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故事除了張騫出使西域,班超投筆從戎,玄奘西天取經,他們的故事都和絲綢之路有關
嗎?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專有一天,他正在抄屬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絲綢之路是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遺產字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玄奘西天取經雖經過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但與絲綢之路無關
玄奘西天取經和絲綢之路無關
樓主是不是上了《絲綢之路》啊,我也是滴,謝謝樓主的提問咯!參考下……
你知道絲綢之路的故事嗎,除了張騫出使后的故事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版起點(一說以權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都是用來交換東西的。就這么簡單。
漢朝的時候, 漢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結交各國, 加強往來.年輕的侍從張騫主動報名要承擔這項使命.”西域”指的是當時的亞洲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張騫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艱險, 可為國探險立功的壯志支配著他帶著100 多人上了路.路上, 他被敵視漢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 年, 后來逃走, 又跋山涉水挨餓受凍, 終於到達了西域.
張騫先后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 (zhī) 、大夏等國 (在現在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境內) , 見到了國王, 表示了漢朝愿與他們友好來往的愿望.這些國家的人見到漢朝使者十分高興.幾年以后, 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還派出許多副使到身毒 (yāndú) 、安息 (在現在的印度、伊朗一帶) 等國, 和那里的人民建立了關系.這樣, 漢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了友好往來, 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冶鐵術、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了西域, 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樂舞蹈也傳到了中國.在東西方之間, 出現了一條商路, 人們叫它”絲綢之路”.來往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 熱鬧非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打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 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知道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 擴大了中國的影響.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張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高原,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西至地中海東岸。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千年前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之稱的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美稱的吐魯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絲綢之路有利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盡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編輯本段]海上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后,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后,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后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關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后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干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后,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于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后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編輯本段]絲綢之路名稱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本站原創]返回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唐太宗親自接見,慰勉有加,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在弘福寺譯經并完成《大唐西域記》,記錄所見所聞,成為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正如印度史學家辛哈和班納吉所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玄奘,給我們留下了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不利用中國的歷史資料,要編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
有往返九牛二級虎之力
絲綢之路上的小故事(不要玄奘和張騫 )
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著戎裝的將軍正在安息國邊境守候。將軍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這浩浩蕩蕩的大軍奉安息國國王的命令,正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
東方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士兵們循著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前面飄揚著鮮艷的旗幟。
“來了!來了!”安息國士兵歡呼起來。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了命令。
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成夾道歡迎的陣勢。樂隊奏起了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中國使者從騎著的駱駝上下來,右手高擎節杖,滿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將軍翻身下馬,立正高呼:“本將軍奉命率官兵歡迎大漢國使者!”中國使者抱拳,作揖還禮:“有勞將軍遠迎。我是博望侯張騫的副使,謹代表大漢皇帝向安息國國王陛下致敬!”將軍還禮表示感謝。
中國使者指著身后的駱駝隊,說道:“這是大漢皇帝敬贈安息國國王陛下的一點薄禮。”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打開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安息國將軍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盼望已久的大漢使者終于到了!我謹代表安息國國王陛下,向大漢皇帝的使者贈禮。”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兩個大禮盒。打開一看,里面裝著許多特別大的鳥蛋,每個足有斤把重。這是當時中國沒有的鴕鳥蛋。
中國使者正要道謝,將軍又把手一招,走上兩個人來,原來是魔術師。打頭的一個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頓時吞了下去。只見他一拍肚子,匕首又從嘴里吐了出來。第二個則張開大口,噴出一團又一團火苗。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都看得驚呆了。將軍含笑說道:“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地讓他們前來助興。”
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絲綢之路的故事
(一)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系,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系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游說,最后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二) 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長途販運是古代商人獲得利潤的重要方法,商業利益驅動他們冒險遠行,他們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亦為東西方傳遞了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物產。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記載中,中亞地區的民族都是經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亞的商人集團在活動。漢唐時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10世紀初),著名的中亞商人是粟特人,他們組成商隊往返中國與中亞地區,他們信仰祆教,祆教領袖同時就是商隊的首腦。他們不僅為中國和西方提供了新鮮的貨物,也給中西方帶來了特殊的文化。遠方國度的使者,有時就是由商人擔任的,在給中國皇帝進貢的同時,實際上也從事貿易活動。著名的使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脫苦海。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后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后,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班超投筆從戎
相關推薦:
車禍撞死人怎么處理(車禍如果撞死了人怎么處理)
交通事故訴訟費有哪些(交通事故法院起訴費用標準多少)
交通違章當事人該怎么辦(交通違章不服怎么申訴)
駕照扣幾分需要學習(駕駛證扣多少分需要重新學習)
潮汐車道逆行扣幾分(潮汐車道標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