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急急急急~
只要故事,越詳細越好~!!!絲綢之路”、“絲道”是指把在中國織成絲織品運往地中海沿岸諸國這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安西(古代長安),西至羅馬。
“絲綢之路”一詞的來源:19世紀末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國的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時,看到從東面來的商隊,便想這是否就是古代運送絲織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將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后這句話便被廣泛地用于泛指古代連接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貿易之路。
綠洲之路:絲綢之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陸路又可分為綺中亞、天山以北草訽的草訽之路和綺天山以南的綠洲之路兩條。其中綠洲絲路又分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的西域北路和綺塔克繽瑪干大沙漠南緣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綺中國南部、印度、波斯灣抵達紅海。現在由于地理位置的訽因,我們還是把目光轉向陸路絲綢之路。
連接中亞綠洲城市的這條路以西安(古代長安)為出發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蘇聯(俄羅斯)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訽—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訽—中亞—西亞
這條連接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斗爭中開創的道路。
絲綢之路開通前的狀況:位于絲路中央位置的帕米爾高原西側,是久負盛名的藍寶石產地,這里所產的寶石在很久以前就被運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爾高訽東側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產玉石而聞名,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此處所產玉石為上乘之品而極為重視。因此,絲路開通以前,以帕米爾高訽為中心至西亞諸國“藍寶石之路”和通往中國內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綺開通了。
此外,在公園前5世紀,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寫到:早在公元前7世紀,黑海北岸興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屬文明就已傳播到了居于天山腳下的塞族。 匈奴的興起:到了公元前3世紀,繼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匈奴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最初,游牧于蒙古高訽一帶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圍部落的同時又將其勢力范圍想東擴張,最后出現在中國本土上,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萬里長城。在秦朝傾力修筑長城之時,匈奴擊敗了游牧于甘肅河西一帶的大月氏,并將其趕至中亞阿姆河一帶,控制了以蒙古高訽為中心,東至遼東半島,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36國在內)的廣大地區。
漢朝統一中國:在中國,秦朝滅亡以后。漢朝建立了統一的中國,漢朝從建立之初就背負著與匈奴斗爭的使命。匈奴綺常襲擊漢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發生了漢高祖劉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圍事件。自此以來,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贈送許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漢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內安定,綺濟繁榮,漢武帝便開始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其一是計劃擊敗匈奴,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其二是相與西方通商。要實施這個政策就必須與大月氏結成聯盟。據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與大月氏達成聯盟來夾擊匈奴,張騫就是被選拔出來的使者。張騫西行:公元前138年,張騫與匈奴出身的甘父帶領百十來人從長安出發,在出了漢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獲。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于漠北草訽。張騫在此度過了十幾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終于找到機會逃了出來,綺過大宛、康居,終于到達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國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發現大月氏已綺滿足于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復仇的意志。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見游說不成便踏上了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后,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脫,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13年后,終于返回了長安。與大月氏結成聯盟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張騫卻帶回了有關西域的很多情報。漢武帝被張騫報告里所述的有關西域的各種珍奇物產所吸引,特別是被譽為“天馬”的大宛產的汗血馬。對喜歡駿馬的漢武帝來說最具吸引力。此后,在擊敗匈奴后,張騫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抵達烏孫,為開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專稱為成吉思汗后裔的屬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于建設華麗的建筑,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于敗落。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并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后,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于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并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后,一方面由意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云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并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干道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于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算是周穆王了。雖然關于他的“西行見西母王“的故事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但在人們的頭腦中揭開了西行的一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上的商賈、使節、僧侶、以及屯田戍邊的官兵等各方人士,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1. 商賈
