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在任何案件中都是屬于可以從輕發落的情況,犯罪者的自首是知錯就改的表現,在我國也有一句古話叫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首的認定標準。下面就讓我為大家帶來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標準 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標準
交管部門規定,認定投案自首情節為:
1、逃逸人主動到交管部門或其他公安部門投案并如實交待罪錯事實的;
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電話向交管部門或其他公安部門報案,等候處理并如實交待罪錯事實的;
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門或當地有關部門報案,等待接受處理的。
另外,根據規定,具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認定為刑事案件并移交刑偵部門立案處理: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致被害人傷亡的;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遺棄,致使被害人因無法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或嚴重殘疾的。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如何認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是一個主客觀相一致的行為,即行為人除了必須具有逃逸的客觀外在行為方式,同時還必須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發生交通事故,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為的心態只能是故意,如果僅僅具備離開現場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觀故意,則不能認定為此處的“逃逸”。所以認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必須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把握。
首先,認定逃逸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對肇事事故應是明知的。
如果行為人對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駕車繼續行使,主觀上沒有惡性。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只是在進行正常的駕駛行為。所謂的“逃逸”時不能成立的,如果對于這種駛離現場的行為以逃逸論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典型的客觀歸責,無論從刑事立法基本原則還是從司法公正角度出發都是不適宜的。當然,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對于其中所有的細節都有著具體的明知,只要堅持主客觀統一的原則,對于肇事存在蓋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其次,逃避搶救義務以及其后逃避責任追究。
一般情況下,逃逸者不履行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的動機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存在著并不逃避搶救義務但盡可能地逃避肇事責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搶救義務但并不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單一動機的情況,前者如甲駕車將被害人撞成重傷后,將被害人盡快送到醫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只要具備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追究這兩個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都應認為具備了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把“逃逸”的動機僅僅歸結為“為逃避法律追究”了,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而且也如前文所述,它與立法本意相悖。實踐中有時發生這種情況,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在事故場受到被害者親屬圍攻,因害怕毆打報復,暫時躲避,或者在將受害者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害怕家屬毆打報復、而暫時躲避,事后又主動歸案。在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害人親屬等由于一時沖動的非理性的悲憤情緒而對肇事者實施毆打報復的情形,并不少見。這種情況下肇事者的臨時躲避行為要與逃逸相區分,在事故現場肇事者因為害怕遭受到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親屬等人的毆打而逃離現場說明肇事后現場就有人,而且按常理,在場的人肯定會及時搶救傷者,事后又主動歸案的,肇事者并未逃避搶救和責任認定,這種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論處。肇事者將受害者送到醫院搶救,害怕家屬毆打報復,暫時躲避,事后又主動歸案,肇事者已履行了搶救義務,又不逃避責任,亦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罪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對交通肇事罪規定了三個不同的刑級(量刑檔次):
犯交通肇事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到15年的占少數)。
發生重大事故
1.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處所謂“發生重大事故”,根據《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1)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解釋》第2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1)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5)嚴重超載駕駛的;
(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其他特別惡劣情節
其他特別惡劣情節,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傷5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
(2)死亡6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60萬元以上的。
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犯交通肇事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到15年的占少數)。
第六條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標準 @2019
如果行為人事后逃逸,然后主動投案并如實供述罪行,則構成自首。自首應該從輕處罰嗎?交通事故后自首怎么判?
根據《刑法》的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將按交通肇事罪從重處罰。那么,如果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構成自首,是否應當認定自首情節,從輕處罰?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在“交通肇事后逃逸”法定刑的基礎上,對自首從輕處罰,但犯罪情節極其嚴重、主觀惡意極其深重、人身危險性極其巨大,或者惡意利用自首逃避法律制裁的除外。以下是邊肖法律快車為您所做的詳細介紹。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北疽幎▽ⅰ敖煌ㄕ厥潞筇右荨焙汀疤右葜氯怂劳觥弊鳛榻煌ㄕ厥伦锏姆ǘ又厍楣潯?p>1.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然后主動投案并如實供述罪行的,構成自首。但應以“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法定刑為基準,對其自首從輕處罰。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一條第三款明確規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視為自首。但根據法律規定,需要以較重的法定刑為基準,決定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幅度。”
如果行為人在交通事故后主動投案,逃逸,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仍可以成立投案情節,理由如下:
1.刑法總則規定的自首制度,一般適用于刑法分則規定的每一種犯罪都符合自首條件的案件。
2.“交通肇事后逃逸”和“自首”是兩種主觀故意控制下的兩種獨立行為,應分別進行法律評價。3.對主動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交通肇事逃逸者適用自首,
3.有利于鼓勵肇事者主動投案自首、悔過自新;同時,有利于查明事實,在最短時間內分清責任,及時賠償受害方,使案件能夠及時偵破和審結,節約司法資源,符合刑法的立法本意。
二、犯罪情節極其嚴重、主觀惡性大、人身危險性極其巨大,或者惡意利用自首逃避法律制裁的除外。
根據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第十七條、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對于自首的被告人,一般應當依法從寬處罰,但犯罪極其嚴重、主觀上極其惡毒、對人身極其危險、或者惡意利用自首逃避法律制裁的除外;積極賠償被害人并取得諒解的,也應視為酌定量刑情節。
百萬購車補貼
相關推薦: