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拉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后再向別人請教。
2、華羅庚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于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但是他并不在意別人嘲笑他。
拓展資料:
1、萊昂哈德·歐拉
萊昂哈德·歐拉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于俄國圣彼得堡去世。歐拉出生于牧師家庭,自幼受父親的影響。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
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筑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沒有歐拉的眾多科學發現,今天的我們將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則認為: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2、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參考資料:萊昂哈德·歐拉——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華羅庚——百度百科
1、布豐試驗
法國數學家布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紙上畫滿了等距平行線,又拿出很多長度都是平行線一半的小針,讓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圓周率的近似值。
2、數學家高斯,小學時,老師為了懲罰學生,讓他們計算1一直加到100,在別人都拼命加的時候,高斯采用數字首尾想家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來。
擴展資料:
1、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于蒙巴爾城的貴族家庭。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后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布封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卷巨冊的《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2、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英語: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拉丁語: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1792年,進入不倫瑞克科技大學(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素數定理、及算術-幾何平均數。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大學。1796年,得到了《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1855年2月23日清晨去世。
參考資料:布豐搜狗百科高斯搜狗百科
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
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蒲豐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3、馮卡門
小時候他在地上畫畫玩,他父親為了刁難他,問他12X12等于幾,馮卡門不假思索的就給出了答案,父親又問33X56等于幾,他依然不假思索的給出了答案,最后父親有些氣急敗壞的問道256X123等于幾,馮卡門也只是略微的想了一下就給出了答案。
4、畢達哥拉斯
傳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他認為每一個都該懂些幾何。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勤勉的窮人,他想教他學習幾何,因此對此人建議:如果這人能學懂一個定理,那么他就給他一塊錢幣。
這個人看在錢份上就和他學幾何了,可是過了一個時期,這學生對幾何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反而要求畢達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議:如果老師多教一個定理,他就給一個錢幣。不需要多少時間,畢達哥拉斯把他以前給那學生的錢全部收回了
5、歐拉
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歐拉小時候因為問了老師星星有多少?觸怒了老師的信條被退學。結果成了一個牧童,但歐拉還熱愛著學習,一次圍羊圈面積問題讓歐拉的父親發現了歐拉的數學才華,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 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1、蒲豐試驗
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紙上畫滿了等距平行線,又拿出很多長度都是平行線一半的小針,讓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圓周率的近似值。
2、數學家高斯,小學時,老師為了懲罰學生,讓他們計算1一直加到100,在別人都拼命加的時候,高斯采用數字首尾想家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來。
3.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4.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5.華羅庚很有數學才能。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余2;5個5個地數,還余3;7個7個的數,還余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來后,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他不但正確地說出了得數,而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資料拓展:
蒲豐簡介:
蒲豐法國數學家、自然科學家。1707年9月7日生于蒙巴爾;1788年4月16日卒于巴黎。以投針與擲硬幣實驗而聞名。
蒲豐10歲時在第戎耶穌會學院讀書,16歲主修法學,21歲到昂熱轉修數學,并開始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植物學。173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739年任巴黎皇家植物園園長,1753年進入法蘭西學院。1771年接受法王路易十五的爵封。
高斯簡介: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歲),猶太人,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并享有“數學王子”之稱。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并列為世界四大數學家。一生成就極為豐碩,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達110個,屬數學家中之最。他對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和光學皆有貢獻。
說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叫做馮·諾依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的制造,構筑了現代計算機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現代數值氣象預報。他也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數學家之一,他記憶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張口引用15年前度過的《大英百科全書》或《雙城記》,同時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厲害,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因為馮·諾依曼記憶力很強,可以記住不少數學公式和數學常數,所以對數學問題比一般人要算的快。有一家研究機構為了看諾伊曼能算多快,把一個職員使用計算器花費大半天才能算出來的問題交給了他。
然后馮·諾依曼就開始心算,算到了一半,那個職員就提示馮·諾依曼,馮·諾依曼繼續算,然后突然很驚詫地說,你說得對!后來人家告訴馮·諾依曼,那位職員其實算了整整一個晚上,但馮·諾依曼只花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
蒼蠅之謎的故事這是馮·諾依曼最著名的故事了,有這樣一個問題,兩地相距三十二千米,兩端分別有人騎自行車相向而行,他們的車速都是每小時十六千米,中間有一只蒼蠅,以時速二十四公里從其中一人自行車前輪勻速飛行,遇到另一人車輪時,掉頭返回,然后往復運動,直到二人自行車相碰,把蒼蠅夾扁。
計算這道題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復雜,就是把蒼蠅來回飛行的距離分別相加,因為兩人越騎越近,所以這就變成了一道計算無窮數列的題目,不少人都會這樣計算。
第二種簡單,直接把蒼蠅飛行時速乘以飛行時間就行了,飛行時間怎么算呢?因為二人只需要騎行16千米就能相碰,所以只需要一個小時就會把蒼蠅夾扁,而蒼蠅只能飛1個小時,所以蒼蠅時速24公里乘以一小時,答案就是24公里。
馮·諾依曼聽過后,稍微思考了下,就報出答案24公里。提問者很失望,就說:你之前是不是聽過這個方法啊?馮·諾依曼很奇怪,有什么巧招?難道不是把無窮數列相加嗎?
