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宦官之后的曹操,曾經真的遭到名士大族的排斥嗎?
曾經真的遭到名士大族的排斥嗎?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作為宦官之后,曾經真的遭到名士大族的排斥。
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后,東漢不少士大夫都從內心瞧不上他。曹操后來的唯才是用,就和這個有關。
諸侯割據之際,當時不少有名的人才,去支持名門望族出身的袁紹的人太多了,投靠曹操的就很少,一來他當時勢力不夠,二來就是他的出身被嫌棄。聰明的曹操就實行唯才是用,憑借個人魅力完成逆襲,成就人生目標。
曹操遭人鄙視和排斥,和歷史宦官本就被人所看不起有關,東漢時期的士大夫與宦官之間,沖突很明顯,后來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激烈的沖突下,袁紹等人將宮內所有宦官一律處死。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宦官之后的曹操,當然會受到士大夫群體的不屑和排斥。
以當時士大夫謀士的投奔方向,也能看出來心之所向。
比如,軍閥割據形成后,士大夫們也展開擇主之路,他們的首選,是袁紹,極少一部分人投奔曹操,比如荀彧。即便是荀彧,最初也先奔袁紹而去,他認為對方不夠格局,才轉投曹操。曹操的另一位謀士郭嘉,也是從袁紹處投奔而來的。從這些情形來看,曹操在當時確實遭到士大夫們的排斥和不屑一顧。
后來袁紹常會在一些場合,大罵曹操是“贅閹遺丑”是他故意對曹操的貶低,讓天下豪杰不要奔他而去,那不過是戰爭時的宣傳語,也用來泄私憤罷了。
確實是,因為當時宦官是跟被人瞧不起的,曹操又是宦官自然也被別人所看不起所排斥。
因為是宦官之后的緣故,曹操真的遭到名士大族的排斥,東漢的士大夫們都十分瞧不起曹操。
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后,在當時的朝代,是造到很多名門大族的排斥的,都很看不起他
宦官自古以來就是被別人看不起的,所以曹操作為宦官之后遭到排斥也很正常吧。
中國古代東漢恒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被稱為什么?
是黨錮之禍吧。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內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容捕,后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將李膺等百余人下獄處死,并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后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內政。公元166年,宦官將李容膺等逮捕,后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將李膺等百余人下獄處死,并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后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
zhesh9 gotbjthghgh
樓主,好像是“十常侍亂政”吧,三國演義里好像也有吧。
好像是宦官亂政
太監亂政最嚴重的朝代是哪個?
列舉三個 rn一,東漢 rn二,唐朝 rn三,明朝 rn用自己的話說下,長短無所謂.復制的長篇大論就算了太監亂政最嚴重的朝代應該是明朝。明朝從朱元璋時候就嚴格規定太監不得干版政,但為了發展特權務組織,又設立了東廠,西廠,錦衣衛什么的,確實加強了集權,保證了穩定,但禍根也就埋下了。
朱元璋死后,發生了皇位之爭,燕王朱棣登基,在戰爭中和宮廷斗爭中,太監的勢力無形中加大了,典型的就是鄭和。但是,朱棣一朝因為君王的賢明,所以,太監還不能興風作浪。
明王朝之后又經歷了文宣二帝,文帝時間太短,幾個月。宣帝還行,史稱“文宣之治”。這是明朝四位僅有的英明君主。
其后,一代不如一代,笑話百出。朱家子孫被人們認為具有劣根性,基因有問題。
王振專權,土木堡之變。劉謹,魏忠賢之流,那一個不大名鼎鼎,期間的小角色也不斷登上歷史舞臺。
最后一帝是崇禎,歷來有爭議,不是亡國之君卻亡國了,悲哀呀!!!
說明朝是被太監禍害的,一點也不過份的。雖然歷史上宦官專權比比皆是,但其程度都無法和明代相比。
就是這樣,我的粗淺觀點!
