擦較少,因而長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簡條數量合適,卷起來的簡冊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極其牢靠地握住簡冊,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寫。簡冊的另一大方便之處是便于攜帶,一個刀筆吏隨身可以攜帶多個簡冊,足夠他寫上幾天的。這樣,古人就找到了兩種用于正常書寫的材料——牘和簡冊,記錄時字數少時用牘,字數多時用簡冊。
如果古人僅僅使用牘的話,豎行書寫時既可以自左向右換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換行。相對說來,向右換行更好一些。因為,首先單個字是的書寫順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順序相反,那么先寫出的部分就會被刀(筆)尖遮住,從而導致不容易把字寫漂亮。其次,向右換行就會把最先寫成的豎行留在左邊,就不會被持刀(筆)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問題是古人為什么放棄比較自然的向右換行的方式,卻最終采用了向左換行的方式呢?這實際上由簡冊的特點決定的。
或許又會問,既然有了簡冊,是不是可以在簡冊上橫行書寫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寫字,簡冊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從而導致無法刻寫。第二,橫行書寫就要求左手橫握簡冊,與橫持牘片道理一樣,不便于刻寫。因此,古人們只有像用牘片寫字一樣,左手豎握簡冊,右手持刀(筆)在一特定簡條上外側一面刻寫,如果在內側刻寫,則不易固定正在寫字的簡條。
在簡冊上寫字換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換行和向左換行兩種方式。先分析向右換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這時就要求簡冊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寫時把簡冊向左卷,使正在刻寫的簡條位于左手掌心處。簡冊的卷動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從左手腕處向左卷出,這樣卷出的簡條數量較少時還可以,但數量一多,卷出的簡條受到左腕的阻擋不能自然下垂而頃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緊剩余簡條,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側,要想查看則必須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卷在左手掌中,這樣首先就導致前文被壓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為嚴重的是,當寫滿一圈后,外層簡條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疊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說,無論簡冊如何卷動,在向右換行的書寫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這還僅是用刀作筆的情況,當毛筆出現以后,更不可能把簡冊直接在左手中卷動,否得會搞壞墨跡未干的字。
向左換行要求簡冊自右向左卷起,寫滿字的簡條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處卷出,要查看前文時只需持刀(筆)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簡條即可。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古人向左換行的書寫習慣。為了統一書寫形式,在牘上也采用向左換行的辦法。
有人或許又會說,紙發明以后,古人為什么不改為橫行書寫呢?這是習慣問題,而且在大量引進西方文化之前,豎行書寫并沒有太大不便,人們自然也就不會考慮改變習慣適應新形式。不信你把習慣用右手改為左手試試,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綜上所述,以刀為筆、以簡冊為書寫材料的書寫特點,決定了中國古文豎行書寫向左換行的方式,這是不科學嗎?
參考資料:http://www.86yw.com/stu_view.asp?ID=375&ArticlePage=1
一種習慣,古人看我們從左往右寫字也很不理解的
習慣成自然
封建思想的緣故!!
為什么古代中國寫字是自右向左寫?
古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縱向是否比橫向更能預防閱讀的誤會,很難說。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沒有什么可研究的,有從左寫的,有從右寫的,有從上寫的,隨意性很大,主要是當時情況和方便情況。
男左女右!!!女人生子!人類才得以發展嗎!!所以女為始!!!!!
可能造字的人是個左撇吧!
中國古文正規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換行。由于漢字的特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豎排成行;同時,漢字也并一定非豎寫不可,同樣可以橫寫,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橫排成行。在歷史上,除正規的豎寫方式之外,偶而也見有橫寫的,例如對聯中的橫幅必須橫寫。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了中文書寫應統一由左而右橫寫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首次采用把從上到下豎排版改變為橫排版,并刊登一篇題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級17種報紙已有13種改為橫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響應。
從豎到橫的排列閱讀,對中國文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極大的變革。有人專門搞了一次專項實驗:挑選10名高三優等生,分男女兩組,讓他們閱讀從同一張《中國青年報》上精心選擇的抒情短文。結果差距明顯:橫排版的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1.345倍。有人開玩笑說,直到漢字改為橫寫,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橫著長的。還有人調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橫寫的,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搖頭,意思是在說“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獨樹新解的創新意識;中國的古是豎寫的,讀者讀者一邊閱讀一邊點頭,意思是說“對,對,就是這樣!”,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過成規的保守意識。