記得住數字卻記不住人名有趣的是,馮·諾依曼的心算和記憶力這樣強大,但是對于人名和人臉卻記不住,但馮·諾依曼很善良,他即使把人家的名字和長相都忘記了,可是對于來訪的每位客人,他都會陪他們在房間里走一圈,相互聊些有趣的事情。
但這樣有趣并且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人,卻英年早逝,與1957年在美國去世,享年54歲。我們如今在使用計算機,看天氣預報時,一定要記得背后是這些數學家和科學家的貢獻,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一、塞樂斯的故事
塞樂斯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精明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后,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勇于探索。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二、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把皇冠和與它相同的真皇冠各放進一盆水里,測量溢出來的水,得知此皇冠比真皇冠輕,說明摻了金屬。
三、哥德巴赫故事
哥德巴赫是一個德國數學家,生于1690年,從1725年起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結識了大數學家歐拉,兩人書信交往達30多年。他有一個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歐拉的通信中提出來的。這成為數學史上一則膾炙人口的佳話。
四、雅谷伯努利的故事
數學家雅谷伯努利,對螺線有研究,他死后,墓碑上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先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五、歐拉的故事
歐拉,小時候因為問了老師星星有多少,觸怒了老師的信條,被退學,結果成了一個牧童。但歐拉還熱愛著學習,小歐拉成了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六、魯道夫的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七、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于農業生產.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后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八、數學陳景潤的小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干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考。
九、康托爾的故事
千多年來,科學家們接觸到無窮,卻又無力去把握和認識它,這的確是向人類提出的尖銳挑戰。康托爾以其思維之獨特,想象力之豐富,方法之新穎繪制了一幅人類智慧的精品——集合論和超窮數理論,令19、20世紀之交的整個數學界、甚至哲學界感到震驚。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關于數學無窮的革命幾乎是由他一個人獨立完成的。”
十、康威的故事
康威年少時就對數學很有強烈的興趣:四歲時,其母發現他背誦二的次方;十一歲時,升讀中學的面試,被問及他成長后想干什么,他回答想在劍橋當數學家。后來康威果然于劍橋大學修讀數學。
十個數學家的故事:
1、前212年,古羅馬軍隊突破城防,打進了敘拉古。年已75歲的阿基米德仍在潛心研究數學,證明他的幾何題。兇神惡煞的士兵把刀劍指向了他的腦袋。阿基米德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事情,坦然自若地說:“等一下殺我的頭,讓我把這條幾何定理證完。”然而,無知而又殘暴的羅馬士兵,一刀砍掉了阿基米德的頭顱。
2、華羅庚因病左腿殘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3、南北朝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后面第七位。證明了圓周率位于3.1415926和3.1415127之間。比歐洲人得到同樣的結果早了一千多年。
4、華羅庚小時候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那時華羅庚站在柜臺前,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起數學題來。有時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結果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了一跳。每逢遇到怠慢顧客的事情發生,父親又氣又急,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地抱著書不放。
5、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干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考。
6、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7、哥德巴赫是一個德國數學家,生于1690年,從1725年起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結識了大數學家歐拉,兩人書信交往達30多年。他有一個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歐拉的通信中提出來的。這成為數學史上一則膾炙人口的佳話。