其實沒個朝代都有這種現象,比較嚴重的也就是你說的這幾個。
東漢末年有十常仕亂政,幾個太監把持朝政,最后引起東漢的覆滅,群雄割據。這個時期的太監亂政是比較嚴重的
唐末的太監亂政我上不很了解,明朝的我知道點,從明初,皇帝就比較倚重太監,一般派欽差出巡都是一位大員,加上一個太監,有監督的以為,甚至就直接派個公公去當欽差了,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明朝的太監還把握京都的安全部門和特務部門,如東廠,西廠,都是公公,最厲害的是魏忠賢了,權傾朝野,可以說當時他就是明朝的皇帝,只是他姓魏而已,而且他還做過很多變態的事情,無人敢管,也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可以說歷代都有太監亂政,也許一個朝代的滅亡不一定是因為太監亂政,但,太監亂政就一定會一國家的覆滅!
太監亂政最嚴重的朝代應該是明朝。明朝從朱元璋時候就嚴格規定太監不得干政,但為了發展特務組織,又設立了東廠,西廠,錦衣衛什么的,確實加強了集權,保證了穩定,但禍根也就埋下了。
朱元璋死后,發生了皇位之爭,燕王朱棣登基,在戰爭中和宮廷斗爭中,太監的勢力無形中加大了,典型的就是鄭和。但是,朱棣一朝因為君王的賢明,所以,太監還不能興風作浪。
明王朝之后又經歷了文宣二帝,文帝時間太短,幾個月。宣帝還行,史稱“文宣之治”。這是明朝四位僅有的英明君主。
其后,一代不如一代,笑話百出。朱家子孫被人們認為具有劣根性,基因有問題。
王振專權,土木堡之變。劉謹,魏忠賢之流,那一個不大名鼎鼎,期間的小角色也不斷登上歷史舞臺。
最后一帝是崇禎,歷來有爭議,不是亡國之君卻亡國了,悲哀呀!!!
說明朝是被太監禍害的,一點也不過份的。雖然歷史上宦官專權比比皆是,但其程度都無法和明代相比。
就是這樣,我的粗淺觀點!
其實沒個朝代都有這種現象,比較嚴重的也就是你說的這幾個。
東漢末年有十常仕亂內政,容幾個太監把持朝政,最后引起東漢的覆滅,群雄割據。這個時期的太監亂政是比較嚴重的
唐末的太監亂政我上不很了解,明朝的我知道點,從明初,皇帝就比較倚重太監,一般派欽差出巡都是一位大員,加上一個太監,有監督的以為,甚至就直接派個公公去當欽差了,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明朝的太監還把握京都的安全部門和特務部門,如東廠,西廠,都是公公,最厲害的是魏忠賢了,權傾朝野,可以說當時他就是明朝的皇帝,只是他姓魏而已,而且他還做過很多變態的事情,無人敢管,也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可以說歷代都有太監亂政,也許一個朝代的滅亡不一定是因為太監亂政,但,太監亂政就一定會一國家的覆滅!
明朝,當時設東西二廠,太監把持朝政
明第一,東漢第二。
歷史上朝廷上黨派之爭最嚴重的朝代是哪一個?