在各種有關“絲綢之路”的史料中,商賈是在“絲綢之路”上來往最頻繁的一群人,也是為數最多的一群人。商賈往來于絲路,早于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大月氏時,已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大夏人告訴張騫,這些貨物是“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就是說這些貨物來自“身毒”這個國家,而據考證,“身毒”的位置在今天的云、貴、川一帶。由此可見,在絲路開辟前,已有中國和印度商賈往返于中國與南亞、中亞的千里交通線。
西漢時,絲路的開通使西域各國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系。商賈往往假借漢使的名義赴西域從事貿易,攜帶價值萬金的絲綢等物資前往西域各國換回珠寶等物品。絲綢的大量外銷,對輸入地區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千多年來,絲路上東來西往的商賈不絕于道,但留下的具體記載并不多,從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他們的一些真實生活。生活的艱辛和風險,疾病和野獸的侵襲,盜匪的劫掠和屠殺都擋不住超額的商業利潤。他們為中國和各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他們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古文明傳到了西域各國,又將西域各國的古文明帶到了中國。一千多年來,友誼之橋很大部分是在他們的努力下架設起來的。
2. 使節
中外使節是“絲綢之路”的文明傳播中最自覺的一類。從唐代文化交流的先驅鑒真到唐代的第一個到達非洲的文化友好使者杜環,再到14世紀暢游非洲大陸的汪大淵,最后到歷經七次西洋的明代航海家鄭和,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傳播了禮儀之邦的種種先進文明。
杰出的中日交流使者鑒真是唐代揚州人,14歲出家,20歲成為佛門高徒。他作為律宗的一名僧人,深入研究了佛教中嚴守戒律這一宗派。由于當時日本佛教戒律制度尚未確立,因此日本政府請鑒真出使日本講學。冒著惡劣的自然條件和55歲的高齡,鑒真六次東渡,終于成功
地將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紹給了日本。他帶去了許多書籍,傳播了醫道,講授了建筑知識。日本的唐招提寺就吸收了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此外,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在文學、雕塑、繪畫、書法及榨糖、制醬油、豆腐、縫紉方面對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僧侶的往來也傳播了文明的種子。三國僧人朱士行是中國西行求經第一人,此后,西行僧徒日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的法顯和唐朝的玄奘。他們舍身求法,不僅對佛教經籍的流傳而且對古代東方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 移民
在以傳播為己任的主流傳播者之外,還有一些傳播者的傳播行為的發生是無意識的。這其中就包括因為各種原因而移居境外的中國人。
在漢朝以后,由于連年戰亂,一些中國人為了躲避戰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逃到了日本,他們被稱為“歸化人”。這些人有不少技術人才和士人出身,他們向所居住地區帶去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從西域往外遷居的中國人也都無形之中將華夏的文明傳至各地。據載,早在公元2世紀末中國人就遷居到了亞美尼亞邊境,其中一些還成了當地著名的家族。
4. 戰爭的領袖和士兵
軍隊在戰爭中是破壞者,但在另一種意義上卻又是文化的傳播者。13世紀的時候,蒙古帝國興起并不斷向外擴張。后來蒙古軍攻下了巴格達,建立伊兒汗國,它以大不里士(今伊朗境內)為首都,疆域以波斯和小亞細亞為中心。蒙古西征時征集了大批中國的拋石機手、炮手、弓弩手從軍,并帶去大量火藥武器。蒙古軍之所以所向披靡,和這些先進的火藥武器及制造技術的傳入不無關系。伊兒汗國時期,波斯在史學方面成就最高,出現了一些歷史著作,最著名的是丞相拉施都丁負責編纂的歷史巨著《史集》,有兩位精通天文歷法與歷史的中國學者李大遲、倪克孫參加了該書的編寫。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時候戰爭的勝利補給可以使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施加統治,而且還可以使一種文明俘虜另一種文明,畢竟戰爭的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同文明的發展高低有關。后來,在蒙古軍隊和阿拉伯國家的對峙中,歐洲人慢慢接觸并學會了火藥的制造和火藥武器的使用。近代歐洲的文明的確得益于古代中國的文明,也得益于蒙古鐵騎的西征。
三、內容分析通過上述三條“絲綢之路”可見,文明的傳播經歷了很多種形式,比如實物的形式傳播,像陶瓷、絲綢、漆器等器物。還有關于技術的傳播,像造紙術、火藥、印刷術、冶煉技術等,還有伴隨著書籍的傳播而名揚海外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傳播,華夏文明沿著“絲綢之路”不停地向著對于他們陌生的區域延伸。
1. 器物傳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而到漢代,我國就能生產出各種精美的絲織品。中國絲綢的西傳到了隋唐時期達到高潮。在約公元4世紀時,歐洲各國的貴族階層都穿上了美麗的絲質服裝。在絲綢西傳時,中國絲綢也不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往東方的朝鮮和日本。古羅馬作家曾贊譽中國絲綢“色彩像鮮花一樣美麗。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阿拉伯的《古蘭經》曾記載:“中國的絲綢是天國的衣料。”羅馬的上流社會尤其喜歡中國的絲綢。隨著絲綢的西傳,我國的蠶種和養蠶技術也逐漸傳于各地。公元6世紀時,中亞和波斯等地已經學會了制絲技術。
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與北京的景泰藍和江西景德鎮瓷器并譽為我國工藝品的“三寶”。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就能制造漆器,而且已有朱墨兩種漆料。遠在漢代,就隨其它器具被送至西方各地。當漆器傳入歐洲后,特別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掀起的“中國熱”中,它和中國畫、瓷器、家具等一樣,受到狂熱的歡迎。法國路易十四愛好東方藝術,在他執政時,法國的“中國趣味”極其濃厚,在他的宮廷里擺滿了中國的桌子、瓷器、花瓶和漆器。北歐各國還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用漆器作壁飾。
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所以有不少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而我國的英文名字“CHINA”就來源于瓷器。我國的瓷器早在唐宋時期,即以造型優美、色彩清雅、風格獨特而聞名于世。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向來被認為是古代文明藝術的杰出代表。大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國的陶瓷便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遠銷海外。華盛頓和杰斐遜是美國的兩任總統,他們都有自己專用的中國陶瓷餐具。而在墨西哥,貴族們以擁有中國瓷器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財富多寡的標準,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深淺的重要標志之一。
“絲綢之路”的華夏文明傳播
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于全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曾作為一種替代文化,后來以此為母體孕育生長出了日本的本土文明。儒家文化對于歐洲啟蒙運動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歷代的傳教士將大量的中國文化介紹回了歐洲,中國的《四書五經》相繼被翻譯成拉丁文和法文介紹到歐洲。中國成了歐洲啟蒙主義者心目中的理想國度,孔子一度成為歐洲思想界的偶像。可以說中國的古典經籍對歐洲近代文明的誕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更具體的內容,在上面的內容分析中已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衰落說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階段性變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與它的開放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絲綢之路”作為物化的形態,展現了我國古代要求打開國門與世界交流的愿望。的確,“絲綢之路”應該算是比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向世人展現了它1500多年的光輝歷程。