8、高斯在上小學時,小學老師對學生很不負責任。這天,老師讓大家做從一加到一百的計算題,不一會兒,高斯做完了,老師拿來一看,便對他刮目相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5050四個字。老師也算過,答案也是5050。高斯說:“其實很簡單,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一共有50對,只要101乘以50就可以了。
9、歐拉,小時候因為問了老師星星有多少,觸怒了老師的信條,被退學,結果成了一個牧童。但歐拉還熱愛著學習,小歐拉成了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10、阿基米德把皇冠和與它相同的真皇冠各放進一盆水里,測量溢出來的水,得知此皇冠比真皇冠輕,說明摻了金屬。
1.Daniel Bernoulli(丹尼爾·伯努利)有一次在周游歐洲的火車上,和一個陌生人閑聊,他很謙虛地自我介紹說:“我是Daniel Bernoulli。"對方當時就很生氣,說:“我還是Issac Newton(牛頓)呢。”
2.Hilbert(希爾伯特)曾經有一個學生,寫過一篇論文來證明Riemann(黎曼)猜想,Hilbert非常贊賞。但是后來,這個學生去世了,Hilbert在葬禮上做演說。那天下著暴雨,所有人都很憂傷。希爾伯特首先說,這樣的天才早夭讓人痛心。接下來,Hilbert說,盡管這個人的證明有錯,但是如果按照這條路走,應該有可能證明Riemann猜想,再接下來,Hilbert繼續熱烈地冒雨講道:“事實上,讓我們考慮一個單變量的復函數。”
3.Hilbert(希爾伯特)的另一個故事。一次在Hilbert的討論班上,一個年輕人報告,其中用了一個很漂亮的定理,Hilbert說:“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wunderbaschon)的定理呀,是誰發現的?”那個年輕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對Hilbert說:“是你。“
4.L.V.Ahlfors(阿爾夫斯)和另一個美國的數學家共同獲得了第一屆的菲爾茲獎。當時正是二戰各國封鎖的時候,在從芬蘭去瑞典領獎的時候,Ahlfors想搭火車去見一下妻子,可是身上只有10元錢。于是他翻出了菲爾茲獎章,把它拿到當鋪當了。
5.Edmund Landau(E.朗道)的工作習慣很奇怪,用6個小時工作,6個小時休息,如此交替。他收到過無窮多關于證明了Fermat(費馬)大定理的信件,后來實在沒有精力處理,就印了一批卡片,樣子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親愛的_____ 謝謝您寄來的關于Fermat大定理的證明。第一個錯誤在______頁 ______行這使得證明無效。
6.Eddington(愛丁頓)是一個偉大的天文物理學家,下面這個故事是講他如何吹牛的。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發表沒有多久,有記者去采訪Eddington,說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懂得這套高深的理論,不知這三個人都是誰?Eddington低頭沉思,很久沒有回答。那個記者忍不住又問了一遍,Eddington說:“我正在想誰是第三個人。”
7.有一次上課Dantzig(丹齊克)遲到了,仰頭看去,黑板上留了幾個題目,他就抄了一下,回家后埋頭苦做。幾個星期之后,疲憊的去找老師說,這件事情真的對不起,作業好像太難了,我所以現在才交,言下很是慚愧。幾天之后,他的老師就把他召了過去,興奮的告訴他說他太興奮了。Dantzig 后來才知道原來黑板上的題目根本就不是什么家庭作業,而是老師說的本領域的未解決的問題,他給出的那個解法也就是單純形法。上個世紀前十位的算法。
8.二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學,學生被要求在十四個不同的數學分支參加十四門考試才能畢業;但是考試可以用相應領域的一項獨立研究代替。所以,Kolmogorov(柯爾莫果洛夫)從來沒有參加一門考試,他寫了十四個不同方向的有新意的文章。Kolmogorov后來說,竟然有一篇文章是錯的,不過那時考試已經通過了。
9.一次普林斯頓大學舉行物理演講,演講者拿出一個幻燈片,上面極為分散的排列著一些實驗數據,并且他試圖說明這些數據在一條曲線上。Von Neumann(馮·諾伊曼)大概很不感興趣,低聲抱怨道:“至少它們是在同一個平面上。”
10.Riemann(黎曼)的父親是個牧師,家里特別的窮,從小體弱多病,也打算做牧師。中學校長發現他在數學上比在神學上更有潛力,送給他一部Legendre(勒讓德)的數論書。Legendre是一個偉大的法國數學家,他的書十分的晦澀難懂。 六天之后,Riemann就找到那個人把這本859頁的名著還了,說:“這本書的確十分的精彩,我已經看懂了。”這個時候Riemann只有14歲。
擴展資料:'數學家是指一些對數學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于其工作上(特別是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家專注于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專注于解決純數學領域以外的問題的數學家稱為應用數學家,他們運用他們的特殊知識與專業的方法解決許多在科學領域的顯著問題。因為專注于廣泛領域的問題、理論系統、定點結構。應用數學家經常研究與制定數學模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