黨爭,原意為“政府官員自行拉幫結派,為爭取個人或共同的政治經濟等利益而互相對異己人士或團體進行攻擊”的行為,就是官員結成黨派為爭取政治利益互相攻擊。東亞歷史上泛指士大夫結成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稱為黨爭。現今政治中,黨爭可解讀為黨派之間的斗爭,常見議會政治。
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所以,難免有政見不合的情況。
不過,發生在古代王朝中的“朋黨之爭”,顯然與政見不合沒有太多關聯。爭斗的兩黨,純粹是為了權力而相互傾軋,為此不擇手段。之所以古代黨爭頻發,還是因為古代的黨派往往是建立在人際網絡上的,其本身就具有不穩定性。古代比較嚴重的朋黨之禍,有唐代的“牛李黨爭”以及明朝的“東林黨爭”。
拆開“朋黨”這個詞來看,就不難理解朋黨的內涵。官場之上,同窗、同鄉拉幫結派,為了鞏固己方在朝中的勢力,也為了扶持更多私黨,不斷對其他官員、朋黨進行攻擊。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黨爭之亂,往往始于兩個甚至多個朋黨。在絕大多數時候,皇帝都不會坐視這種現象的發生。
自唐朝步入中期以后,宦官之禍愈發嚴重。起初,皇帝為了鞏固集權,賦予了宦官參政的權力。沒想到,這些宦官比官員更難掌控。宦官掌權后,靠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阻斷了皇帝與外界的聯系,名為皇帝的“代言人”,實際上,他們已成了真正的土皇帝。
很多朋友以為,歷史上宦官之禍最嚴重的是明朝,實則不然。
很少有哪個朝代的宦官,能像唐朝宦官一樣凌駕于皇帝之上。什么將皇帝架空對外廷發號施令,對于唐朝宦官來說都是小兒科。唐朝宦官可怕到了什么程度?他們能夠操縱皇儲的人選,廢立天子。更有甚者,像仇士良之流,敢直接帶兵與皇帝對著干。唐朝宦官之盛,堪稱絕無僅有。
宦權滔天,皇帝的處境十分尷尬。按理說,作為輔國棟梁的文臣集團,理應挽大廈于將傾,幫助皇帝解決宦官問題。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唐文臣忙于內斗,根本無暇顧及皇帝的處境。
說起“牛李黨爭”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憲宗一朝。
元和四年,牛僧孺、李宗閔這兩個靠科舉入仕的新生力量,在奏章中極力抨擊當朝宰相李吉甫的政治主張。李吉甫身為一國之相,怎會容忍這兩個毛頭小子?
于是,他立即上奏朝廷,對二人進行彈劾。雖然彈劾之事不了了之,雙方的爭執也告一段落,但是,兩派的矛盾卻延續了下去。在后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帶著一眾私黨(是為李黨),與牛僧孺、李宗閔這些新生力量(是為牛黨)進行了一番角逐。
根據文獻的記載,雖然,憲宗一朝這兩派就已經有了相互傾軋的苗頭,但均屬一些不傷筋骨的小打小鬧。兩個朋黨開始正式較量,是在穆宗繼位以后。兩個朋黨及依附于兩黨的官員,在四十年的時間里不斷傾軋,在政治場上進行較量,將本就在走下坡路的大唐王朝搞得烏煙瘴氣。
直到宣宗登基后,這場“牛李黨爭”才畫上了句號。雖然,黨爭已被平息,但因黨爭所引發的一系列影響卻破壞了大唐王朝之根基,將王朝推向覆滅的深淵。
在古代王朝中,黨爭的形式大同小異,無非就是我方得勢后打壓你方,你方得勢后變本加厲地回報,不斗個滿門抄斬家破人亡絕不善罷甘休。
那么,這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究竟在爭些什么呢?是個人私怨,還是政治主張?