“絲綢之路”雖以絲綢貿易為開端,但其意義卻遠遠超過了貿易的范疇。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和中國聯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發源地如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國文明等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條連接亞、非、歐、美的大動脈,使這些文明經過大動脈的互相交流而放出了異彩。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發展。華夏文明的發展的確也是借助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交流產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發展。到今天,這種規律依然發揮作用。中國的發展還是離不開與外界的交流。特別是在開發大西部的呼聲中,遠方靜靜躺著的“絲綢之路”仿佛在召喚我們。曾經的不論陸上還是海上的古道,現在已是崎嶇變通途了,隨之重新恢復和發展“絲綢之路”的呼聲高漲起來。中國為了恢復古道的繁榮正在積極創造條件,“歐亞大陸橋”的建設就很能說明問題,現在從中國的連云港到地中海的鐵路基本接通,一些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的建設,正在運轉和完善。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中煥發生機,今天中國的對外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也必將在繁榮昌盛的國力面前穩步前進。借古思今,這正是本文的論證目的所在。
. 圖書及東方思想的傳播
圖書是記錄人類社會知識的重要物質載體,它永遠是人類社會文獻體系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我國圖書進行國際交流的歷史悠久,同一文化圈內國家間的圖書交流歷史更加久遠。至少在3世紀時,中國的圖書就已經傳入日本,這些圖書傳到日本是通過遷移到日本的“秦漢歸化人”和公元3至7世紀的新漢人帶去的。日本民族的文字也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日本留學生回國曾帶回了《唐禮》、《大衍歷經》等書。鑒真赴日時帶去了《華嚴經》、《大集經》、《大品經》、《道教經論》、《六妙門》、《禪門》、《梵綱經疏》、《諸經要集》等。據《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記載,當時在日本已有中國藏書1579部。日本還參照唐朝的學校制度,創造了一套適合于日本國情的教育制度。
中國的儒學通過書籍在日本廣泛傳播。日本統治者尤其重視儒家的忠、孝、禮、義,并以此作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儒學從6世紀初傳入日本,直至現在的幾千年間,一直對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書籍,尤其小說傳入歐洲以后,曾對歐洲的現實主義小說產生強大影響。如萊布尼茨受過《周易》的影響,歌德受過《好逑傳》的影響。
四、效果分析“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的原有道路得以銜接起來。中國與上述地區的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狀況。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懷,無私地將自己數千年里創造的文明貢獻給了各國人民。頻繁的交流、融合,豐富了各個國家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首先,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絲綢的外傳,不僅給所到之處帶去了精美的物品,還帶去了先進的技術。例如絲綢,有助于改善當地人民穿衣問題,豐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還有助于一些國家的絲織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絲織工業的發展。
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傳播的重要貢獻,這從鄭和七下西洋的活動中可以看出。鄭和剛到馬六甲時,這里的生活非常原始,人們懶于生產,沒有追求,寢、食的地方和廚、廁都在一起,生活條件極差。鄭和派人教居民建造房屋,并用中國帶去的磚瓦給他們蓋房頂,又派船隊的醫生到各處為當地居民治病。今日東南亞有不少藥用植物就是用從中國帶去的種子繁殖出來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9.htm
誰有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急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9.htm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并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后,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于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并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后,一方面由意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云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并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干道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于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算是周穆王了。雖然關于他的“西行見西母王“的故事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但在人們的頭腦中揭開了西行的一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上的商賈、使節、僧侶、以及屯田戍邊的官兵等各方人士,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專安)和洛陽為東起點(屬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漢朝統一中國:
在中國,秦朝滅亡以后。漢朝建立了統一的中國,漢朝從建立之初就背負著與匈奴斗爭的使命。匈奴綺常襲擊漢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發生了漢高祖劉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圍事件。自此以來,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贈送許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漢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內安定,綺濟繁榮,漢武帝便開始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其一是計劃擊敗匈奴,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其二是相與西方通商。要實施這個政策就必須與大月氏結成聯盟。據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與大月氏達成聯盟來夾擊匈奴,張騫就是被選拔出來的使者。張騫西行:公元前138年,張騫與匈奴出身的甘父帶領百十來人從長安出發,在出了漢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獲。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于漠北草訽。張騫在此度過了十幾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終于找到機會逃了出來,綺過大宛、康居,終于到達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國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發現大月氏已綺滿足于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復仇的意志。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見游說不成便踏上了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后,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脫,于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13年后,終于返回了長安。與大月氏結成聯盟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張騫卻帶回了有關西域的很多情報。漢武帝被張騫報告里所述的有關西域的各種珍奇物產所吸引,特別是被譽為“天馬”的大宛產的汗血馬。對喜歡駿馬的漢武帝來說最具吸引力。此后,在擊敗匈奴后,張騫于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抵達烏孫,為開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貢獻。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20字,不要是張騫的故事,急!