上述說法都有幾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用來作為攻擊我們祖先的把柄,所謂我們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么長的。因此有必要為古人分辯一二,否則,讓那些罵祖宗的聲音天天刺人耳膜,豈不是失責嗎?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大有跟風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僅在漢文橫排己成定局的時刻湊上一嘴,為之助陣,卻并沒有見到郭先生仔細分析古漢文豎寫原因。以郭先生的影響,如果當初能夠科學地全面地分析古文豎寫和現今改為橫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聞,未見相關資料),那么就不會為民族虛無主義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漢字書寫方式上如此。
拋開排版印刷不談,僅就漢字的書寫來說,漢字是最適合豎行書寫的。在豎行書寫的方式下,漢字寫起來流暢連貫,有一氣呵成之勢,橫行書寫則容易出現停頓現象,難成氣勢。所以,書法作品大都是豎行書寫的,偶見橫行作品,其藝術性也往往比不上豎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漢字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適合豎行書寫的特點。漢字由橫、豎、撇、捺、折五種基本筆畫組成,這些筆畫互相交錯進行二維布置。寫漢字時,總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筆,收筆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右上角補上一點,或向右上提筆帶出彎鉤,這類字適合在右邊橫著寫下一個字,但其僅占漢字的少部分;另一類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筆處,或者收筆于中間,這類字適合在下面豎著寫下一個字,占漢字的大部分。這里所說的僅是漢字適合豎行書寫的原因,漢字豎行書寫是歷史原因決定的。拋開歷史談科學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飛機一樣無理。
現今被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甲骨和鐘鼎都不是正常的書寫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辭用來占卜吉兇的,后者則是寫有銘文的器物,而真正的書寫材料是專用于寫字以記事或記言的東西。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按照習慣行事的。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豎行書寫,說明當時人們習慣于豎行書寫,而這種習慣則源自當時的正常書寫工具和材料。根據豎行書寫的習慣,我們有理由推測,至少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完善熟練的書寫技術體系。這樣書寫體系就是,用刀子作書寫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條)作書寫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出字跡。
我們更有理由推測,我們的祖先從開始使用符號記事記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條)上刻劃文字的。因為刀子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發明出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則是先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嘗試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劃圖形符號以幫助記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圖形符號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規范統一,也就能夠記錄更加復雜的事情,最終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統,同時,在竹片木板上刻劃文字的方法也就習慣成自然,技藝也更加熟練,從而發展為成熟的書寫方式。孔子編著的《尚書》主要內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堯典》和《皋陶謨》兩篇,文字古奧,少見孔子時期的語言特征,說明兩文不是口頭傳誦到孔子時代的,而是書寫抄錄流傳下來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壓刀,這就出現固定木板的問題。有人會說,把木板放在桌子之類的東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第一,古時候只有相當于現今茶幾一類的矮桌子,是吃飯專用的,桌子的多種用途是很晚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第二,用刀刻寫要求很高的技藝,因而是由專業的刻寫匠,即刀筆吏來執行,而刀筆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備桌子供書寫;第三,刀筆吏要隨時隨地準備記錄,更不太可能隨身帶上書寫用的桌子。因此,刀筆吏們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來解決,不外乎兩類方式:一是單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體其它部位的協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種固定木板的方式。這時要求木板比較寬大,大概需二尺見方,以便將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擠壓另一端,從而固定母好木板,騰出右手刻畫。這樣的木板能夠刻寫大量文字,從左至右可以刻寫下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字,自然可以橫行書寫的。古人可能嘗試過這種方式,但出于以下幾種原因而放棄了:一是由于刻寫費時費力,要求古人用以記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記錄一件事不過用字幾十個而已,寬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則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則大量浪費的弊端。二是,要保證刻寫時木板不致裂開,木板就相應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攜帶不便。三是,當刻寫到木板下半部分時,由于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勁兒,又使人感到拘束難受。
第一種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減木板寬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筆吏們自然經過嘗試把寬木板改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這樣的窄木板大概寬四寸左右,長二尺左右,這就是“牘”。牘既可以橫持也可豎持。如果橫持牘片,由于刻寫文字的地方必須位于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寫時兩手掌心相對,雙臂夾角小,顯得特別別扭。只有豎持牘片,雙臂呈垂直狀,才顯得舒緩大方。如此以來由于牘片較窄,橫寫只能刻寫不足十個字,造成不方便,只有豎行刻寫才比較合適。