從表面上來看,不難發現“牛李黨爭”中存在一定私怨的成分。
作為前任宰相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處于黨爭的風口浪尖上。憲宗一朝,牛僧孺等“新生力量”得到了重用,被憲宗調到全國各地擔任節度使,統領藩鎮。早年牛僧孺與李吉甫之間鬧過矛盾,所以牛黨將仇怨全都發泄在其子李德裕身上,一有機會就遞折子對其進行彈劾打壓。
武宗上臺后,局勢陡然扭轉。李德裕平步青云,官拜宰相,一躍成為內閣第一人。今時不同往日,得風得水的李德裕自然不會放過早年打壓自己的牛黨,于是便對其進行了又一輪政治攻擊。武宗登基后,牛僧孺再度崛起,成為新一任宰相,風水輪流轉,牛黨自然要給李黨些顏色瞧瞧。
我們知道,自安史之亂之后,天子腳下鬧事的藩鎮就像是按倒葫蘆起了瓢一樣,擁兵自重的藩鎮勢力成了朝廷的大難題。藩鎮問題,就是牛李兩黨之間最大的沖突點,兩黨對藩鎮問題所持的主張截然相反:
李德裕及“李黨”成員,都覺得應該竭盡所能打壓藩鎮,避免安史之亂的再次發生;
牛僧孺、李宗閔等“牛黨”則覺得,應該姑息藩鎮勢力,畢竟藩鎮關系到國家之安危,牽一發而動全身。
李德裕當宰相時,對藩鎮拿出了強硬的態度,極力彈劾那些有作亂苗頭的藩鎮勢力。到了牛僧孺擔任宰相時,正趕上“盧龍軍亂”的爆發,但牛僧孺卻主張姑息,還拿出了“不系國家休戚”的理由。且不說這兩人的主張孰是孰非,從他們截然相反的立場來看,牛李黨政已注定不可能善終。
可以說,只要藩鎮仍存在,他們之間的爭斗就不會停下來。
除了藩鎮問題之外,牛李兩黨還有另一個沖突點,那就是朝臣的選拔問題。我們知道,自武周朝開始,科舉制度已經逐漸成型。不過,雖然有這樣一套成熟的官員選拔制度,但讓科舉制就這樣取代士族制,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且來看看李德裕與牛僧孺入仕的方式,就會恍然大悟。
李德裕的父親是誰?前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是個非常典型的士族官僚,他能夠子承父業,多半要得益于他的老爹。
而牛僧孺呢?十年寒窗,啃了許多年書本終于登科入仕,憑自己的本事躋身官場,并闖出了一番天地。
在李德裕眼中,牛僧孺就是個出身卑賤的草民;
在牛僧孺看來,李德裕就是個靠拼爹起家的官二代。
由于在當時,科舉制和士族制并行,所以,此二人一個支持科舉制,一個支持士族制。
如果說,對于藩鎮問題的政見不和,源于牛李自身,那么,對官員選拔主張的不同,則牽涉甚廣。在當時,有不少官員像李德裕一樣,出身官宦世家,他們的父輩和祖父輩都是朝中棟梁,甚至,其祖宗的畫像還掛在凌煙閣里。
這批官二代、官三代就是靠著士族制進的官場,又想將自己的爵位和官職傳承給子孫,怎會允許科舉制的存在?然而,牛僧孺與他代表的登科進士人數更多,他們希望能給天下寒門子弟一個入仕的機會。選官制度之爭,關乎大唐官場之根本,這也是這場黨爭能夠持續四十年的最大原因。
像這樣的黨爭,不分個高下,雙方絕不肯罷休。而這場黨爭的戲劇性結局,頗為耐人尋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那么,牛李兩黨斗罷后,誰是最后的贏家呢?
前文說過,自唐中期開始,宦官已經成為皇帝與官場之間的“傳話人”。牛黨與李黨想要斗上一斗,難免要討好內廷的宦官,給自己找靠山。在牛李兩黨鬧得如火如荼之際,他們根本沒意識到文臣集團的斗爭使第三方坐收漁翁之利。
一場“甘露之變”,讓宦官控制了皇帝,一手遮天。此后,宦官掐死了皇帝與外廷的一切往來,外廷大臣再也沒機會讓皇帝聽到自己的聲音。到了這時,連皇帝都被控制在宦官手里,黨爭還有什么意義?“牛李黨爭”就這樣戲劇性收場了,雙方斗了個兩敗俱傷,反倒便宜了宦官。
宋朝時期,尤其是北宋,文人治國,思想林立,黨派紛爭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一人得皇帝信任,異見者們被迫流放、遠離中柜,過幾年,另一派重新掌權,又重演歷史,沒完沒了。
唐代,唐代的朝廷紛爭特別厲害,當時有幾大派系,唐朝這個時代也是內部爭斗特別頻繁的一個朝代,大家都各自抱團,各自擁有不同的理念。
最嚴重的就是大清乾隆皇帝的上一任。
為那個時候前一任皇帝有15個兒子,所以的話15個兒子就為了爭皇位的話,打得互相厲害。
歷史哪個朝代戰爭最亂?