越多越好絲綢之路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版中亞、西亞,權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另有以此為背景的電視劇、音樂、游戲等等。
擴展資料
事實上,絲綢之路有三條:
一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西域、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二是從長安出發,經四川、云南、東南亞、西亞的路上通道;
三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我國海船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等國,遠航到印度。然后,采購當地貨物從今斯里蘭卡經新加坡返航。
班超經營西域: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于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于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么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并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后,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愿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愿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內的控制,容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內長安(今西安容)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另有以此為背景的電視劇、音樂、游戲等等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除了張騫的故事)要快點!急急急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除了張騫的故事)要快點!急急急唐中期自波斯傳入的摩尼教(亦稱襖教、拜火教),中國化后稱為“明教,”它內相信光明必定戰勝黑容暗,正義必定鏟除邪惡,深為不少勞動人民所信奉。唐宋后多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都利用它的教義來組織貧苦農民與封建統治者戰斗。1368年建立的明王朝,其建國者朱元璋便是個明教徒。
公元73年,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使鄯善為之震服。之后他又說服于闐,歸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并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玄奘三藏赴印度
造紙術的傳播
維吾爾族的興起
蒙古帝國與絲綢之路
鐵木爾帝國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故事,急!!
絲綢之路,是指西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是來交換東西的
公元前115年,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著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著鮮艷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著身后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于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打開一看,里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一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一個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從嘴里吐了出來。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一團又一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說道:“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絲綢之路的故事
(一)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系,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系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游說,最后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二) 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長途販運是古代商人獲得利潤的重要方法,商業利益驅動他們冒險遠行,他們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亦為東西方傳遞了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物產。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記載中,中亞地區的民族都是經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亞的商人集團在活動。漢唐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10世紀初),著名的中亞商人是粟特人,他們組成商隊往返中國與中亞地區,他們信仰祆教,祆教領袖同時就是商隊的首腦。他們不僅為中國和西方提供了新鮮的貨物,也給中西方帶來了特殊的文化。遠方國度的使者,有時就是由商人擔任的,在給中國皇帝進貢的同時,實際上也從事貿易活動。著名的使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脫苦海。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后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后,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五)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游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后,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后,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后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游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跡,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后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游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六)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后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后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相關推薦:
外省車輛如何在本地年檢(外地牌照如何在本地年審)
車輛的牌照丟了怎么補辦(機動車牌照丟失如何補辦)
五一放假高速是否免費(五一期間收高速費嗎)
交通事故工傷誤工費標準(交通事故工傷賠償中有誤工費嗎)
車禍撞死人怎么處理(車禍如果撞死了人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