綜上分析,寬木板或橫持牘片是容許橫行書寫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棄,剩下的只有豎持牘片,從而決定,古漢文書寫方式必然是豎行書寫。
從牘片的面積來計算,每片牘大概能寫下一百多個漢字,基本上滿足一般記事記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記錄的太多,用到多片牘片,不很好地裝訂起來就會散亂,為以后的閱讀帶來不便,而牘片又的確存在著不便裝訂的缺點。若把牘片裝訂起來,大概只有在一側打孔然后用細皮條或繩子或銅環穿起來,但牘孔邊緣與裝訂物之間互相摩擦嚴重,容易磨損。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牘片簡化成簡條的方法。簡條容易編系成冊,用耐磨損的細皮條分別拴捆簡條兩端,從而把許多簡條連成一體,很方便卷折,卷折時皮條與簡條之間摩擦較少,因而長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簡條數量合適,卷起來的簡冊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極其牢靠地握住簡冊,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寫。簡冊的另一大方便之處是便于攜帶,一個刀筆吏隨身可以攜帶多個簡冊,足夠他寫上幾天的。這樣,古人就找到了兩種用于正常書寫的材料——牘和簡冊,記錄時字數少時用牘,字數多時用簡冊。
如果古人僅僅使用牘的話,豎行書寫時既可以自左向右換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換行。相對說來,向右換行更好一些。因為,首先單個字是的書寫順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順序相反,那么先寫出的部分就會被刀(筆)尖遮住,從而導致不容易把字寫漂亮。其次,向右換行就會把最先寫成的豎行留在左邊,就不會被持刀(筆)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問題是古人為什么放棄比較自然的向右換行的方式,卻最終采用了向左換行的方式呢?這實際上由簡冊的特點決定的。
或許又會問,既然有了簡冊,是不是可以在簡冊上橫行書寫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寫字,簡冊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從而導致無法刻寫。第二,橫行書寫就要求左手橫握簡冊,與橫持牘片道理一樣,不便于刻寫。因此,古人們只有像用牘片寫字一樣,左手豎握簡冊,右手持刀(筆)在一特定簡條上外側一面刻寫,如果在內側刻寫,則不易固定正在寫字的簡條。
在簡冊上寫字換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換行和向左換行兩種方式。先分析向右換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這時就要求簡冊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寫時把簡冊向左卷,使正在刻寫的簡條位于左手掌心處。簡冊的卷動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從左手腕處向左卷出,這樣卷出的簡條數量較少時還可以,但數量一多,卷出的簡條受到左腕的阻擋不能自然下垂而頃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緊剩余簡條,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側,要想查看則必須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卷在左手掌中,這樣首先就導致前文被壓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為嚴重的是,當寫滿一圈后,外層簡條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疊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說,無論簡冊如何卷動,在向右換行的書寫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這還僅是用刀作筆的情況,當毛筆出現以后,更不可能把簡冊直接在左手中卷動,否得會搞壞墨跡未干的字。
向左換行要求簡冊自右向左卷起,寫滿字的簡條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處卷出,要查看前文時只需持刀(筆)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簡條即可。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古人向左換行的書寫習慣。為了統一書寫形式,在牘上也采用向左換行的辦法。
有人或許又會說,紙發明以后,古人為什么不改為橫行書寫呢?這是習慣問題,而且在大量引進西方文化之前,豎行書寫并沒有太大不便,人們自然也就不會考慮改變習慣適應新形式。不信你把習慣用右手改為左手試試,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綜上所述,以刀為筆、以簡冊為書寫材料的書寫特點,決定了中國古文豎行書寫向左換行的方式,這是不科學嗎
因為在古代,人們都是以右為貴的
古人為什么會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書寫
古人為什么會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書寫 我們現在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文字書寫順序:從左到右,先上后下,即橫排向右行。這與古代漢字豎排向左行的順序是有極大差別的。 其實,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種文字的書寫順序各有不同,總體上有左行、右行、下行三種。如今世界各國仍保留這三種書寫順序。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萊文等;下行如傳統蒙古文、中國古籍印刷、有時的日語等。 這三種書寫方式,起源于不同的書寫習慣。例如,從右到左寫,據說是因為神的方位,以北極星為坐標,太陽起于東方(右),沒于西方(左)。這一方式起源極早,并一直在閃族各語系中保留到現在。希臘字母傳承自閃族字母(腓尼基),本來也是從右向左的,但后來卻反了過來。原因大概是右手寫字,從右向左寫會擋眼。但這一變化有一個過渡期。希臘文字因為書寫在臘板上,有時前一行從右向左寫完后順勢就從左向右寫,變成了“牛耕體”,甚至行序還有過從下而上的!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才改為現在最通行的右行向下的順序。 漢字的古代書寫,一向是直行向下的,極少例外。這一順序的起源,與書寫材料有著密切關系。如古代的竹木簡,材料紋理多縱向。狹長的竹簡通常是單行書寫。人的習慣總是縱向持狹長的物體,這樣單行書寫,一路向下。又因為左手拿簡,右手書寫,寫完便按順序放在右手側,左手再去拿新簡開始寫,由此變成先上后下,從左到右的習慣。
后來與國際接軌才改過來 。
那時是寫在很窄的竹片上。顧從上往下
相關推薦:
交通事故工傷誤工費標準(交通事故工傷賠償中有誤工費嗎)
車禍撞死人怎么處理(車禍如果撞死了人怎么處理)
交通事故訴訟費有哪些(交通事故法院起訴費用標準多少)
交通違章當事人該怎么辦(交通違章不服怎么申訴)
駕照扣幾分需要學習(駕駛證扣多少分需要重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