下面說法可參考
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國時期
外國史學家認為那是中國最黑回暗的時代。中國當年的答記者楊蔭,寫下系列報到,認為民國時期比“五代”更恐怖。
一。分裂:不僅南北“各據一方;而且,北與北更互相水火,南與南又互相吞噬。
二。國土丟失,白銀外流,乞求洋人干預:清朝晚期還有收復新疆的壯舉,而民國時期內訌不說,總是依靠洋人,外蒙古丟失。清朝晚期是丟失了國土,但丟失的面積總和少于外蒙古,民國時期還丟失了相當于浙江省面積的土地給印度。因為洋人幫助是要給報酬的,洋人不會白白的支持你的,于是,民國時期不但國土丟失,白銀外流比清朝更嚴重。
楊蔭說:“內訌不已,乃暗中乞助于外人,一如當時之乞助于契丹。”實際上,“今之外患,甚于契丹;踵起諸強,多于金元”,已到“雖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尚恐應接之不暇”的程度。
其實中國最亂的朝代是東晉的“永嘉之亂”,亦即五胡亂華時期,同時這也是版中國第一次亡國亡種危機。
一般權認為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開始算起,一直延續到鮮卑魏建立。由於胡人生性殘暴其行為令人發指。喪盡天良的屠殺政策導致華夏人口嚴重減少,人倫下滑,是一次嚴重的社會大倒退。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東晉與五胡的戰爭,五胡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人口銳減古今之最。
你想想,當時的北方和中原,鮮卑和羯行軍打仗不帶軍糧的,那么問題就來了,他們吃什么呢?是吃人肉,尤其最愛吃漢子女子的肉,稱為兩腳羊,把人當羊肉吃。餓了宰一批。除了正常的兩軍廝殺,還屠殺無辜百姓當做主食,你說這戰爭是不是最亂的,史界公認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最黑暗的一個歷史時期。
不信自己查史籍去,給分。
如果說戰爭最多的話,明代該是最多的,最亂。。。春秋戰國,五代十國,西晉之后的五胡亂華時期,元朝時期不到100年換了10多個皇帝,都打到地中海去了。。。所以。。。額。。我也無法判斷了。。。
《中國軍事史》所集《歷代戰爭年表》,起自公元前26世紀傳說中的神農時代,止于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滅亡。據《年表》統計,在大約4500年的漫長歲月中,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戰爭共3791次。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公元前26世紀至前22世紀)5次
夏、商、西周時代(公元前22世紀至前770年)38次
春秋時代(公元前769年至前476年)384次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230次
秦代(公元前220年至前207年)9次
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124次
東漢時代(公元25~220年)278次
三國時代(公元220~265年)71次
西晉時代(公元265~316年)84次
東晉時代(公元317~420年)272次
南北朝時代(公元421~580年)178次
隋代(公元581~617年)88次
唐代(公元618~906年)192次
五代十國時代(公元907~959年)73次
北宋、遼、金、西夏時代(公元960~1127年)256次
南宋、金、蒙時代(公元1127~1279年)295次
元代(公元1280~1368年)208次
明代(公元1368~1643年)579次
清代(公元1644~1911年)427次
五胡亂華 即東晉與十六國 長達一百二十余年的戰亂
我比較熟悉明代
春秋戰國時期
相關推薦:
車禍撞死人怎么處理(車禍如果撞死了人怎么處理)
交通事故訴訟費有哪些(交通事故法院起訴費用標準多少)
交通違章當事人該怎么辦(交通違章不服怎么申訴)
駕照扣幾分需要學習(駕駛證扣多少分需要重新學習)
潮汐車道逆行扣幾分(潮汐車道標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